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232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135篇
地质学   304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791.
保幅偏移中的权函数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确定合适的权函数是保幅偏移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保幅偏移的过程中,进行绕射加权叠加,可以校正由于波的几何扩散引起的振幅损失,从而使地震偏移结果更为真实地反映地下界面的反射系数.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几种主要计算权函数的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回顾,并分别论述了这几个权函数的适用范围和条件.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就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权函数,从而更好的恢复出偏移剖面的反射系数.  相似文献   
792.
地下工程岩体开挖卸载后,围岩体承受的地应力随空间位置呈梯度形式变化。梯度地应力导致岩石的波阻抗呈梯度形式变化,进而影响应力波传播衰减特性。为研究梯度地应力对岩石应力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具有梯度静应力岩石应力波传播试验系统,对红砂岩长试件进行了9种应力梯度工况下的应力波传播试验。通过分析岩石应力波传播速度、波阻抗随应力梯度的变化规律,构建应力波幅值与传播距离、传播时间和应力梯度之间的经验模型,探索梯度应力影响红砂岩应力波传播衰减的机制。结果表明,相同应力梯度工况下,随传播距离增加,应力波形状变化较小,但幅值逐渐减小。随应力梯度增大,岩石各测点区段内应力波传播速度、波阻抗均增大,但增大速率逐渐减缓,相邻测点区段波阻抗差值比先快速增大,后缓慢减小。随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增加,应力波幅值均呈指数形式减小;随应力梯度增大,时空衰减系数均呈先快速增大,后缓慢减小趋势变化。随应力梯度增大,相同测点应力波幅值先快速减小,后缓慢变化,在低应力梯度阶段,距离自由端越远的测点幅值衰减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793.
赤潮藻类温度生态幅的定量表达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在Moisan的温度和比生长率关系基础上,依据Shelford耐受性定律,建立了赤潮藻类温度生态幅(最适温度、适温范围、耐受范围)的定量表达模型。同时,依据此模型可定量导出赤潮藻类的生物学零度。其次,结合实验培养数据,建立了东海原甲藻比生长率的温度响应模式,并利用研究结果定量得到该藻种的温度生态幅,这与已有的实验研究和现场监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94.
利用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资料,采用线路走廊网格法,分析2016—2021年广珠城轨沿线雷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沿线每年除12月外,1—11月均有雷暴活动,其中5和8月最为集中;每天12:00—17:00为闪电次数高发期,这也是对流性雷电天气集中发生期和雷电防御关键时段。采用数理统计法和数据库技术,结合ArcGIS工具,制作地闪回击频次空间分布图和雷电流幅值空间分布图,全线应重点对雷电流幅值小于60 kA闪电进行防范;雷击易损段依次为广州南站-顺德站-容桂站-古镇站。  相似文献   
795.
二维前视声纳是一种基于二维阵列的采用空间谱估计技术探测前方目标和海底地形的声学设备。传统的基于特征根的波达方向估计方法需要阵列协方差矩阵以及一个精确阵列几何形状、幅度、相位等信息。但是由于声纳阵制造工艺的原因,实际的声纳阵各阵元具有一定的幅度不一致性和相位不一致性,影响了波达方向估计的性能。文中提出了一种利用阵列协方差矩阵的特性和自校正方法来对二维阵列的幅相误差进行联合计算的方法,它可以估计出每个阵元的幅相误差随入射角变化的曲线,改善波达方向估计的性能。  相似文献   
796.
分析济南幅黄泛平原区浅层孔隙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流场形态变化、地下水排泄途径及水化学多年变化特征,并结合区内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引起济南幅黄泛平原区浅层孔隙水动力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开采量的变化与天然补给源的减少。研究表明,局部水位下降甚至产生超采漏斗主要是由于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引起的,并对区域地下水流场形态影响较大,区内已形成地下水分水岭。  相似文献   
797.
为了模拟脉冲地震作用下简支梁桥的倒塌过程,基于LS-DYNA平台建立了简支梁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人工合成了不同脉冲幅值和脉冲周期的地震动,研究了脉冲幅值和脉冲周期对简支梁桥倒塌过程和地震响应的影响,总结了地震作用下简支梁桥的灾变过程。研究表明:脉冲幅值对简支梁桥的倒塌模式影响显著,脉冲幅值较小时桥墩发生倒塌,脉冲幅值较大则会导致梁体落梁;脉冲幅值对桥梁位移响应影响较小,对内力响应和碰撞效应影响较大,增大脉冲幅值会加重梁间的碰撞效应,从而消耗大量地震能量;位移响应随脉冲周期的增大而增大,梁间碰撞力则与之相反;桥梁开始出现损伤的时间点与脉冲周期的大小有关,脉冲周期越小,开始出现损伤的时间越靠近地震加速度峰值时刻;脉冲地震作用下简支梁桥的倒塌表现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正常运行阶段、损伤演变阶段和倒塌阶段。  相似文献   
798.
通过正向理论推导和数据反算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得到利用峰值频率前幅频响应曲线和相频响应曲线求解模型基础动力参数的方法。以根据实测曲线求解所得动力参数反算其理论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若理论曲线贴近实测曲线,表明求解所得动力参数能够代表所测地基与模型基础振动系统的动力特性;若理论曲线偏离实测曲线,则要检查动力参数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及数据取值的代表性;即使激振器的扰频能够覆盖共振频率,在测量振动幅值、得到幅频曲线的同时监测激励与响应的相位差、得到相频曲线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回归反射式光电开关及自动化测试仪器,可以方便地测量激振力与振动位移的相位差,在测试过程中同步显示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  相似文献   
799.
地层方面,重新厘定了地层区划界线并建立接奴群多仁组、日松组,发现了中晚志留世地层;厘定与划分了日干配错群,修订了欧利组并确定其时代,建立五峰尖组.岩石方面,建立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并划分构造-岩浆组合带;在南羌塘地区发现了海西期石英闪长岩石炭-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火山岩夹层及透镜体.构造方面,首次在班公湖-怒江带北侧划分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Ⅲ级构造单元,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划分为北亚带和南亚带两个构造单元,基本查明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的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及其边界断裂特征,探讨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的弧-盆系时空结构,对班公湖地区中生代特提斯洋的演化规律作了系统总结.新发现一些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800.
在雅鲁藏布江南带分区蹬岗组之上新发现硅质岩与玄武岩两套地层,分别新建为郭雅拉组和盐多组,时代为始新世;在北带分区嘎学组之下发现一套砂岩、页岩的韵律层,新建为桑果组;建立了仲巴分区泥盆纪系马攸木群,分上、中、下3个组和4个岩性;对石炭纪地层新命名为康拓组和拉沙组;将下二叠统变质玄武岩命名为才巴弄组;将原划冈仁波齐组中下部与沃马组下部地层新命名为旦增竹康组,时代为中新世,其上部地层仍为沃马组,时代为上新世,两组合称岗仁波齐群.进一步证实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具两带夹一微陆的特点,南带在中侏罗世发生过双向俯冲事件.对蛇绿岩、混杂岩进行详细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