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篇
  免费   349篇
  国内免费   358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34篇
地质学   1004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Ф.  ВЕ 王骏 《世界地质》1996,15(3):24-26
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界各过程间的相互关系B.E.Xana王骏译在经典的板块构造学说中,所列举的发生在板块边界的过程被看作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彼此直接相关的:扩张补偿俯冲,俯冲伴随着陆壳的增生,火山作用和弧后扩张,在大陆会聚带的挤压状态下发生碰撞,拉张是...  相似文献   
52.
根据断面域兴安、松嫩地块各时代地层和花岗质岩石及所估算的地壳各结构层的K、U、Th含量,研究了岩石的热产生率及其变化、以及岩石圈的热结构和温度分布,揭示了兴安、松嫩地块热产生率与岩性及时代的关系。兴安、松嫩地块均以高热流为特征,特别是松嫩地块为明显的高热异常区。岩石圈内的温度分布结合地球物理信息的分析表明,两地块深部地壳可能存在低速高导的部分熔融体。  相似文献   
53.
54.
彭玉鲸 《吉林地质》1997,16(4):1-14
岩石圈物质的“漂、撞、隆、降、伸、缩、滑、旋”等八种运动状态及相互转化,已成为当代大地构造学新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唯独岩石圈物质的螺旋运动滑有引起更多的地球科学家普遍的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5.
云南岩石圈热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真恒  邓万明 《中国地震》1997,13(3):213-222
本文探讨了云南深部热流及岩石圈地温分布的横向变化特征,并将岩石圈热结构概括为3种类型;典型现代构造活动区热结构,中间过渡型地质区热结构和稳定地质区热结构。最后,简单讨论了地热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6.
从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出发,选择了大华北岩石圈块体内一条NWW向连云港-银川的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剖面,试图先从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开始,用二维有限元法得到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盖层)中的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从而解释板内地震与岩石圈壳-幔结构比值(R)相关的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57.
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化学元素丰度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中国大陆岩石圈模型的面积960万km^2,平均厚度110km,体积10.6亿km^3,岩石平均密度3.064g/cm^3、总质量3.245×10^18t。在中国大陆地壳元素丰度的基础上,作者首次求出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元素丰度值。其质量丰度,厚子丰度和相对丰度列于表1。此外还按10类(78种)元素分别讨论中国大陆岩石圈的主要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58.
由震源机制和地震波各向异性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吕庆田  许志琴 《地质论评》1997,43(4):337-346
本文据青藏高原天然地震震源参数和地震波各向异性资料,讨论了高原岩圈不同圈层的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59.
新技术应用到地学领域所获取的新的科学数据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地质过程的理解。同时,我们解释地质过程的研究方法也受到新技术资料的挑战,从而迫使我们用新的或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这些地质过程。在此.我想对某些资料进行讨论,这些都是热门的研究领域。当然.作为一个野外地质工作者,我的理解有限。工作的确尚在进行之中,其潜在的结果将促使我们通过新方法着眼于浅部地壳结构及其与深部岩石圈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60.
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岩石圈结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其他地学资料,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综合反演,建立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岩石圈模型,对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岩石圈软流圈结构进行研究。探讨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板块结构及深部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