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鄂西高磷鲕状赤铁矿原矿全铁品位47.56%,含P 0.93%,主要脉石矿物为绿泥石、磷灰石、石英、方解石、铁白云石,属难选铁矿石。通过磁化焙烧-磨矿-磁选优化工艺,最佳磁化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800℃、焙烧时间90min、还原剂用量12%,焙烧矿磨矿细度-0.074mm占85.15%,经弱磁选可得到全铁品位为58.13%、磷含量0.70%,铁回收率为90.41%的粗精矿。对磁化焙烧-磁选过程的各产物组成分析表明,焙烧矿和粗精矿中主要矿物为磁铁矿,占比分别为65%和85%;主要脉石矿物为绿泥石、磷灰石、石英、铁白云石等。粗精矿矿物的嵌布粒度较细,-0.074mm粒级占85.15%,但部分矿物仍以相互浸染、包裹、鲕状碎屑、连晶等形式存在,矿物仍未完全单体解离,从而导致粗精矿中杂质磷、铝等含量较高。粗精矿细磨后粒度-0.022mm含量为80%时,磁铁矿的解离度为84.63%,可实现磁铁矿充分单体解离,经过深选可提高铁精矿质量。  相似文献   
72.
唐锦玉 《广西地质》1996,9(3):83-88
将采自花山壁画的样品,分别进行了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光谱,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确定了花山壁画的物质成份,据模拟试验对壁画在岩壁上的粘附方法进行推断。  相似文献   
73.
74.
侯鹏飞 《江苏地质》1992,16(2):115-118
本文论述了采用浮选—高梯度磁选处理高铁型磷灰石矿石的工艺方法,指出该工艺可有效克服磷灰石与赤铁矿紧密镶嵌、分布星散、不易选别的困难。国内高铁型的磷灰石矿石,所含铁矿物多系磁铁矿和黄铁矿。对于赤铁矿型的磷灰石,特别是嵌布微细的矿石的分选,迄今尚无  相似文献   
75.
Hematite is an important iron oxide mineral in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in central China. Investigation of the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netic mechanism and relationship of hematite with other iron oxides and Fe-bearing minerals will help understand the geochemical process before and after eolian deposit, paleocliamte significance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reconstruct paleoclimate in central China. So, hematite and related minerals of the loess and paleosol units from Chinese Loess Plateau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optical microscope,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microscopy (HR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ive genetic types of hematite in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of central China: (1) weathering of Fe-bearing silicate minerals, for instance, chlorite, will release iron that is precipitated as aggregates of hematite nano-crystals on mineral surfaces; (2) hematite combined with eolian magnetite grains that resulted from partial oxidation of magnetite, even though the partial oxidation may occur in the original area; (3) phase transformation from eolian goethite to hematite; (4) hematite formed on the edge and surface of maghemite because of dissolution and hematite recrystallization; and (5) eolian detrial hematite. The hematite formed from chemical weathering of Fe-bearing silicates with nanoporous texture because of dehydration from iron hydroxide is the most important genetic mechanism.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fact that hematite was formed from chemical weathering of Fe-bearing silicates is a main reason for the redness in paleosol units. However, too intense pedogenesis and high amounts of precipitation will promote oxidation of eolian magnetite and maghemite dissolution, which may result in the decreasing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相似文献   
76.
