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97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0 毫秒
91.
掘穴生物作为生态系统工程的建造者,其对沉积物进行的改造直接影响了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影响了底栖生态系统。豫西登封地区寒武系苗岭统张夏组中部薄层微晶灰岩中发育大量的生物扰动构造,利用地球生物学、古生物学和生物扰动指数等方法,探讨了生物扰动构造的形成环境及其对沉积物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张夏组中部生物扰动构造特征多为扰动边界模糊不清,生物扰动指数(BI)为2 ~ 5,说明该沉积期食物充足,氧气含量高。此外,在生物扰动中识别出3种遗迹化石:Thalassinoides bacae,Planolites isp.和Rhizocorallium isp.,说明生物扰动构造为多种生物造迹形成的。依据寒武系苗岭统张夏组中部的遗迹化石以及沉积特征,可知其整体处于偶尔受到风暴影响的滩间局限台地环境。  相似文献   
92.
豫西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豫西偃(师)龙(门)地区本溪组铝土矿是华北陆块南部铝土矿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岩溶型铝土矿一样,其成矿物质来源争议较大。本文选取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中具有代表性的豆鲕(碎屑)状铝土矿和铝土质泥岩两种岩性进行LA-ICP-MS碎屑锆石U-Pb测年,并辅以Hf同位素测定,分析了偃龙地区铝土矿的物质来源及其性质。结果表明,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碎屑锆石年龄可分为两组,第一组378~544Ma,峰值为443Ma,除378Ma一颗锆石为泥盆纪外,其余为早古生代,对应加里东期的年龄,占73%;第二组629~3116Ma,为前寒武纪年龄,占27%,具有三个较明显的年龄峰值,992Ma、1817Ma和2500Ma,分别对应四堡期—晋宁期、吕梁期和五台期的年龄。加里东期和四堡期—晋宁期碎屑锆石具有明显的岩浆锆石特征,吕梁期和五台期的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锆石的变质增生锆石。加里东期和四堡期—晋宁期碎屑锆石(占85.3%)来源于北秦岭造山带,少量的(占6.4%)吕梁期和五台期的碎屑锆石可能来源于下伏马家沟组灰岩的岩溶不溶物。  相似文献   
93.
安山岩风化过程中元素行为——以豫西熊耳山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云涛 《地质与勘探》2015,51(3):545-554
在风化过程中主量元素的风化行为可用风化指数来表征,但对在地球化学中更重要的微量元素的风化行为还缺少研究。本文研究了豫西熊耳山地区—安山岩风化剖面,发现花岗岩风化指数(WIG)也适用于安山岩风化过程的定量表征。基于上陆壳作标准绘制风化剖面样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时,发现风化过程稀土元素出现分馏现象,表现为富集中稀土;但基于球粒陨石作标准时,风化壳样品均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曲线形态,即上陆壳是一种比球粒陨石更为敏感的稀土元素标准化标尺。牛头沟金矿区安山岩风化过程中部分微量表现出随风化程度增强而显著富集的特征,Au、Ag含量变化可达两个数量级以上,Pb、As、Hg可达一个数量级以上。  相似文献   
94.
河南省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华熊地块内,是东秦岭地区最大的硫铁多金属矿床,以其硫铁矿储量大及共、伴生元素复杂区别于东秦岭其他以钼为主的矿床.矿化在空间上呈规律性的带状分布,从岩体内向外,依次出现斑岩型钼矿体→斑岩型硫铁矿体→矽卡岩型铁矿体、钼矿体→矽卡岩型硫铁、铜、锌、金矿体→脉型铅、锌、银矿体.选取5件接触带矽卡岩型钼矿体中的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142.9±2.1) Ma~(143.7±2.3) Ma的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3.4±0.9) Ma(MSWD=0.071),等时线年龄为(140.0±18.0) Ma(2σ,MSWD=0.095),将(143.4±0.9) Ma认作辉钼矿的结晶年龄,表明银家沟矿床矽卡岩型矿体形成于约143 Ma前;选取1件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辉钼矿化钾长花岗斑岩中的绢云母样品定年,获得40Ar-39Ar坪年龄为(143.6±1.4) Ma,相应的39 Ar/36 Ar-40 Ar/39Ar等时线年龄为(143.0±2.0) Ma(MSWD=0.13),将(143.0±2.0)Ma认作绢云母的Ar封闭年龄,表明银家沟矿床斑岩型矿化亦发生在约143Ma前.本次辉钼矿Re-Os和绢云母40Ar-39A定年结果表明,银家沟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初期.银家沟矿床辉钼矿的ω(Re)在38.5×10-6~43.2×10-6之间,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由火成物质组成的宽坪群和二郎坪群,成矿与矿区内的钾长花岗斑岩有关.结合前人对东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期间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银家沟矿床形成于EW向构造体制向NNE向构造体制大转换阶段,即形成于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换的背景.  相似文献   
95.
