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77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通过物理模型实验研究了海岸沙坝剖面和滩肩剖面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给出了稳定的沙坝剖面和滩肩剖面的几何特征。实验中考虑了两种初始坡度(1∶20和1∶10)和不同波高的规则波和不规则波,讨论了不同初始坡度海岸上破碎波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沙坝产生后存在向岸和离岸两种运动形态,但最终将停留在稳定位置。稳定的沙坝剖面对应不同初始坡度和波浪存在不同的大沙坝和小沙坝分布。沙坝剖面由长时间小波高波浪序列作用后可转化为稳定滩肩剖面,该剖面不依赖于波浪和初始坡度。实验也给出了平衡剖面与理论曲线的对比以及剖面上泥沙粒径的分布。  相似文献   
22.
河口往复流中潮流不对称与推移质输沙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谊纯  董德信  陈波 《海洋科学》2015,39(6):99-103
潮流不对称现象是近岸潮波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为了研究潮流不对称对推移质泥沙长期净输运的作用机制,首先在往复流情况下对Bagnold推移质输沙率公式(1966)由于不包含起动流速所可能导致的误差进行理论分析,进而由统计学中的"偏度"的概念出发,推导了河口潮流不对称与推移质输沙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认为,虽然Bagnold推移质输沙率公式不包含泥沙起动流速,但是只要泥沙起动流速和最大流速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则在理论上公式的计算误差是可以接受的。由偏度结合Bagnold公式导出了潮流不对称与推移质输沙之间的关系,表明推移质泥沙的长期净输运不仅与余流有关,而且与不同分潮组合之间、余流与分潮之间的相互作用紧密相关。该关系还给出了一个由潮流调和常数估算河口推移质输沙的简便方法。经对比,从潮流不对称出发估算推移质输沙与直接采用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3.
基于2018年10月21日至11月6日莱州湾西岸连续站观测数据,本文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希尔伯特?黄变换和小波分析法对底层单宽输沙率的小尺度特征做分析,并针对观测期间出现的大风天气对泥沙输运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单宽输沙率在观测时间段内具有高频、潮周期、低频以及长周期尺度变化特征,周期尺度从小到大。其中高频和潮周期分量方差贡献率及所含能量最高,对输沙率的影响最强。边际谱显示东西方向输沙率的显著周期为13.3 h,南北方向大于11 h的周期较为显著。观测期间底层净泥沙通量分别为东向305.77 kg/m、南向597.25 kg/m,余流分量贡献最大,低频和高频分量贡献最小。上强迫风场主要在风速衰减期通过湍流和波浪影响输沙速率的时频分布,使其低频变化显著增强的同时,产生1 h周期左右的高频波动。交叉小波分析显示,风速和单宽输沙率在低频波段上相干性较强,且单宽输沙率会滞后风速1/4至1/2个周期。另外,风浪会增强泥沙输运的涨落潮不对称性,进而增加潮周期分量上的泥沙净输运。  相似文献   
24.
生物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风蚀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确生物结皮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对量化风蚀预报模型中的生物结皮因子、提高模型预测风蚀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苔藓结皮为例,对比了风洞试验和单次事件风蚀评估模型(SWEEP)模拟的风蚀速率与输沙率的差异,分析了苔藓结皮盖度和空间分布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风蚀速率和输沙率均随结皮盖度的增加而减小,尤其是在较大风速下(15 m·s^(-1)),当结皮盖度从10%增加到80%时,风洞试验的平均风蚀速率和输沙率分别减小了98.3%和99.3%,SWEEP模拟的结果分别减小了93.2%和78.9%。(2)相同结皮盖度下,苔藓结皮分布于上风向区域时土壤风蚀速率和输沙率最小,斑块状分布次之,分布于下风向区域时最大。(3)对比风洞试验和SWEEP模拟结果,不同结皮盖度下SWEEP模拟的风蚀速率和输沙率大多显著(P<0.05)高于风洞试验结果。未来的研究应在风蚀预报模型中构建生物结皮因子影响风蚀速率的定量表达,以提高模型预报风蚀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敦煌黑山嘴风沙工程治理区和未治理区近地表风动力环境与土壤理化性质对比分析,研究了风沙治理工程下黑山嘴的防风固沙与土壤改良的综合效益,为今后该区域近地表风沙动力过程的深入研究和风沙灾害综合治理提供了借鉴。结果表明:相较于未治理区,敦煌黑山嘴工程治理区的平均风速、起沙风频率均明显降低,输沙强度减小,年输沙势降低85%,大风天气减少;工程治理区土壤各养分及水盐含量也在一定深度明显增加,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在5 cm土层深度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22.5%、49.3%、15.1%,全氮、易溶盐对其他组分影响增大,土壤肥力显著提升;两区域土壤电导率与易溶盐含量变化趋势相同,但工程治理区两者含量在土壤表层明显增加,应警惕发生地表盐渍化。  相似文献   
26.