和Fe一样,V和Sc都是过渡族金属元素,它们在地幔部分熔融和岩浆分异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是近年来行星地质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分析V和Sc在部分熔融和岩浆分异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发现V/Sc是可以透视岩浆成岩后所经历的变质、交代或流体作用的新的地球化学工具。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600米榴辉岩,尤其是540~600米钛铁矿一赤铁矿榴辉岩的V/Sc比值的变化特征,来进一步限定榴辉岩原岩可能的成岩过程。在CCSD主孔岩心中,和100~540m榴辉岩相比,540~600m段榴辉岩表现出以下十分特别的地球化学特征:(1)相当高的V,但十分低的Nb和Ta;(2)较高的TFeO,Fe2O3/FeO比值,高度变化且较高的Eu正异常(Eu/Eu^+高达2.9);(3)异常高的V/Sc比值(8.39~43.23,平均15.07),V/Sc比值和MgO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和Fe2O3/FeO之间呈正相关关系;(4)近乎正相同步变化的V和Fe2O3/、/FeO,但反相变化的V和Eu/Eu^+。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原岩形成过程中,高度动态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与岩浆氧逸度之间的负耦合关系,即在原始基性岩浆中,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导致岩浆氧逸度升高,诱发钛磁铁矿和斜长石及单斜辉石的同步分离结晶作用,优先猎取大量的V和Fe,Sc主要分布在单斜辉石,导致所成堆晶的V和Fe含量升高及高度变化且增高的V/Sc比值,同时MgO,SiO2相对降低。这种过程导致上述的V和Fe2O3/FeO之间近乎同相变化关系.但反相变化的V和Eu/Eu^+。CCSD主孔100~600m榴辉岩的V/Sc和MgO系统关系实际上透视了上述的过程,即除橄榄石堆晶作用外,含钛铁矿物相的分离结晶作用对形成的堆晶及相应岩浆的V、Sc和V/Sc比值的强烈控制作用。CCSD及区域地质所揭示的南北长约2000m,宽约500m的反S型、层序较完整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所经历的岩浆过程有可能代表着大别-苏鲁超高压带中榴辉岩原岩经历了类似的过程。通过对较大规模榴辉岩及其伴生的超基性岩的V、Sc和V/Sc系统关系的系统研究可能进一步揭示更多类似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为厘定大别-苏鲁超高压带的碰撞前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提供更好的限定。  相似文献   
77.
天然锰氧化物广泛存在于地表多种生态环境中,了解其形成过程对于厘清地表物质演化与元素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次开展了在常见氧化铁矿物催化作用下Mn2+的直接快速光氧化途径与反应机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水溶液体系中赤铁矿、针铁矿的光催化氧化Mn2+速率可达3.5~12.3 μM/h,可形成钡硬锰矿、斜方水锰矿等不同类型的氧化产物.反应过程中铁氧化物矿物价带上的空穴直接氧化Mn2+形成Mn(Ⅲ/Ⅳ),氧气充当导带电子的唯一受体.矿物催化剂种类和溶液化学成分能显著影响光氧化速率与最终产物的晶体结构.本研究揭示的光化学过程与地表暴露环境中广泛存在的铁锰共生现象吻合,可为揭示天然锰氧化物结构的多样性提供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8.
大石板赤铁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的东南边缘黔南坳陷腹地之独山箱状背斜次级褶皱大石板背斜东翼,呈层状稳定产出,为沉积型铁矿。赤铁矿层仅见一层,被F2断层横切,形成Ⅰ号和Ⅱ号两个矿体。通过对含矿层位展布及矿石特征分析,结合沉积相与古地理环境等研究,认为大石板铁矿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各种赤铁矿泥晶等围绕核心以胶体化学方式发生沉积形成赤铁矿鲕粒,经波浪、潮汐等动力最终在近滨远端环境下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79.
张勇  周丹怡  陈华  陆太进  柯捷 《岩矿测试》2016,35(5):513-520
质地细腻、颜色多彩的隐晶质-微粒脉石英在我国珠宝行业称为石英质玉石,颜色是石英质玉石价值判断的主要因素之一,揭示其致色矿物及致色机理对于研究石英质玉石的颜色评价指标和矿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但前人并未直接获得致色矿物的准确信息。本文运用上海光源(SSRF)BL15U1线站的同步辐射硬X射线,使用μ-XRF和μ-XRD技术对黄色和红色隐晶质-微粒脉石英中的致色矿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色石英质玉石由赋存于石英颗粒间或微裂纹中的针铁矿(特征衍射峰0.49574、0.41594、0.26887、0.25705、0.25189、0.24510、0.21806、0.17133 nm)或其集合体致色,红色石英质玉石由赋存于石英颗粒间或微裂纹中的赤铁矿(特征衍射峰0.36774、0.27091、0.25200 nm)或其集合体致色,黄色-红色石英质玉的颜色由针铁矿和赤铁矿共同致色,赤铁矿的显色能力要高于针铁矿。本文获得了石英质玉石中致色矿物的直接数据,为玉石结晶温度与致色机理的探讨、石英质玉石的品质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0.
受上二叠统宣威组(P2x)含矿层控制.沉积型赤铁矿,矿石品质好,开采条件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