豫西登封寒武系第三统灰岩中的鲕粒自下而上个体直径与鲕核逐渐变小、形态变得更加浑圆、鲕粒间胶结程度更高,反映了从深水不稳定鲕粒灰岩到浅水高速建造鲕粒滩的演变过程。研究区鲕粒灰岩发育可以分为3个阶段:(1)台地深斜坡鲕粒灰岩建造阶段(A段),主要发育放射鲕及同心—放射鲕,鲕粒形态多样、粒径大,粒间多为灰泥充填;(2)滩前缓斜坡鲕粒灰岩建造阶段(B段),主要发育同心—放射鲕、同心鲕,鲕粒含量极不稳定,粒径差异大,粒间由微亮晶及亮晶方解石胶结;(3)台内鲕粒滩高速建造阶段(C段),主要发育白云化的同心鲕和微晶鲕,鲕粒含量极高、粒径极小,鲕核也很小,粒间由亮晶方解石胶结。由A段到C段,相对水深逐渐变浅,成鲕环境变得成熟而稳定,鲕粒沉积规模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96.
河南豫西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系广泛分布,且遭受多次构造活动、岩浆侵入及剥蚀的影响。区域火山活动贯穿整个中元古代熊耳期,时间自NE向SW由早到晚。通过对熊耳群火山岩的岩石学研究,确定了熊耳群的岩石系列及火山岩中的杏仁体,通过对其中杏仁体分布、形状及内部构造的研究,可为今后有找矿勘查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9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资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产品、雷达单测风资料以及FY-2C红外云图,综合分析了2011年5月9日豫西山区的一次短时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 500hPa河套地区的西风槽、对流层中低层的低涡切变线、地面冷锋是天气尺度的主要影响系统。入侵冷空气与对流层低层暖湿气流的交汇,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和触发机制。高空风资料中,600 hPa以下西南风或偏南风场的建立,对强降水的出现有警示作用;而600 hPa风速突增到10 m/s以上,可以作为暴雨出现的信号。云顶亮温tbb迅速增强可作为豫西山区强降水出现的指标。  相似文献   
98.
张毅 《河南地质》2012,(2):36-36
近日,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在豫西陕县-新安-济源一带发现大型铝土矿矿产地一处,估算铝土矿资源量达5000万吨。  相似文献   
99.
本文统计了豫西熊耳山地区53个金矿床(点),编绘了熊耳山地区金矿床分布图。系统的野外矿床地质观察以及熊耳山地区矿床分布图都显示,该区金矿的主要控矿要素为太华群变质结晶基底、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以及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太华群处于熊耳山核部,南北两侧以不整合接触带分别与熊耳群及新生代地层相拆离。矿集区45%的金矿床分布于太华群内,从鲁山、熊耳山到小秦岭.金矿化程度增强,而太华群中的金丰度依次降底,显示太华群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近东西向马超营断裂为熊耳山地区一级构造单元,其北侧发育一系列北东向次级断层。区内金矿床主要分布于马超营断裂以北,明显沿北东向断层成带分布,且矿床的控矿构造也呈北东向,暗示了北东向断层的控矿特征。研究区内发育有花山、五丈山、合峪、太山庙等大花岗岩体和大量石英斑岩脉和花岗斑岩岩脉。花山岩体和五丈山岩体与地层外接触带是控制金矿床产出重要区域,36%的金矿床产出于岩体附近或角砾岩体内,小型岩脉则广泛发育于各金矿床内。本区1:20万区域化探金含量存在七个异常区,分别与该区金矿床集中分布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0.
葚沟矿区位于前河金矿田中心部位,是豫西地区近年发现的规模达大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F4矿体为该矿床主要矿体,除 F4外矿区还有 F22、F18这两条断裂。近年地质人员对 F22与 F4关系提出了不同观点。本文通过对Ⅳ号矿带、F22构造特征研究,理清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区内断裂的生成顺序为 F4-F22-F4。同时指出了矿区的探矿方向,对指导该区找矿及生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