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436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广西来宾中上二叠统(茅口组和吴家坪组)硅质岩可按岩性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钙质硅岩,主要发育在茅口组,第二类为硅岩,主要发育在吴家坪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两类硅质岩具有极低的Al2O3与TiO2含量(分别为0~0.23%和0.001%~0.024%)和ΣREE(0.55~9.94ppm),较高Fe2O3/TiO2比值(17~443,平均为111),低Al2O3/(Al2O3+Fe2O3)比值(0~0.26,平均为0.09)且Ce负异常(0.24~0.46,平均为0.35)显著,接近大洋中脊附近硅质岩的平均值0.29,而小于远洋盆地的平均值0.60,表明它们形成于远离陆源物质干扰而受热液作用影响的海盆环境,其硅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通过讨论本区的地层中硅质含量高低与海底热液活动强弱相应的对应关系,并结合Eu异常和ΣREE/Fe比值变化,认为本地区中晚二叠世可能一直存在着热液活动,且吴家坪期比茅口期更为强烈,并推测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事件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92.
冯彩霞 《矿床地质》2011,30(5):773-786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西藏第二条规模巨大的基性-超基性岩带.文章通过对该带西段改则地区硅质岩的系统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硅质岩形成的成因和构造背景.研究表明:①硅质岩的w(SiO2)变化范围在85.23%~93.73%之间,Si/Al比值为34.08~56.92,表明它们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②Hf、Pb、Nb、T...  相似文献   
93.
通过扫描电镜精细观测,在贵州遵义松林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剖面,于其底部的硅质页岩中发现了可能的细菌状化石,直径200~500 nm,形态不一,具有细菌的大小和形状,有机碳含量丰富,大部分细菌含磷.通过与已有报道中具相似形态生物体的对比,认为其可能是原生的、具有细菌生物结构的微生物小球体(Microbioids),本文称之为细菌状化石.这类细菌状化石可以赋存于石英颗粒表面、石英颗粒间,甚至嵌入石英颗粒中.据前人的模拟实验推测,细菌在石英颗粒沉淀过程中可能起到过重要促进作用,这从微观上为硅质岩的形成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94.
由于较低的钾元素含量以及过剩氩的存在,长期以来对硅质岩的40Ar/39Ar定年一直存在较大难度。近年来,由于仪器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实验技术和方法的应用,特别是激光全熔40Ar/39Ar定年技术的应用,40Ar/39Ar定年方法具有了足够高的测试精度和稳定的低本底水平,可以满足测试极低钾元素含量的硅质岩样品的要求。利用多组矿物颗粒测试数据计算等时线年龄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去除过剩氩对硅质岩年龄的影响。本文利用激光全熔40Ar/39Ar定年方法对新疆准噶尔盆地边缘的两个硅质岩样品进行了定年研究。采自白碱滩地区的08BJT-3样品的年龄测试结果为294±14Ma,该年龄结果与硅质岩样品所处的晚石炭世地层沉积年代基本一致。采自卡拉麦里地区的KML-2样品的年龄测试结果为266±14Ma,该年龄结果与强烈变形改造硅质岩样品的卡拉麦里构造变形带活动年代十分一致,表明激光全熔40Ar/39Ar定年方法可以准确地对硅质岩进行定年。  相似文献   
95.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Z)西段分为两支,南带蛇绿岩的成因对整个缝合带的性质和构造背景的探讨起到十分关键作用,但由于地区偏远、交通不便,研究程度一直十分薄弱.本文报道了南带的东波蛇绿岩中洋岛型玄武岩及有关沉积岩的发现和成因探讨.东波蛇绿岩主要由地幔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含单辉方辉橄榄岩和透镜状纯橄岩)和上覆火山-沉积岩组成,未见堆晶岩和枕状熔岩等典型洋壳端元.火山-沉积岩盖层为一套稳定的海相层序,主要由硅质灰岩、红色硅质岩等沉积岩和玄武岩和玄武火山碎屑岩组成.OIB型玄武岩的特征表现为低SiO2和MgO,高TiO2、P2O5和(K2O+Na2O),富集Nb、Ta,亏损Th、K、Pb、Sr.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数据显示,该玄武质源区来自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2% ~ 5%的部分熔融.成分研究显示,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为洋岛或海山和大陆边缘物质在生物作用下形成的.以上证据表明,东波火山-沉积岩层序具有典型海山特征,与世界上典型的地幔柱型蛇绿岩可对比,属于地幔柱热点活动的产物.因此,可以认为,地幔柱热点在与冈瓦纳大陆北缘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过程中,不但促使YZSZ西段南带(达巴-休古嘎布)特提斯洋盆打开,还可能与YZSZ蛇绿岩中普遍包含金刚石等异常地幔矿物群有直接的动力学关系.  相似文献   
96.
