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一、引言 本文研究了铜(Ⅱ)与赤铁矿(FeO3)、针铁矿(α-FeOOH),无定形水合氧化铁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本文根据人工辐照含二价铁的水溶液实验结果,讨论水的辐射分解对铀矿床围岩红化蚀变的意义。铀矿床围岩中各种形式的水,当遭受辐射线长期辐照后,将发生辐射分解作用,析出许多自由基及其反应产物(H,H_3O~+,OH,HO_2,H_2,O_2,H_2O_2等),其最终结果是明显地增强周围介质的氧化性,这无论在氧化或弱还原条件下,都将使铀矿床围岩中广泛分布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产生红化(赤铁矿化)围岩蚀变,利用这一原理可解释某些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105.
土壤中磁性矿物的形成转化对环境变化具有指示意义,定量分析土壤磁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是目前该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综合相关研究及野外实地考察,采集福建南部亚热带地区戴云山垂直地带相同母质的土壤剖面进行环境磁学和漫反射光谱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剖面中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主导其磁性变化,当海拔至1320 m以上,土壤中出现次生纤铁矿.当排除地形的影响后,相关磁学参数指示磁畴颗粒在低海拔区域以SP颗粒为主,而较高海拔区域土壤中以粗SD颗粒为主.漫反射光谱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赤铁矿和针铁矿对气候梯度变化较为敏感,其中赤铁矿含量随海拔增加显示出降低趋势,并且至海拔1320 m以上赤铁矿消失而主要以针铁矿和纤铁矿为主.对比加热前后针铁矿和赤铁矿特征峰变化,并进行半定量分析认为,当年均降水量超过1900 mm且年均温低于13℃时达到赤铁矿形成的临界值,而针铁矿和纤铁矿则继续呈增加趋势.本研究论证了赤铁矿、针铁矿及纤铁矿对气候梯度具较强的敏感性,可作为研究低纬区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6.
宣龙铁矿铁质鲕粒的显微结构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东旭 《地质科学》1994,29(1):71-77
宣龙铁矿的铁质鲕粒由各种不同的核心和微层状外壳组成。核心的组分主要是石英砂粒、赤铁矿内碎屑和凝块以及粒状菱铁矿等。外壳的纹层分别由显微结构不同的板状、片状、均匀和不均匀粒状泥晶赤铁矿以及少量菱铁矿组成。其中板伏、片状、均匀粒状赤铁矿和菱铁矿主要是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在核心表层逐层沉积结果;不等粒状赤铁矿微层则是鲕粒滚动中对铁质颗粒粘附而成。菌藻类生长繁殖改变沉积环境的物化性质,对铁质沉积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7.
铜陵隆起区内广泛分布着铜-铁-金多金属矿床,也存在众多小型铁矿,其中叶山铁矿是典型代表之一。矿体主要产于石炭系黄龙组内,具有层控特征,铁矿化以镜铁矿/赤铁矿为主。为了深入探讨该铁矿的形成机制及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本文对该矿中不同产状的赤铁矿进行了详细野外地质观察和显微结构分析,并将赤铁矿划分为3类(Hem 1、Hem 2、Hem 3)。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表明Hem 1具有高Si、Al、Ti的特征,微量元素V、Cr、Co、Ni、Cu、Zn、Sr、Ba、Sn、Pb含量相对较高,Co/Ni比值小于1。Hem 1酸不溶物的扫描电镜(SEM)观察显示石英粒径为2~600μm,表面有风成的断面、孔洞、长条状"V"型凹痕等微结构和形貌,同时粘附有纳米硅质小球,表明石英为潮间带环境下的碎屑。以上结果表明该区黄龙组地层存在沉积赤铁矿型铁质建造,发生重结晶作用。Hem 2和Hem 3在主量元素上以低Ti含量,Si、Al、Mn含量变化大为特征;化学组成及元素相关性图解表明Hem 2、Hem 3并非单一成因,可分为两类:高W,低Mn、Si、Co/Ni比值(1. 5)为沉积-热液叠加改造成因(Hem 2_(SH)、Hem 3_(SH));低W,高Mn、Si、Co/Ni比值( 1. 5)为热液成因(Hem 2_H、Hem 3_H)。因此,微量元素含量上,Hem 2_(SH)与其共生磁铁矿差异大,Hem 2_H与其共生磁铁矿差异小; Hem 2_(SH)/(Hem 3_(SH))相对Hem 2_H/(Hem 3_H)显示亏损(W元素除外); Hem 2_(SH)、Hem 3_(SH)、Hem 2_H和Hem 3_H各自之间的波动变化,反映了热液改造过程元素的继承性和热液组分演化过程及其对前驱体的叠加影响,但元素相关性图解排除了Hem 1作为Hem 2_(SH)、Hem 3_(SH)前驱体的可能。综上分析结果表明:叶山铁矿可能属于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黄龙组地层存在以菱铁矿为主的沉积铁建造并提供了该矿床的主要成矿物质,受到燕山期岩浆活动驱动的热液流体叠加改造。赤铁矿的多成因特征不仅为认识叶山铁矿的富集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了解铜陵地区热液改造型铁矿与黄龙组同生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8.
磁铁矿和赤铁矿是自然界铁氧化物的两种主要存在形式,也是弓长岭铁矿区的主要矿石矿物,二者之间的转化曾经 被认为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文中根据近几年提出的非氧化还原反应成矿理论,对弓长岭铁矿区内磁铁矿/赤铁矿之间的 转化关系进行新的解释。通过对弓长岭矿区矿石样品进行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背散射等实验研究,发现了赤铁矿交代磁 铁矿、针铁矿交代赤铁矿、黄铁矿与磁铁矿、赤铁矿共生等现象。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矿物组合、矿石结构以及矿物转 化前后体积变化等方面,论证了部分后生的赤铁矿是在缺氧的环境下由磁铁矿经非氧化反应转变而成,为该区后生赤铁矿 的形成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9.
通过野外调查,在云南镇雄县安家坝发现富铁豆鲕状赤铁矿体。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于梁山组上部,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通过少量剥土工程初步控制,矿体走向呈南西—北东向,倾向上延伸不明。致密状赤铁矿品位低,不具工业规模,豆鲕状赤铁矿平均品位34.09%,厚度4 m以上,达到赤铁矿最低工业指标要求。镜下显示,豆鲕状赤铁矿样品由鲕豆粒、陆源碎屑及填隙物等构成,鲕豆粒成分占40%以上,分布均匀,成分由粘土矿物构成,具弱褐铁矿化现象。研究认为,本区鲕状赤铁矿的形成经历了叠生成矿作用,原生沉积的铁质石英砂岩,经表生氧化和风化淋滤叠生成矿作用形成原生沉积+风化淋滤叠生赤铁矿床。  相似文献   
110.
杨松生  阮娟  周喜军  等 《江苏地质》2017,41(1):124-128
纳米比亚西北部Kunene(库内内)省新元古界铁矿层分布广泛。经普查,在EPL4432及EPL4533矿权区铁矿规模均构成大型矿床。铁矿床赋存于新元古界Damara(达马拉)层序的Chuos(朝斯)组上段与下段层位中(分别简称为“上矿层”和“下矿层”)。EPL4432下层矿中主要矿物为磁铁矿,EPL4533下层矿主要矿物为赤铁矿,同一层位出现不同的矿物类型,据分析这主要是赤铁矿受热液改造成磁铁矿造成的。经综合分析,纳米比亚西北部Chuos组铁矿的成矿类型为沉积-热液改造型,Chuos组下矿层分布地段为有利的成矿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