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2篇
  免费   533篇
  国内免费   914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359篇
地球物理   275篇
地质学   1989篇
海洋学   40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19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7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45年的ECMWF再分析资料,使用SVD方法研究了冬季北太平洋地区表层海温(SST)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间的主要耦合模态,探讨了大尺度海-气耦合型与天气尺度瞬变扰动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中纬度北太平洋地区冬季存在两种主要的海-气耦合型,第1种耦合型反映了与ENSO紧密相关的中纬度北太平洋冬季海温异常分布型以及大气的PNA型,第2种耦合型SST异常集中在东亚沿海以及中纬度北太平洋海流区,相应的大气场则为暖(冷)SSTA上空东西向带状区域内位势高度偏高(低),明显独立于ENSO型。进一步的合成分析表明,在第1种耦合型SST正(负)异常年里,冬季阿留申低压主体位置偏西南(东北),从东北亚到北美西海岸的西北—东南向带状区域内是低层大气温度正(负)异常区和高层西风负(正)异常区,西风负(正)异常中心位于西风急流出口处的北太平洋中东部,而西风急流主体区的风速变化很小。在第2种耦合型东亚沿海至中纬度北太平洋海流区SST偏暖(冷)时,阿留申低压整体偏弱(强),SST暖(冷)异常上空的大气温度偏暖(冷),高层西风急流区西风偏弱(强)。两种耦合型均显示出在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大气和海洋的异常相关中心有很好的空间对应性。在两种耦合型下,中纬度北太平洋冬季的大气斜压性也发生截然不同的改变,引起中纬度天气尺度瞬变扰动活动异常。瞬变扰动异常的动力强迫作用对北太平洋西风异常的形成存在正反馈作用,而其热力作用则试图破坏与两种海-气耦合模态相关的大气温度异常型。  相似文献   
99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500 hPa高度场资料,采用EOF和非线性主成分分析(NLPCA,Nonlinea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研究了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非线性特征,并将两种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观测相比较,结果表明:NLPCA在提取资料场序列的低维非线性相关结构方面比传统EOF有明显的优越性.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型有明显的非线性结构特征,特别是EU型和PNA型,当非线性主成分NLPC取正负极值时,EU和PNA型并不是呈现完全的反位相结构.NLPC取负极值时,EU型的活动中心位置比NLPC取正极值时位置偏西,特别是欧亚大陆中部的距平中心,负中心比正中心偏西,强度更强;PNA型的4个距平中心在NLPC取正极值时比负极值时更集中,副热带太平洋的正中心、北太平洋的负中心比NLPC取负极值时的反符号中心偏东,强度更强.  相似文献   
993.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及其与全球热通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统计分析了1951-2002年52 a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在20世纪60、70年代处于少雨期,80年代旱涝相间,90年代处于多雨期,而且年际异常和年代际异常的配置决定了旱涝的强弱.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年的前期潜热和感热通量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的异常合成场,以及夏季旱涝年同期大气环流场及风场的异常合成场.结果表明:中北太平洋西部(T区)和日本以东洋面(R区)当年春季热通量的异常分布形势是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一个前期讯号.  相似文献   
994.
冬季鄂霍次克海海冰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讨论了冬季鄂霍次克海及其邻近海区海冰异常与同期北太平洋风暴轴的联系.结果发现:冬季鄂霍次克海西南部海区海冰面积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共同作用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在西北-东南方向的伸缩及强度的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鄂霍次克海东北部及舍列霍夫海海区海冰面积异常与海温异常的共同作用主要影响风暴轴的南北位移和强弱.  相似文献   
995.
大洋间SST遥联与亚太夏季风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方法,给出了四季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显著遥相关.用SVD主模态时间系数构造了海温异常指数Ⅰ,分析了它们与同期亚太夏季风和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大洋间的SST遥联在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都与亚太夏季风相关,其中,年际尺度的两大洋SST遥联与长江流域的降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96.
桂西北上二叠统及下三叠统古岩溶不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描述了桂西北乐业、天峨等地区发现于上二叠统顶部、下三叠统顶部的 2个古岩溶不整合面 ,及其暴露、沉积间断特征 ,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时代。通过这 2个I型层序界面的确认 ,讨论了其与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环境及盆地分析、断裂的发育及与微粒型金矿的关系与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根据控制高分辨率层序的构造和天文因素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划分为2个超长期、5个长期、18个中期及数十个短期旋回层序,并分析了须家河组超长期层序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在SLSC1超长期旋回时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尚处于低幅稳定隆升状态,而龙门山构造山系的逆冲推覆作用较为活跃,川东北前陆盆地属于受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远端效应影响的前陆斜坡,沿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盆地西南部主要发育浅湖沉积.在SLSC2超长期旋回时期,龙门山逆冲推覆进一步增强,同时,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逆冲推覆前的强烈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有较大幅度的持续拗陷沉降,在继承SLSC1古地理演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沿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逆冲推覆带前缘广泛发育的、以巨厚块状砾岩为特征的大型冲积扇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98.
北祁连造山带两种构造基底岩块及成矿系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北祁连造山带中存在“南方型”和“北方型”构造基底岩块。“南方型”构造基底岩块和柴达木古陆相似 ,“北方型”构造基底岩块则和华北古陆相似。两种不同的构造基底岩块随着祁连洋的消失而相遇于北祁连造山带 (缝合带 )中。在祁连洋的俯冲过程中 ,形成了不同的成矿系统 ,与“北方型”构造基底岩块有关的成矿系统为加里东期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白银、清水沟铜及多金属成矿组合 ;与“南方型”构造基底岩块有关的成矿系统为中、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弧后裂解成矿系统———镜铁山—柳沟峡铁成矿组合 ,加里东期活动大陆边缘与俯冲作用有关的成矿系统———岩浆热液钨成矿组合及铅锌成矿组合。两种构造基底岩块的确认 ,可为北祁连缝合带的成矿系统的建立及找矿工作 ,提供新的思路 ,也为北祁连造山带性质的认定 ,提供成矿作用信息方面的限制。  相似文献   
999.
冬季NPO突变前后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对北太平洋涛动10a际气候突变进行的研究指出,在1976年左右存在着一次明显的气候突变,而突变前后大气环流场及遥相关型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进而研究了北太平洋涛动突变前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突变前(后),我国冬季气温一致性偏低(高),且北方地区的变化明显大于南方;而降水则呈现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偏多(少)和华南偏少(多)的反相特征。此外,冬季NPO突变前,北太平洋涛动以3a和6~7a的周期为主;突变后,3a周期仍然存在,但5a和10a左右的周期开始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00.
东部夏季降水变化及其与北太平洋SSTA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采用REOF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00-1999年中国东部39站夏季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南、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北、东北西南部地区是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3个最主要的区域,都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分析了这3个区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年代变化与北太平洋冬季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