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95篇
地质学   691篇
海洋学   107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91.
We obtained a catalog of early aftershocks of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by examining waveform from a nearby station MDS which is 30.2 km far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and then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 between aftershock rate and time. We used time-window ratio method to identify aftershocks from continuous waveform data and compare the result with the catalog provided by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CENC). As expecte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earthquakes is missing in CENC catalog in the 24 h after the main shock. Moreover, we observed a steady seismicity rate of aftershocks nearly in the first 10,000 s before an obvious power-law decay of aftershock activity. We consider this distinct early stage which does not fit the Omori law with a constant p (p - 1) value as early aftershock deficiency (EAD), as proposed by previous studie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main shock rupture process is different from aftershocks' processes, and EAD can vary in different cases as compared to earthquakes of strike-slip mechanism in California.  相似文献   
192.
郑仙蓉 《地球》2013,(11):46-49
随着中国工业化持续30年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供应的瓶颈制约日益凸现。经济的高速发展,急剧加大了对油、气、煤、铁、铜、铝、铅、锌、钾盐等重要矿产的需求量。预计列2020年,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重点资源的后备储量严霞不足,已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基本需要。因此,在挖掘国内资源潜力的同时,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实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战略,寻求和建立海外稳定的矿产资源供应基地,成为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保障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3.
帕米尔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的两个突出支点之一,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最强烈、强震频发的地区之一,也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地区之一。晚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北部向北楔入推移了约300km,形成了一陆内深俯冲带和地震带,但对这一变形过程及方式至今未能很好的限定。沿76°E附近横跨帕米尔—天山的最新GPS测量  相似文献   
194.
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同时也历经坎坷,迫切需要探讨有效的运作模式。本文以境外矿产勘查的体制和主要运作模式为主线,通过对境外矿产勘查商业运作模式的描述解析,结合我国地勘单位“走出去”的实例,探讨适合我国地勘单位“走出去”的主要路径及运作模式,并且指出中国矿业“走出去”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5.
在深入探讨皮羌走滑断裂对构造裂缝控制作用的基础上,应用ANSYS有限元方法,模拟区域差应力、走滑断裂宽度和走向等因素影响下构造裂缝分布发育的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构造裂缝带宽随区域差应力增大呈线性增大,随断裂带宽度增大呈线性减小,随断裂走向与区域差应力夹角增大呈线性减小;施加的区域差应力值是影响构造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6.
刘锋  张超  杨富全 《矿床地质》2012,31(6):1277-1288
加尔巴斯套铁矿床位于阿尔泰南缘克兰火山沉积盆地中。该矿床与产于额尔齐斯构造带北侧的可斯尔鬼花岗岩有直接的成因关系,属于典型的矽卡岩型富铁矿。岩体SHRIMP U-Pb年龄表明,该矿床略晚于287 Ma形成;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阶段流体除岩浆水外,还有较多大气降水的参与,成矿流体主要表现为中低温、低盐度、中低密度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走滑-伸展背景下的可斯尔鬼花岗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时期,阿尔泰南缘由走滑-伸展引发的大规模岩浆作用造就了区内有关铜、锌、镍、金、铁等广泛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97.
新疆北部卡拉麦里晚古生代走滑构造及其叠加变形序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型走滑断裂构造是大陆地壳内部基本的构造变形样式,通常是大陆地壳形成的标志.卡拉麦里构造带是新疆东准地区构造演化研究的重要构造单元.前人的研究认为卡拉麦里构造带是板块碰撞形成的缝合带.本文结合野外考察、构造分析和年代学工作认为,该构造带主要反映了走滑构造带的特点.在遥感影像上,卡拉麦里构造带呈断续的线状延伸特征.地震剖面上,卡拉麦里断裂带主断面产状近于直立向下延伸至基底,与一般张性断层、压性逆冲断层所显示的上陡下缓的铲状特征截然不同.野外考察显示,该构造带发育密集而陡立劈理,主断面附近劈理面倾角近于直立,在相对较浅层次的地层上,劈理面成花状散开,体现花状构造的特点.卡拉麦里构造带内的石炭系、泥盆系地层以及蛇绿岩系受到强烈改造,超糜棱岩化、糜棱岩化、千枚岩化现象普遍.糜棱岩中,硅质岩透镜体拖尾指示右旋走滑特征,与同构造岩脉次级张裂面指示的结果相一致.结合前人研究资料以及地层变形证据,可以推断构造带活动时限为270~260Ma.因此,卡拉麦里构造带是一条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活动的右旋剪切走滑构造带,准东地区与卡拉麦里构造带相关的缝合带确认,必须以卡拉麦里走滑构造带性质的准确厘定为基础.卡拉麦里构造二叠纪时期的走滑活动性质的确定,指示新疆北部二叠纪大陆地壳已经形成,而且,新疆北部后期叠加构造变形序次研究也显示具有大区域上的共性,指示新疆北部二叠纪以来进入基本统一大陆内部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8.
兴地断裂带近EW向贯穿库鲁克塔格地区,其活动历史地质界有不同认识,但对位移量无系统论述。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在进一步确定断裂带具体位置及几何特征基础上,通过对被错断的泥盆纪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石炭纪花岗岩及侵入该花岗岩中的暗色岩墙断距的测量,确定其东段左行走滑位移量为8.26~9.19 km。根据被错断地质体时代,推测这一左行走滑位移代表了该断裂带二叠纪以来总位移量。从泥盆纪开始,该断裂带已不具构造分区作用。  相似文献   
199.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地层对比,将尼玛北部盆地新生代陆相地层定为牛堡组。根据岩石组合和沉积特征分析,尼玛北部盆地牛堡组可划分为扇三角洲相、湖泊相和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2种亚相;湖泊相可划分为半深湖—深湖和滨湖—浅湖2种亚相。盆地的演化特征可分为盆地形成初始期、盆地扩张期和盆地萎缩期,3期的演化可分别对应牛堡组的一段、二段和三段。尼玛北盆地发育的各个阶段都跟古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有很大的联系,两者共同影响着盆地发育的各个阶段。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认为尼玛盆地的发育时代为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初。根据盆地边缘相与半深湖—深湖沉积相伴生、牛堡组底部发现火山岩夹层等沉积特征,可以推断尼玛盆地是一个具有走滑拉张性质的盆地。  相似文献   
200.
转换型边缘盆地是一类特殊的大陆边缘盆地,前人对其研究较少,随着近十几年在转换型边缘盆地的一系列重大油气发现,该类型盆地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盆地边缘转换断层的识别解释、转换断层对盆地构造格局的影响以及转换断层相关的火山活动对盆地的影响方面等研究仍相对较少。以典型的转换型边缘盆地——科特迪瓦盆地为研究对象,从盆地的转换边缘入手,利用多种数据综合分析,识别出转换型边缘盆地的两类转换边缘——转换型边缘和过渡离散型边缘,并分别总结了其各自特征;对比了两类转换型边缘在地层发育、断裂体系、火山活动以及应力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其对盆地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典型的转换型边缘盆地具有转换型边缘和过渡离散型边缘两种不同类型的洋陆过渡边缘;两类边缘在接触关系、火山活动强度、对早期地层的改造作用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转换型边缘盆地结构受早期断裂和转换断裂的双重控制,受多期构造运动改造,拉张与走滑应力叠加,使早期断裂具有走滑和拉张双重性质,多期的改造作用对油气运聚及保存具有显著影响。转换断层附近早期断裂可能会发生反转作用,断裂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挤压构造或地层反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