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6篇
  免费   1252篇
  国内免费   2722篇
测绘学   245篇
大气科学   1251篇
地球物理   1279篇
地质学   4860篇
海洋学   723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86篇
自然地理   196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287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338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239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411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385篇
  2011年   377篇
  2010年   400篇
  2009年   438篇
  2008年   395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195篇
  1999年   192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中共同存在基质孔隙和大孔隙。为研究强降雨条件下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中水流路径分布模式及水流运动过程。在云南螳螂川流域的马卡山开展碘-淀粉显色示踪试验,基于顺坡方向的垂直染色剖面,采用经典K均值聚类算法和一般统计法研究水流路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水流路径分布是非均匀的,顺坡方向的异质性比垂直方向显著,湿润前锋面不是平面,降雨入渗不是活塞式,Darcy定律和Richards方程等均匀多孔介质水流理论不能完整地描述强降雨条件下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的水流运动过程;2.随着非饱和带土体深度增加,水流从基质流渐变到优先流与基质流的过渡流,深部土体以优先流为主;3.应该从三维流场方面对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中的水流运动过程进行精细描述。  相似文献   
992.
滑坡变形演化特征一直是滑坡灾害预测与防治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但对于多层滑带滑坡的变形演化特征却少有研究。以物理模型试验为手段建立了三层滑带滑坡物理试验模型, 完成了多层滑带滑坡变形演化全过程的模拟。基于PIV技术获取坡表位移数据, 通过柔性测斜仪监测滑坡深部位移, 同时布设土压力盒获取滑坡内部土压力的变化情况, 实现了多层滑带滑坡演化过程多参量数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多层滑带滑坡破坏过程可分为初始、等速、加速和破坏4个阶段。不同破坏阶段滑坡的主要变形区域不同, 下层滑体受到上层滑体牵引作用, 在重力和推力作用下滑坡变形逐渐向浅层发展。变形过程中滑坡应力逐渐向滑带集中, 滑坡推力沿埋深方向呈多级梯形分布。加速变形阶段滑带处应力迅速增大, 滑坡体内产生多层应力集中带, 滑带位置推力变化与滑坡位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93.
组合式抗滑桩是加固大型滑坡的有效防护措施, 但上硬下软等复合地层中h型抗滑桩的加固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基于一套自主研发的上硬下软地层滑坡-h型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装置, 综合应力应变监测、激光测距仪、高速相机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研究了上硬下软地层滑坡中h型桩的位移、内力响应规律与滑体变形破坏特征, 揭示了上硬下软地层条件下h型桩与滑坡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在坡顶荷载逐渐增加的条件下, h型桩加固的上硬下软地层滑坡的演化阶段可划分为蠕变阶段、匀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和破坏阶段4个阶段。受连系梁影响, 前排桩与后排桩桩顶位移较小, 应变最大值出现在靠近滑面深度处; 后排桩弯矩呈"S"型分布, 前排桩弯矩呈三角形分布, 负弯矩最大值位于连系梁下方20 cm处。随着硬岩体积分数(φβ)增加, 桩顶位移逐渐减小, 前、后排桩最大弯矩值也逐渐减小, 但硬岩体积分数超过60%后最大弯矩值变化幅度较小。当φβ=20%和40%时, 后排桩土压力总体呈抛物线形式; 当φβ=60%和80%时, 土压力总体呈反"S"型, 且滑面附近出现第二个土压力峰值; 前排桩土压力分布形式均为抛物线型。试验结果可为组合式抗滑桩加固机理研究和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94.
施来成  杨喜林 《中国沙漠》1995,15(2):196-197
1991-1993年,在山东省夏津新垦沙地上引种了小麦、花生、大豆、棉花共20个品种。经筛选,小麦以小偃6号产量最高,产量达300kg/亩;花生以鲁花9号产量最高,达222kg/亩,大豆以502产量最高,达183kg/亩;棉花以豫棉4号产量最高,籽棉产量达282kg/亩。以上各作物单产分别比原来提高55.14%、9。13%、52.50%、20.17%。  相似文献   
995.
土岩爆破中岩体和坑道爆破破坏分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承贤 《岩土力学》1986,7(1):35-45
本文根据声波法、地震法、钻孔电视、质点振动加速度、速度和爆后破坏现象宏观调查等现场实验数据和资料,并参照室内试验结果,研究了土岩爆破中岩体和坑道的爆破破坏效应及其分区、并将岩体、垂直坑道与平行坑道的爆破破坏分区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996.
汪稔 《岩土力学》1986,7(2):67-71
<正> 在我国,静力触探试验多用于陆地勘察,最近才用于海底勘察,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它可为海洋工程地质评价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主要将海上静力触探的设备状况和资料的整理分析方法作一简单介绍。一、设备及试验情况目前,我国海上静力触探采用荷兰辉固(Fugro)公司的怀森(Wison)静力触探仪。该设备的主要部件和技术性能指标在文献[1]中有介绍。  相似文献   
997.
肖圣耻 《岩土力学》1986,7(1):79-86
本文对土动三轴试验系统中轴、侧向之间存在的相位差及其测试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比较。并根据试验要求设计了能满足测试各种波形函数相位差的“过零触发式数字相位计”,讨论了工作原理,提出了设计思路、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8.
邓斌  薛恒学 《岩土力学》1985,6(2):79-86
位移、速度双输出传感器系用65型速度传感器改制而成,这种传感器能在同一瞬时输出位移、速度两种不同的信号。位移信号通过差动变压器产生,而速度信号通过磁蕊和线圈的相互作用产生。本传感器可用于土中振动位移、速度等参数的测量,它具有高的灵敏度,使用频率范围为2~50赫兹,经现场实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9.
编辑部 《岩土力学》1984,5(2):97-98
同行众知,要在普通三轴试验机上获得一条岩石的破坏包络线,需要数块试验点连接而成。具有控制性能的刚性压力机的出现,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一块试件上确定其破坏包络线。那末,在普通三轴仪上能否从一块试件上确定或近似估计岩石的破坏包络线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已于1983年在普通长江-500型三轴仪上,对大理岩和花岗岩用一块试件便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00.
管角螺生态及繁殖习性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管角螺Hemifusustuba(Gmelin)是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盔螺科(Galeodiae)种类,是浅海较大型的经济腹足类,壳高12~20cm(约150~300g),最大壳高30cm(体重500g)以上,属名贵海鲜,商品价格昂贵,很有开发养殖前景。近年来受商业利益刺激,过度采捕导致了我国沿海管角螺资源日益枯竭,作者于1991~1994年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管角螺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对浙江沿海的管角螺进行了生态学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992~1994年3~4月份,到苍南、温岭、玉环等地拖网采集收购管角螺,暂养于10~20cm2的室内水泥池中。以缢蛏(Sinonovacu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