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夷平面是一种与长期稳定的构造环境相关联的大尺度地貌景观,将夷平面与风化壳作为整体来研究是现代夷平面研究的主流。为了探讨辽东半岛夷平面的性质、形成环境等发育特征,对该地区的红色风化壳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和粒度测试。辽东半岛红色风化壳主要出露于半岛东西两侧,厚度多在4 m左右,化学蚀变指数CIA平均值为82.70,ba值((Na2O+K2O+CaO+MgO)/Al2O3)平均为0.39,S/A值(SiO2/Al2O3)平均为4.86,黏粒含量平均为8.31%。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辽东半岛红色风化壳是下伏基岩原地风化的产物,推测其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与南方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相比具有盐基淋溶率低、富铝化程度低和黏化作用弱的发育特征。结合区域地貌特征,认为研究区红色风化壳的发育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1)岩溶作用在古侵蚀基准面之上的整个岩体内进行,地貌起伏逐渐增大;(2)地貌起伏达到最大,覆盖型岩溶、灰色风化壳开始发育;(3)岩溶双层夷平面基本形成;(4)灰色风化壳的发育近乎停止,原本位于古侵蚀基准面之下的灰色风化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全部抬升于现代侵蚀基准面之上形成红色风化壳。因此,研究区的夷平面为古夷平面,发育阶段为红土化阶段。该研究成果可为辽东半岛新近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及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82.
在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的辽东半岛广泛发育一套形成于侏罗纪的花岗质岩体,出露于丹东地区的五龙花岗质岩体为五龙大型金矿床的围岩,岩体内分布有古元古界辽河岩群变质岩残留体和古元古代侵入岩残留体,多数发育碎裂岩化和糜棱岩化构造.对五龙岩体进行详细解体,认为其是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的一套酸性侵入岩组合.根据锆石SHRIMP U-Pb测年结果,获得4种岩性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162±3 Ma、169.3±3.1 Ma、157.5±1.7 Ma、158.0±2.7 Ma,形成于中-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五龙岩体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过铝质、中温花岗质岩浆系列,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δEu为0.56~1.97,异常变化范围较大,εHf(t)值为-39.7~-22.9,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3 711~2 653 Ma,εNd(t)值为-23.8~-20.2,tDM2为2 782~2 487 Ma,显示岩浆源区来自太古代~古元古代壳源物质;结合Pb同位素特征以及石英、长石、云母的显微结构特征,认为五龙岩体是古元古代花岗岩和辽河岩群地层受侏罗纪~160 Ma陆壳重熔事件于上地壳原地重新结晶所形成的S型花岗质岩体,形成于中-晚侏罗世时期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的挤压-造山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83.
寇林林  张朋  赵岩  姚晓峰  沙德铭  杨中柱 《地球科学》2020,45(11):3950-3961
为探讨辽东半岛中生代闪长岩类岩石成因及其形成构造背景,选取辽东半岛岫岩西南部黄岭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相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Hf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黄岭岩体由黑云母二长闪长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27.4±1.9 Ma,成岩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元素特征表明,黄岭黑云母二长闪长岩具高钾钙碱性,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亏损,富集Rb、Zr、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正Eu异常;εHf(t)值为-20.1~-18.0,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2 316~2 450 Ma,揭示二长闪长岩可能是古元古代古老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推测黄岭岩体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后折返伸展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84.
在辽宁省"五点一线"战略的大背景下,分析了"五点"之一的丹东发展的优势及不足,提出了未来丹东发展的重点方向,指出随着"五点一线"战略的提出及实施,未来的丹东必将实现巨大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辽东半岛南部中晚寒武系张夏组、炒米店组高频旋回层序及复合海平面变化的划分、研究,以及对高频旋回层序的类型、各种级别旋回层序形成时限及其控制因素的讨论,探讨高频旋回沉积速率的变化规律,认为沉积速率的变化过程是一个非渐变的由底部向顶部加大的变化趋势,各种级别旋回层序的沉积速率变化情况相似,由小级别旋回到大级别旋回的逐级叠加,形成一非渐变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86.