东川铜矿硅质角砾40Ar-39Ar定年探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为探索热液成因含微量钾矿物^40Ar-^39Ar定年的最佳实验方案,从而获得可信的成矿年龄,本文进行了东川落雪铜矿稀矿山段落雪组角砾状矿石硅质角砾流体包裹体及其固体粉末的^40Ar-^39Ar对比实验;先采用真空击碎技术提取硅质角砾(CD-5-2)的流体包裹体进行^40Ar-^39Ar分析,接着对击碎后的固体粉末样品进行常规的^40Ar-^39Ar阶段加热分析(170~180℃)。与以往样品的流体  相似文献   
97.
赣东北地区不同时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赣东北地区硅质岩各时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各时代硅质岩的SiO2含量变化范围为74.90%~97.19%,Si/Al为10.84~93.21,与Al2O3呈较好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硅质岩样品的Al2O3/(Al2O3+F2O3)=0.60~0.99,Ce/Ce=0.99~1.22,(La/Ce)N=0.91~1.83,V/Y<5.78,Ti/V>17。上述特征表明本区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而与大洋盆地及洋中脊构造环境无关。自古生代以来,该地区没有出现深海大洋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98.
本文研究了桂北龙胜地区晚元古代硅质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比、认为上元古界丹洲群三门街组中与海底枕状基性熔岩相伴产出的硅质岩及震旦系老堡组硅质岩属热水沉积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99.
浙江江山丁家山组层状硅质岩阴极发光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浙江江山中二叠世丁家山组,主要由黑色薄层状硅质岩、硅质粉砂岩、粉砂岩夹微晶灰岩组成。黑色薄层状硅质岩以高SiO2、富Al2O3、富Fe2O3、低TiO2和低MnO为特征,REE含量低,具弱Ce亏损、Tm正异常。硅质岩的阴极发光特征和岩石学特征表明,岩石属于交代成因,原岩可能为含生物碎屑灰岩,岩石硅化前曾发生过白云化作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硅质来源于正常地下水及陆源硅胶,无热水或火山硅质来源的迹象。  相似文献   
100.
华北陆块南部古元古代熊耳群中的硅质岩主要发育于马家河组沉积岩中,有少量与火山岩共生。通过分析硅质岩的主、微量元素特征,把熊耳群硅质岩分为热水成因和非热水成因两类。热水成因硅质岩表现为低TiO2、MgO、Al2O3和∑REE含量,以及低的A1/(A1+Fe+Mn) 比值的特征;其北美页岩标准化的稀土分配模式平坦,但具有Ce负异常与Eu正异常,U/Th>1,反映沉积速率快,受陆源物质的影响小。非热水成因的硅质岩的∑REE含量高,轻稀土富集(LaN/YbN=1.41~9.04),U/Th<1,受陆源物质影响较大。熊耳群硅质岩的Cr/Th比值变化小,表明物源区成分比较单一;其与熊耳群火山岩具有相似的REE配分模式图和蛛网图,也说明物源为熊耳群的英安—流纹质火山岩和玄武—安山质火山岩的混合。硅质岩的Al2O3/(Al2O3+Fe2O3)比值为0.44~0.64、以及Ce/Ce*(0.77~0.94)、LaN/CeN(1.18~1.47)的特征表明,熊耳群硅质岩主要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熊耳群硅质岩主要形成于海相、海陆交互相等环境。早在古元古代熊耳群时期,熊耳—中条拗拉谷发生强烈的扩张裂解作用,华北陆块南部遭受海水入侵,豫南有些地区已经处于海相环境,晋南垣曲有些地区处于海陆交互相环境,局部地区还处于陆相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