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1篇
  免费   427篇
  国内免费   1010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290篇
地质学   2145篇
海洋学   188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厦门地区软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琳 《台湾海峡》1996,15(3):286-292
根据厦门地区1990年2月至1992年1月调查软相潮间带所获资料,研究了该区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多毛类种类丰富,共鉴定出118种,隶属于37科83属。其中,高潮区40种,中潮区90种,低潮区83种。多毛类平均栖息密度87个/m^3,平均生物量3.33g/m^2。  相似文献   
32.
运用光谱分析和GC-MS方法首次从卡氏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catelai中分离和鉴定出8个化合物:l,十六碳酸;2,异丁基十六碳酸酯;3,鲨肝醇;4十六酸丙酯;5,2,3一二羟基丙基十八酸酯;6,2β,3β-环氧基-5α-雄甾烷-17-醇;7,14-甲基-5α-胆甾-8-稀-3-酮;8,2α,3α一环氧基-5α-雄甾烷-17-醇。  相似文献   
33.
采用表征岩体渗透性的单位吸水量ω为参数,有效地分析了砂泥岩裂隙岩体中相对埋深和岩性对渗透性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区内,在不同深度单位吸水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3-4个数量级,渗透性表现出显著的随机特征.通过将压水试验数据离散化并在不同深度上取logω的平均值,凸现了渗透性的结构特征.ω均值在一定范围内随相对深度表现出负指数分布规律;剔除logω的线性趋势项后,logω残差表现出与地层内部岩性相对应的规律.此外,研究还发现,渗透性参数随相对深度呈负指数分布规律是由含裂隙的砂岩介质引起的.这些规律为裂隙岩体的渗流计算和模拟奠定了基础.文章所提出的对压水试验数据离散化并在不同深度取均值以找出渗透性和深度关系,以及去除线性趋势项研究渗透性和岩性之间关系等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4.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构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映秀(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8级大地震,而后发生万余次余震,其最大震级为6.4级.此次地震属主震-余震型地震.通过构造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是构造地震,主要受龙门山断裂带的强烈活动控制.它是一种板内地震,其动力来源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而成都平原处于稳定地块中,尽管离震中较近,然受地震的影响有限,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35.
大别山是中国东部中朝大陆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具有薄皮构造的性质。组成两个碰撞大陆之间的滑脱(冲断剪切)带的岩石就是碰撞混杂岩组合。大别山由于剥露较深,仰冲壳楔完全被剥蚀,超高压变质带大面积出露,识别出碰撞混杂岩组合是对大别山进行几何分析的必要步骤。大别山碰撞混杂岩组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条带状片麻岩-超镁铁岩组合,南部为云母斜长片麻岩-榴辉岩组合,这两个组合的大部分都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宏观的"碎斑结构"和混杂作用。罗田穹隆是造山过程中早期形成的双冲式背斜,最后在造山晚期因东西向缩短的叠加而形成穹隆。  相似文献   
36.
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在何时何地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间是所有相关的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演化模式的主控条件,并严重影响到对众多与青藏高原隆升和东亚大陆挤出相关的地质过程速率的解释,以及对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解。尽管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汇聚的速率在55Ma突然减缓被广泛地认为是初始碰撞的标志,但这次碰撞所造成的主要构造效应直到20多个百万年以后才显现出来。对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相对位置的重新估算,表明它们在55Ma时并没有达到可以彼此发生碰撞的距离。基于来自西藏新的野外证据和对已有数据的重新评估,认为初始碰撞发生在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约34Ma),并对55Ma时发生的地质事件提出了另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37.
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 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及其年代学,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期关注程度较低的侏罗纪花岗岩类岩浆作用的性质。目前在冈底斯弧背断隆带未发现侏罗纪火山岩;在冈底斯东部地区,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几乎同时发生于南冈底斯(叶巴组火山岩和鸟郁、尼木花岗岩类)、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宁中、金达、布久花岗岩类)和北冈底斯(聂荣花岗岩类),中晚侏罗世接奴群和拉贡塘组火山岩断续分布于北冈底斯,晚侏罗世岩浆活动零星分布于沙莫勒一麦拉一洛巴堆~米拉山断裂以北。将冈底斯侏罗纪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古地磁重建资料和其他新发现.认为冈底斯带侏罗纪这种岩浆活动的特点可用班公湖一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  相似文献   
38.
新疆西天山艾肯达坂以东出露一大套陆相磨拉石建造,厚度约2 800 m,角度不整合在含煤系的石炭系科古琴山组之上,主要岩性是砾岩、粗砂岩夹少量细砂岩、粉砂岩.由于其中化石稀少,时代难以确定.1971年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完成的1:20万小布鲁斯台幅称其为早二叠世下亚组和上亚组.作者于2004年在此处进行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时发现了一层灰岩,其中找到了蚌壳等淡水动物化石,确定其时代为晚二叠世,并将其划归为铁木里克组.铁木里克组经受了二叠纪末期的构造运动,被产状平缓的侏罗系中下统水西沟组角度不整合覆盖,三叠系缺失,以此来确定本回造山时间应在二叠纪末结束.  相似文献   
39.
大别山榴辉岩一片麻岩杂岩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别山榴辉岩由辉长岩、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少量泥灰质经高压变质作用形成。大别地块可划分出四个形成条件不同的榴辉岩区,它们代表一种构造-岩石组合体。片麻岩杂岩中各种高压变质岩类的发现证明它们与榴辉岩一起经历了原地高压变质过程。二者变质作用P-T参数的差异归因于抬升过程中退变质反应速度的不同。不同地区榴辉岩退变质组合及P-T条件与围岩的一致性表明,大别杂岩现今所展示的“递增”变质带是由榴辉岩相退变质作用形成的。高压榴辉岩-片麻岩杂岩的产生是印支期扬子与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40.
杨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位于桐柏-大别山北麓,它具有明显的前陆盆地沉积特点,由早期(D2?—C1)的复理石建造到晚期(C1—P?)的磨拉石建造;古生物地理分析表明其与华北、扬子陆块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间不可能有古洋盆的存在,因而它应当是桐柏一大别造山带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前陆盆地。杨山晚古生代前陆盆地的形成说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陆-陆碰撞起始于晚泥盆世之前(S3—D2),而桐柏-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事件则可能代表一次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