Soil erosion becomes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western China.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practice called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GGP), which was launched in 1999, aims to reduce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allevi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in western China. Two typical counties in western China, the Zhongxian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and Ansai (in Shaanxi Province) were chosen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land us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was reduced by 7.08% from 1989 to 2003. The cultivated land per person was decreased by 8.42% during 1999-2003. Moreover, the stability index of the secondary sector of the economy was increased from 0.91 in the period 1990-1999 to 0.94 in the following ten years. In addition, the stability index of tertiary economic sector increased from 0.88 to 0.92 in Zhongxian county. Meanwhile,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was reduced by 15.48% from 1990 to 1999. The soil erosion modulus was decreased by 33.33% from 1999 to 2006. Also, the stability index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conomic sectors was 0.86 in the period 1998-2002. However, it decreased by 77% during 2002 to 2007 in Ansai County.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had different impact on the two regions. Several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amelior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these two counties of 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27.
本文针对三门峡水库工作实际,分析了目前数字技术条件下三门峡水库水文要素摘录蓄水量计算工作所处的困境和应解决的具体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三门峡水库水文要素整编计算软件的系统组成和功能模块构成,实现并完成了系统功能设计。  相似文献   
28.
非平稳风沙运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蚀输沙起动条件与输沙率预测是风蚀预报、沙尘数值预报与风沙地貌演化以及防沙治沙工程研究所需的关键参数,因而一直是风沙物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稳态输沙过程,对野外实际输沙过程的预测存在相当大的误差。近年高频的实时同步输沙、风速测量显示:大气边界层近地表风速脉动强烈,因而导致野外实际输沙具有高度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风沙输运的非平稳特性与边界层湍流结构密切相关,因而会对沙粒起动条件判断、输沙率预测等产生影响。回顾了近20年中非平稳输沙研究在实验、理论以及数值模拟方面的进展,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9.
风沙流的风程效应研究是定量获取风沙流沿程变化的核心和难点,风程效应是指输沙率随沙床表面或地块长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而后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饱和输沙率(fmax)和饱和路径长度(Lsat)是风程效应的重要参数。采用自动连续称重式集沙仪,以河北坝上地区康保县境内典型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观测了2017、2018年和2021年内4次典型风蚀事件,分析近地表5 cm高度风沙流的风程效应在5 min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近地表输沙通量随风程距离的增大而增大。(2) 4次风蚀事件中Lsat的变化范围在11~280 m之间,并存在明显差异,其变化与风速无关。(3) 近地表风沙流的fmax与风速(U)呈幂函数关系。(4) 风程效应的变化特征与地表可蚀性因子、地表微地貌变化有着紧密联系,未来应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农田的风程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0.
黄河内蒙古河段输沙量与淤积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多沙河流"多来多排"输沙基本公式,建立了考虑上站来沙量、前期累计淤积量、临界输沙水量及干支流泥沙粒径影响的输沙量一般表达式。进而根据黄河内蒙古河段1953—2010年实测水沙资料,得到了内蒙古巴彦高勒—头道拐全河段及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和三湖河口—头道拐分河段的年输沙量公式,并根据输沙率法采用建立的输沙量公式计算了各河段1953—2010年的逐年冲淤量。选取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的计算结果分析表明,在输沙基本公式基础上增加前期累计淤积量、临界输沙水量及干支流泥沙粒径参数,所得公式计算的年冲淤量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由基本公式的0.41依次提高到0.50、0.75和0.80,说明在基本公式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这些参数的必要性。此外,全河及分河段输沙公式计算所得输沙量及各河段冲淤量和累计淤积量与实测值的符合程度均较好,表明建立的输沙公式能够用于不同水沙条件下的输沙量和冲淤量计算,可为分析内蒙古河段的输沙特性和长期淤积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