辽东半岛南部的太原组属石炭-二叠系(C-P)过渡层,其海相灰岩发育,类、牙形类等海相化石丰富,是东北南部和华北C-P界线研究较为理想的地区。目前国际上以牙形类化石Streptognathodusisolatus的首现为二叠系的底界,该牙形类化石的首现在我国尚难以确定,而以类Pseudoschwagerina(Sphaeroschwagerina)带的底界作为C-P界线已得到更多研究者的支持。与之相对应,辽东半岛南部太原组中上部类可归结为Sphaewoschwagerina-Rugosofusulina(SR)组合带,可作为C-P界线。  相似文献   
87.
辽东半岛旅顺、金县、庄河、岫岩一带的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部分地层遭受了低级—很低级的变质作用,构成了一个总体呈北东向展布的狭长变质带。该变质带与区内印支期北东向构造关系密切,并与印支期花岗岩侵入活动有内在联系,即印支期构造岩浆岩带控制了变质作用的发生与分布。变质作用类型以区域性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局部地段受岩浆活动的影响,显示了区域动热力变质作用的特点。据此,可以认为,辽东半岛区域动力变质带是经受以强烈抬升运动形式为主的印支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8.
辽东半岛南部金刚石在含矿程度不同的金伯利岩岩管中,其主要物理特征和包体成分等是不同的。富矿金伯利岩体中金刚石的特征是颜色种类较多,晶形复杂(以曲面菱形十二面体为主),颗粒粗大,蚀象发育;含包体成分复杂。贫矿金伯利岩体中的金刚石颜色种类少,晶形单一(以平面八面体为主),颗粒细小,蚀象不发育;包体成分简单。高温碱熔试验与热台测定结果表明金刚石晶体形态的演化过程,盆刚石从650℃开始熔解,即八面体晶棱和顶角出现钝化,在温度不断升高时八面体所有晶棱逐渐熔解变为晶面,进而形成曲面菱形十二面体。因此可以推断,金刚石曲面菱形十二面体的初始晶形应是八面体晶形。金刚石包体中的镁铝榴石与金伯利岩中斑晶镁铝榴石的化学成分是一致的,说明二者来自同一岩浆源。  相似文献   
89.
辽东半岛市部上先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4群15组,其中细河群的三个组即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产宏观藻类化石;五行山群的长岭子组、南关岭组产蠕虫和宏观藻类化石;金县群兴民村组产类水母化石,葛屯组产蠕虫、宏观藻类化石,上覆的下寒武统碱厂组产三叶虫和古杯动物化石。上先寒武系7个宏体生物化石层位构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宏体生物序列,可分为4个演化阶段:①细河期宏观藻类发生发展阶段;②五行山期蠕虫发生发展阶段和宏观藻类发展阶段;③兴民村期类水母发生发展阶段;④葛屯期蠕虫和宏观藻类新的发展阶段。据此可以划分为4个生物群,即细河生物群(800Ma前)、五行山生物群(800—700Ma)、金县生物群(677Ma)、满家滩生物群(600Ma)。另外早寒武世三叶虫和古杯动物组成葫芦套生物群,为早寒武世晚期。辽东半岛与苏皖北部晚先寒武纪地层不仅沉积序列相同,而且宏体生物序列也基本相同,两区生物地层完全可以对比。辽东半岛南部晚先寒武纪宏体生物序列的建立及其在同一地层区的延展性,提高了本区晚先寒武纪地层剖面的地位。使其可能成为全球晚先寒武纪生物地层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90.
寒武系下统筇竹寺阶分布于金县满家滩、南山、北山、七顶山、三十里堡,瓦房店市的西瓦房等地。该地层原称大林子组,下部为灰色页岩夹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笔者(1984—1985)在灰色页岩中采到两块大化石,笔者鉴定为Bradoriids gen.sp.indet.(属、种未定高肌虫),经刘效良检查,确认为高肌虫,经江能人检查确认为古介形类化石(Archaeostracods)。含大壳化石的层位完全可以与云南、贵州、陕西的筇竹寺阶对比,这个层位在辽东半岛南部的发现对于本区与吉、鲁、苏、皖、滇、黔等地的寒武纪—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对研究寒武系、震旦系的沉积演化、地质构造、矿产分布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