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59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1.
鄂霍茨克海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对西太平洋北部的边缘海鄂霍茨克海的地质、地球物理工作,如海底地貌与沉积情况,海底挖掘的探查工作与成果,热流测量与岩浆活动研究,地磁场与重力场分布特征与深部物质运动的分析以及油气资源勘探等方面作了调研与论述,并提出了几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2.
冀京津地区燕山构造旋回岩石圈的演化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演化旋回,岩石圈经历了晚三叠世早期拉张裂解(非造山)、晚三叠世晚期稳定过渡(前造山)、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期挤压板内造山(同造山)、早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稳定过渡(后造山)的发展演化阶段。在燕山构造旋回板内造山过程中,原有克拉通型岩石圈被强烈改造与再造,形成新的造山型岩石圈,这是燕山构造旋回最为重要的内容和板内造山的实质性结果。  相似文献   
113.
114.
中、晚三叠世是桂林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早休罗世,气候条件仍然有利,热带岩溶继承发育,但因碳酸盐岩被晚三叠世内陆湖盆堆积物覆盖,一定程度上减低了热带岩溶发育的强度。中侏罗世至白垩世,气候干旱炎热,降雨王少,“三水”活动不强烈,岩溶、岩溶洞穴不发育。晚白垩世,广泛发育内陆湖盆,岩溶作用有一定改善,但因仍处于干旱、炎热环境,湖水浅,堆积迅速,不利于大型洞穴的形成。第三纪是本区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继承发育时期。除了利用、改造以前形成的洞穴之外,相应地发育了一些新洞穴。古漓江在此时期形成并强烈深切,地下岩溶相应强烈发育。第四纪以来,主要是反复利用、改造以前形成的岩溶洞穴,使之发育得更加复杂、完善。  相似文献   
115.
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中国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中国边缘海系统碳循环研究相对薄弱。简要回顾中国碳循环(以现代过程的描述为主)的研究动态,重点阐述中国边缘海碳循环研究概况及CO2的海-气交换、有机碳循环、颗粒有机碳的输出、河流的输运等海洋碳循环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汇总补充及数据更新的基础上勾画了中国区域碳循环框架。我们认为,中国的区域碳循环过程尚有诸多未知量和不确定性,缺乏把陆、海、气作为一个系统的综合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尤其需要加强。中国边缘海的碳循环研究应当围绕CO2的汇源过程这一碳循环的中心问题,深入开展边缘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及其与大气CO2的耦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6.
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朱介寿 《地学前缘》2007,14(3):1-20
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地区是由约30多块尺度不同、形成时代和性质各异的板块或地块拼合而成。这些岩石圈板块或地块经过长时间的漂移,多次聚合与分离,碰撞与增生,在新生代最后形成现代的拼合欧亚大陆。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的板块或地块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前寒武纪巨型克拉通地块及地盾;(2)前寒武纪小型克拉通地块及板块;(3)显生宙造山带及汇聚地块;(4)陆陆碰撞型地块及造山带;(5)新生代边缘海海盆;(6)大陆裂谷盆地及增生地块。高分辨率地震面波层析成像,显示同一类型的板块或地块的岩石圈和软流圈的速度结构十分相似,呈现出其独有的速度分布特征。不同类型板块或地块的速度结构有重大差异。直到400km深度,各个板块和地块的横向差异才逐渐减小。一般而言,前寒武纪克拉通板块及地块的岩石圈巨厚具有高速性质、软流圈很薄或不存在;边缘海、造山带等区域岩石圈较薄和速度较低,软流圈发育。根据欧亚大陆及边缘海地区天然地震层析成像,人工地震剖面数据及其他有关资料,建立了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岩石圈模型。  相似文献   
117.
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表明,华南的茂名与三水盆地从92~38Ma期间有近连续的火山喷发,并在(56±2)Ma火山作用源区发生了急剧的转折。这与东亚边缘海盆地最早伸展在时间上和构造方向上是一致的,形成了一系列NE向左旋剪切伸展盆地以及南海南西海盆、苏拉威西海、西菲律宾海等洋盆。35~17Ma期间印支块体沿红河断裂向东南挤出,使东亚沿NE向左旋剪切伸展受阻。因此,这一期间华夏块体上没有出现与拉张有关的玄武质岩浆作用,始新世洋盆NE向扩张也逐渐被终止。关于南海的晚第三纪扩张,年代学与构造证据是与根据磁异常确定的32~17Ma扩张期相矛盾的。17Ma以后,华夏、东海至日本海岩石圈均出现了强的NE向伸展,也使印支块体沿红河断裂从左旋挤出转向右旋走滑。南海在这一期间再次出现扩张,应是一个合理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18.
试论构造因素对泌阳断陷陆相层序形成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作用是控制泌阳断陷湖盆陆相层序发育的关键性因素,它制约着低频层序(盆地充填序列、构造层序、层序组及层序)的发生、发展与形成。区域性构造运动控制着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层序;盆地边界断裂的脉动性控制着层序组及层序。在陆相断陷湖盆中,盆地基底构造沉降是非线性或间断函数;由盆缘控盆边界断裂向盆地中心,沉降速率逐渐减小,呈“反铰链式”沉降。在从假定湖平面变化呈一正弦函数曲线、物源供给速率中等且匀速的条件下,采用计算机分别模拟了加速沉降和减速沉降两种过程的陆相层序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构造沉降旋回过程控制着一个陆相层序及其体系域的发育和形成。  相似文献   
119.
南海的右行陆缘裂解成因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周蒂  俞何兴等 《地质学报》2002,76(2):180-190
南海成果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也关系到特提期,环太平洋两大超级会聚带的相互作用,是国内外地学界长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西太平洋边缘海内带,尤其是日本海和南海在形成时代,海盆形态和海底地貌,海底扩张的多轴,多阶段,由东向西扩展特征,岩石圈地幔的地球化学异常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可能在成因上也相似,南海的海盆的楔形的楔形形状,海底扩张及陆架盆地的断陷的由北向南发展和自东向西推进的特征,地壳伸展减薄和海底扩张程度的由东向西减弱都可用尖端向西的“剪刀模型”来描述,即南海的张开是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力作用下东亚陆缘发生裂解的结果。南海张开的同时在海盆内及其西缘印支半岛上发育大量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表明当时存在区域性的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应力,而在其东缘现在看不到大型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可能是在中中新世以后受从赤道附近近滑移北上并沿马尼拉海沟仰冲的菲律宾群岛所破坏的结果。晚中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西段(印度)及东段(澳大利亚)先后发生了朝欧亚大陆的,不同方向和速度的会聚。在这三大作用的复合和竞争的动力学背景下,东亚陆缘发生了有地幔参加传动的“超级剪切”,其应力场经历了左行压扭体制和右行张扭体制交替的阶段性变化,正是在特提斯构造域西段的会聚起主导作用的阶段,东亚陆缘在右行张扭应力场作用下发生裂解,形成了南海和其他内带边缘海。  相似文献   
120.
On the basis of gravity field model (EIGEN_CG01C), together with multi-altimeter data, the improved deflection of the vertical gridded in 2'×2' in China marginal sea and gridded in 5'×5' in the global sea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weighted method of along-track least squares, and the accuracy is better than 1.2^# in China marginal sea. As for the quality of the deflection of the vertical, it meets the challenge for the gravity field of high resolution and accuracy, it shows that, compared with the shipboard gravimetry in the sea, the accuracy of the gravity anomalies computed with the marine deflection of the vertical by inverse Vening-Meinesz formula is 7.75 m.s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