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5篇
  免费   379篇
  国内免费   321篇
测绘学   199篇
大气科学   179篇
地球物理   503篇
地质学   628篇
海洋学   222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介绍了集群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件,并从实例出发,总结了组建一个4台微机简易集群的流程和操作技巧;将WRF模式在集群环境中进行了并行试验,试验相关数据表明:WRF模式在普通微机构建的Linux集群(PC-Cluster)并行效率较高。用微机集群并行方式运转WRF模式具有成本低、简单易行、运算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2.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发布后的推广使用不仅涉及大量参心坐标系下的成果转换,同时也涉及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手段获得的点位坐标的归算。获取GNSS观测数据和将其归算到CGCS2000采用的策略方法不同,如参考站选择原则不同,整网平差前的分区方案不同以及采用不同的方法将位置从当前历元改正到CGCS2000等,将会使最终的CGCS2000系下的坐标差异较大,最大可达到分米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GNSS数据处理的多个环节中依赖数据处理软件操作者的理解,存在人为的选择,换言之,GNSS数据处理缺乏科学的规则为依据。鉴于此,采用一种统计方法,即监督聚类作为参考站选择规则;采用间距分区法进行区域划分;并用板块运动归算方法将当前历元位置改正到CGCS2000。其中基于间距分区方案的站坐标解算精度优于区域划分方案,三维方向的坐标精度优于2 mm。通过以上方案设计,X、Y、Z方向上的速度从0.92、0.72、0.97 mm/a分别降至0.19、0.45、0.32 mm/a,优化和改进了CGCS2000框架维持精度。  相似文献   
993.
为揭示线性剪切来流对串列双方柱绕流特性的影响,基于多步格式的特征线算子分裂有限元法,在计算域出口处采用对流边界条件,建立线性剪切来流的方柱绕流数值模型。对剪切参数为0~0.4的不同间距比下串列双方柱绕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剪切来流可以抑制涡漩脱落,降低斯特劳哈数;上游方柱驻点随剪切参数的增加向高速侧移动,当剪切参数大于0.3时驻点的位置不再发生变化。进一步通过对比剪切参数分别为0和0.1的模拟结果发现:串列双方柱间隙内流场有无涡脱产生与该区域内水平方向时均速度场为负的区域是否连续有关;间距比和剪切参数通过改变方柱周围的速度场对作用于方柱表面的压力产生较大影响,迎流面与背流面的压力差剧增导致方柱平均阻力系数剧增。  相似文献   
994.
南大港构造带下降盘沙河街组沙三段岩石类型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合。岩心中发育块状构造、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等重力流和牵引流沉积构造,炭屑、植物茎干、同生断层、泥质砂岩团块等现象也常见。粒度概率累计曲线为一段式和二段式,测井曲线可分为箱形、钟形、漏斗形和平直形4类。地震剖面上也可识别出水下扇的反射特征。综合岩性、粒度、电性和地震反射特征,明确了南大港构造带发育水下扇沉积,并可进一步分为内扇主水道、中扇分支水道、中扇水道间、水道前端朵叶体、水下天然堤及决口扇6种微相。自沙河街组沙三段沉积开始,南大港断层活动强烈,在五断块形成了远源水下扇;而在歧南9X1断块发育近源水下扇。两种类型的水下扇在物源、岩性、电性、地震反射特征和形态上都表现出不同特征。近源水下扇以扇形为主,规模小而数量多,以古隆起物源、沉积物粒度粗、电性整体箱形、地震反射杂乱振幅强为特征;远源水下扇以朵叶形为主,规模大而数量少,以三角洲前缘物源、沉积物粒度细、电性整体钟形、地震反射杂乱振幅弱为特征。  相似文献   
995.
为减少CO2地质储存数值模拟计算时间和增强计算规模,文章提出基于OpenMP和动态内存分配的方式,重构TOUGH2-ECO2N数值模拟器。通过耗时评估可知,模拟器的主要耗时部分为状态方程计算、组建矩阵方程和方程求解。基于此,在遵循OpenMP并行化原则下,采用动态内存分配、处理跳转语句和算法内部的相关性,以及函数内部参数优化等措施,完成了多相流模拟器的并行化。计算试验结果表明,并行化模拟器算法正确、执行效率高,且具有加速效果良好的特点。针对中小规模的模型对比试验,4核的加速比可以达到2.28倍。  相似文献   
996.
土体的大变形流滑导致了许多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土体的大变形流滑特性。其中,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是常用的模拟方法之一,但SPH方法的粒子特性导致其计算时间过长,影响了在工程地质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对此,本研究基于SPH方法的基本原理、非牛顿流体理论和等效黏度概念,提出了适用于土体大变形流滑分析的三维SPH仿真模型。结合OpenMP并行计算原理,实现了SPH算法的并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对土体流滑模型试验进行了二维和三维分析,得到了滑动距离、滑动冲击力和冲击力峰值等动力学参数,分析了计算维数和边界条件对流滑特性的影响机制。通过不同线程数下计算时间的对比,获得了计算效率随线程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证明了本文的OpenMP并行优化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显著降低了三维SPH模拟的计算耗时,对工程地质数值方法的效率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7.
《西北地质》2015,(1):116
<正>2014年11月20日,经陕西省科技期刊出版界资深专家团的评审,《西北地质》编辑部乔玉兰同志荣获陕西省"十佳主编"的光荣称号。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于2015年1月27日在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上进行表彰颁奖。乔玉兰同志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近三十年,目前主持《西北地质》编辑部的业务工作,现任《西北地质》编辑  相似文献   
998.
城市地下隧道施工中,根据地层结构常采用浅埋暗挖施工法。这种方法机械化程度低,单面进度慢,安全性好,不易塌方。前期准备工作简单,贯通距离短,工作面多,总体进度快。施工过程中测量控制工作要求严,工作项目多,标定频繁,影响因素多,测量责任大,涉及的测量内容有:四等控制测量,近井点布设,竖井联系测量,井下导线测量,井下水准测量,贯通测量。  相似文献   
999.
近松散层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沟通上覆含水层导致了顶板水害事故的发生。在其他开采因素相似时,工作面顶板覆岩结构的不同会致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出现较大差异。为此,通过收集淮北煤田17例近松散层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实测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利用一行两列向量对近松散层工作面顶板覆岩结构进行量化,并联合煤层采厚、煤层倾角、工作面斜长、开采深度、松散层厚度共计6个影响因素作为输入数据,实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作为输出数据,依据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建立了考虑覆岩结构影响的近松散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测模型。并将该预测模型应用于淮北煤田中的青东煤矿,经钻孔冲洗液漏失量与钻孔彩色电视观测验证,获得预测结果相对误差为3.3%,低于《“三下”开采规范》中经验公式计算误差19.2%。该方法为近松散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合理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研究采样尺寸、采样间距对结构面粗糙度评价结果的影响,本文以川藏线昌都至林芝段的色曲特大桥左岸高陡斜坡结构面为研究对象。使用无人机贴近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斜坡的三维空间坐标和表面纹理数据;室内实现斜坡的三维重建以及点云化处理;从点云模型上人为提取出37个结构面信息,使用MATLAB进行结构面规则网格化重建;基于Z2S法描述结构面粗糙度表征值在不同尺寸、不同间距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结构面粗糙度的尺寸效应、间距效应明显,采样间距的增大使有效采样尺寸值减小。因此,在进行粗糙度研究时应选取较小的采样间距,采样尺寸应大于等于“真”有效采样尺寸值。此外,本文是无人机贴近摄影测量技术应用在结构面数据采集领域的一个案例,是进行结构面粗糙度特征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