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30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409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16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内蒙古中部苏尼特左旗地区阿巴嘎组火山岩主要由安山岩组成。岩石富碱、高钾和铝、低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Rb、Ba、U、K和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具明显的Nb、Ta和Ti负异常和Pb正异常。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且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具弱负Eu异常。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阿巴嘎组安山岩为钾质火山岩,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斜长石和铁镁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无地壳物质的混染。阿巴嘎组钾质火山岩的形成与新生代太平洋板片俯冲密切相关,其岩浆来源于滞留的俯冲太平洋板片释放流体交代的富集陆下岩石圈地幔,是在板内伸展体制下含金云母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这种板内伸展体制可能是新生代滞留于地幔过渡带中的太平洋板片俯冲后撤引起的。  相似文献   
92.
曾鸣 《湖南地质》2014,(7):85-86
今年春节前夕,我坐在大巴车上,从长沙向南疾驰两百公里,不用看表,也不用看地图,当车窗外天空的颜色慢慢变灰,公路两旁房子的外墙依次变黑,树叶渐渐看不出绿色……这就是我的故乡——冷水江的原风景。这座城市只比我们大十几岁,曾经迅速膨胀,现正迅速衰老。我一直担心,冷水江有一天会突然消失。直到我的双脚踏上了这片黑色的犹如肺痨病人脸色般的土地,心里才稍感踏实。至少,我的故乡还真实地存在于这个星球上。  相似文献   
93.
3月20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在郑州召开2020年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会议强调,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要积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国土绿化等重大国家战略,坚持规划先行、生态先行、节约先行、改革先行,全力推进九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自然资源新篇章。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九项重点工作,本刊邀请省自然资源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围绕重点任务、工作要求、时间节点等进行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94.
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演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环境记录、考古发现,以及同位素资料,对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环境变化过程,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河西走廊受季风影响,表现出季风—西风过渡带干湿变化的模式,晚全新世气候趋向干旱;从新疆到中亚的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变化比较一致:在早全新世(BC 6000以前)主要为干旱环境,植被以荒漠类型占优势;中晚全新世,湿润程度增加,草原植被扩展。新疆和中亚全新世中晚期较为湿润的环境为东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较适宜的环境基础。得益于环境条件的改善,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进程在BC 2000以后明显加速。在BC 2500-2000期间,东西方农业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接触融合,是史前丝绸之路的首次贯通;在BC 2000-1000期间,丝绸之路沿线绿洲地带形成了以小麦—/大麦—粟黍—畜牧为特征的混合型经济特征,并扩散到欧亚草原带,和周围的畜牧业形成鲜明的对照,并持续到历史时期。这种空间分异,是地理环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史前时期,东西方农业的相向传播和融合,基本沿着山前地带的绿洲蛙跳式前进。到了历史时期,政治版图的变化是影响丝绸之路的首要因素,但环境变化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95.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体系中规模与距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如铁  马健 《地理科学》2017,37(6):841-849
以城市人口规模、城市间距离为指标,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城市规模与空间距离的关系,以及城市与“最近城市”的距离和“距离位序”之间是否存在类似“城市位序-规模律”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城市i的规模Pi与“最近城市”n的规模Pn、距离Di-n以及区域中心城市c的距离Di-c有关,与首位城市的规模和距离无关,其中PnDi-n为正向影响,Di-c为负向影响。就影响力而言,区域中心城市c的影响大于“最近城市”n,这一点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群。城市群中存在“城市距离-位序律”的定量关系。利用城市规模与距离的定量关系可以测算理论人口规模和影响范围,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人口预测和空间结构划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6.
中国中生代末期之造山运动发生于白垩纪之末或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并非如翁文灏氏所说燕山乙墓发生于上下白垩纪之间,此期运动我们称之为四川运动,其时期与北美之拉惹米运动相当。四川运动之强烈程度难各地互有差异,但分布则最广泛,遍及各省。四川运动在四川省表现最为强烈,在云南、西康、贵州、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宁夏、察哈尔、热河等省都县最重要的造山运勤,台湾省之始新统前造山运动尚不能定其确期,可能亦是这一幕,在其他各省,虽有时不是最重要的造山运动,但其影响则都曾见到。  相似文献   
97.
陈梦熊 《地质论评》1950,15(Z1):7-12
一、引言甘肃中部有许多变质岩系露头出露於黄土或第三纪红色岩层之下,由於露头零散,岩性变化很大,又缺乏化石的佐证,所以关於这些变质岩系的时代问题,各方意见,颇不一致。归纳起来,这些变质岩系约可别为皋兰系(太古界),南山系(上古生  相似文献   
98.
陈钧 《中国沙漠》1984,4(2):45-48
本文主要介绍了甘肃中部半干旱区及河西走廊干旱区数种啮齿动物挖掘活动引起沙漠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99.
吉林中部含金火山岩分早石炭世余富屯期,RbSr年龄301Ma,略偏低;晚三叠世南楼山期RbSr年龄222Ma.余富屯组火山岩系细碧角斑岩组合:细碧岩、细碧玢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南楼山组岩石组合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玄武安山岩、安粗岩。在岩石化学上二者均属亚碱性系列钙碱性火山岩系。其中,余富屯组属钠质类型,南楼山组属钾质类型。二者的稀土总量中低(111×109~256×109),属轻稀土富集型,分布模式为右倾曲线,略有负铕异常(δEu0.93~0.75)。其Au的含量(平均)分别为28×109和72×109,明显高.锶初始值分别为0.70492和0.70533,较低,反映物质来源较深。研究表明,余富屯期火山岩形成于拉张环境,即吉中晚古生代裂陷槽;而南楼山期火山岩则为自晚三叠世开始的活动大陆边缘产物  相似文献   
100.
基于CRU逐月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方法,分析1948—2016年中国中部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对应的环流、海温异常,进而解释不同时期影响干旱发生的背景场有何不同。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夏季降水以年际变化为主,周期长度为3.8 a和6.9 a,年代际和多年代际变化的方差贡献不足20%。然而,各时间尺度降水变化对不同时期干旱事件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1960s、1970s,降水年际变化偏弱,相反地,多年代际变化正处于负位相的极小值期;1980s、1990s,多年代际变化位相转正;2000s初,年际变化明显增强。此外,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变化对应的环流、海温背景场,发现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及其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大西洋北部海温异常激发的纬向波列以及贝加尔湖地区的阻塞活动、1970s末PDO位相转变伴随的东亚夏季风突变是分别解释降水年际、年代际和多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而揭示影响中部地区夏季干旱发生的关键因子及其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