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干旱区地理》2021,44(4):1141-1152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索哈萨克斯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变异系数法和多目标模糊隶属度函数分别对哈萨克斯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测度,构建综合指数,基于改进的Tapio脱钩分析模型分析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耦合关系并用阈值分析法分析其静态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哈萨克斯坦综合城镇化的高值主要分布于西部的石油开采区及中部与东北部的工业区,低值主要分布于以农业经济为特点的南部和北部的部分区域。(2)生态环境综合水平高值分布于以服务业为主导、生态环境保护响应度较高的努尔苏丹市和阿拉木图市,低值则主要分布在碳排放相对活跃的西部油气开采区。(3)2000—2015年哈萨克斯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耦合关系主要为强解耦、弱解耦、强负解耦、衰退性解耦和扩张负解耦状态;总结归纳耦合机理发现,生态环境保护响应度、所处城镇化阶段、农业用水总量和国际外部经济环境是影响哈萨克斯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2.
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影响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冯雨雪  李广东 《地理学报》2020,75(7):1386-1405
科学评估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影响的总体状况,对优化城镇化速度和质量,修复和提升生态环境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影响研究进展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一套完整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影响分析模型体系,实现从综合评价指数分析、耦合协调度量化、耦合类型识别、解耦路径探索到未来趋势预测的全过程解析。以青藏高原及其省域、地级单元多尺度分析对比为手段,尝试厘清尺度之间的差异性,识别出问题区域,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不同尺度间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呈阶段性上升趋势,青海的整体城镇化指数高于西藏;生态环境指数变化趋势不同,青海呈下降态势,西藏则趋向平稳,各地级单元生态环境指数存在分层现象。青藏高原不同尺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协调类型由失调衰退类向濒临失调衰退类转变,最后转为勉强协调发展类,基本属于城镇化滞后型。城镇化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呈现出强脱钩、弱脱钩交互出现的波动态势,说明不同尺度间存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负相互作用,消极城镇化现象突出。通过预测,青藏高原各地级单元在未来10年内,系统耦合协调度将稳步上升,但各地增长速度将存在显著差距。  相似文献   
63.
东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奇点,历来是地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中国及区域地震台网资料所得结果的基础上,增加了1964~2006年的ISC数据,总共349475个Pn波到时资料,着重反演了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结果表明该区Pn速度结构与现代构造活动存在较明显的关联:四川盆地,印度板块是构造稳定的地块而具有高速异常;藏东南和南北地震带构造活动强烈而显示低速异常,云南南部、中南半岛北部因处于缅甸弧弧后扩张区其低速异常尤为明显. Pn波各向异性表明快波方向在东构造结有一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在藏东南是北东方向,然后在南北地震带先转向东南,再转向南,最后在中南半岛北部突变为近东西向. 这是因为青藏高原物质在东流的过程中,相对于东构造结和四川盆地,在藏东南和南北地震带存在强烈的简单剪切变形,而在缅甸弧后扩张区为纯剪切变形所致. SKS快波方向也有类似的旋转趋势,但在中南半岛北部附近,具有近东西向Pn快波方向的区域,比云南南部东西向SKS区域偏南3°左右,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岩石圈上部运动比下部更快的结果.  相似文献   
64.
植被蒸腾(Tc)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水分(SM)和饱和水汽压差(VPD)是Tc的关键驱动因素,探讨其对Tc的影响有助于加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认识。然而有关VPD和SM对Tc变化的相对贡献尚不清楚,主要原因在于SM和VPD通过陆地—大气相互作用强烈耦合,阻碍了SM、VPD对Tc独立影响程度的量化。本文基于气象再分析资料、遥感土壤水分、蒸腾以及土地覆盖数据等多源数据,采用当前较为先进的“分箱解耦法”,分析2003—2018年中国亚热带植被蒸腾主导驱动力。通过对SM和VPD数据相关性解耦发现,研究区Tc随SM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保持稳定的趋势,而随VPD增加Tc变化幅度较小;总体而言,SM对Tc变化的相对贡献更高,约为VPD对Tc相对贡献的5倍;不同植被类型Tc对SM和VPD的敏感性有所差异,尽管4种植被类型Tc对SM的敏感性均大于VPD的敏感性,但4种植被Tc对SM响应的阈值不同,其中森林(常绿阔叶林除外)的阈值最低(约为35%),短木植被的阈值最高(约为55%),表明不同植被生态对策的差异。此外,为验证结论的可信性,本文基于光合与蒸腾的强耦合关系,利用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  相似文献   
65.
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压力与响应关系。以黄河流域9个省区为研究对象,以2004—2018年为考察时段,运用旅游经济发展指数、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动态变动指数对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压力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借助解耦分析模型对两大系统的解耦过程给予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旅游经济发展在黄河流域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环境压力则具有显著的河段差异性特征,上游省区生态环境压力较小,而中下游省区环境压力较大且生态治理形势严峻。(2)在时间上,青海、甘肃和宁夏旅游经济呈起点较低但发展较快的特征,而河南与山东起点较高但变化不大。生态环境压力变化并未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布规律,山西为生态环境压力变动低等级省区。(3)多数省区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两大系统2004—2018年呈由扩张性耦合到弱解耦、由弱负解耦到强解耦状态转变,解耦关系趋向良性方向发展。最后,从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建立系统解耦机制等方面提出黄河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系统解耦与响应策略。  相似文献   
66.
研究移动机器人的定点目标控制问题。针对移动机器人的非线性模型提出一种线性分解控制方法。根据移动机器人的结构特性,将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过程从时间上分解为原地旋转控制和直线运动控制2个阶段,从而实现了非线性系统的线性解耦分解。根据线性分解模型,分别设计了原地旋转和直线运动的控制算法。理论分析表明,利用线性分解控制方法可以方便地实现移动机器人有限时间定点目标控制。  相似文献   
67.
局部解耦的时域波分析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模拟散射波的观点出发,推导了波动问题局部解耦的人工边界条件,与有限元内点的时域显式方法相结合建立了波动分析的局部解耦的直接分析方法,文中还从波动分解的概念,建立了外源问题(如地震作用)输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