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418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804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岩溶勘察层析成像试验:成像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已知岩溶分布的地质剖面上进行超声波、地震波、电磁波层析成像试验,对弹性波速、电磁吸收分别成像,通过对不同的层析技术,方法及成像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在桥梁基础岩体中,进行岩溶勘察超声波层析成像效果最佳的结论,对同类工程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华北地震和波速结构关系分类表格的数据AIC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分类表格数据的AIC分析方法,定量化地分析了华北地区强地震的发生和层析成像所得的该区速度结构的关系.所得结果为:华北下地壳、上地幔顶部的P波低速区,上地壳和下地壳S波速度的水平梯度较高区与5~6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这一联系可能与该区新生代岩石层减薄、地幔物质上涌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有关,地壳结构和热状态横向不均匀性强的部位尤其易于孕育较强的地震.   相似文献   
993.
梅世蓉  薛艳  尹京苑 《地震学报》1999,21(2):159-165
以唐山、邢台地震区的层析成像(ST)结果为基础,分析了两次强震序列特征与三维速度结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地壳内高速体、低速体的相间分布及尺度较大的高速块体的存在是孕育发生两次强震序列的共同基础;② 壳内高速体、低速体的规模、深度及其内部的非均匀性是影响序列特征的重要因素;③ 唐山震区的高速体深度小于邢台震区,这是造成唐山地震序列的震源优势深度和震源最大深度小于邢台地震序列的主要原因;④ 宁河地震区的高速体较唐山 滦县地区高速体的深度大,是造成宁河地区最大震级及其震中烈度偏低的重要原因.这些结果对强震群型地震的主要地震及晚期强余震预测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994.
应用层析成像技术研究华北地壳速度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华北地区169个地震台站记录的1984 ̄1995年的1696个地震的P波到时资料,重建了华北地区地壳三维速度图像,不同深度的速度图像表明:地壳中地震波速度的横向不均匀性显著,上地壳的速度分布与地有已知构造特征相联系;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切割到地壳底部的深断裂带,25km深度普遍存在速度间断面;地壳底部起伏明显;强震孕育发生与其周围介质的不均匀性和土地幔的隆起或凹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5.
利用深源远震记录波形研究台站区域的介质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北京房山周口店台维开克型地震仪的两个深源远震记录波形实例,阐明了借助综合地震图的计算来研究该台站下方介质结构的方法。 文中给出14个典型模型的综合地震图与观测波形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本文提供的方法,对介质模型的可接受程度,可由理论波形与观测波形的可相比拟程度进行判断。文中据此给出了该台站下方的介质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996.
本研究使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2009—2016)走时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地壳地震波速度三维层析成像研究,获得分辨率达到1°×1°×20 km的青藏高原地壳S波三维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结果表明,分布在可可西里和羌塘北部的高钾质和钾质火山岩带,其上地壳到下地壳都存在S波波速扰动负异常和高泊松比.说明第三纪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由于大陆碰撞使三叠纪的东昆仑缝合带重新破裂,造成大量壳幔混合熔融物质上涌和火山喷发,进而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的存在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密切相关;青藏高原新生代裂谷位于中下地壳S波速度扰动负异常带的两侧,裂谷带之下的中下地壳泊松比减小到0.22以下.裂谷带之下中下地壳的S波速异常分布和泊松比值可以推断青藏高原新生代裂谷深达中地壳底部,这个推论与密度扰动三维成像的相关结论一致.青藏高原S波速度和泊松比在下地壳至壳幔边界随深度产生急剧变化,说明地壳内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层间拆离和水平剪切;青藏高原东构造结之下泊松比高达0.29~0.33,S波速度扰动为负异常,推断东构造结下方地壳主要由坚硬的蛇纹石化橄榄岩组成;青藏高原中下地壳S波速负异常区范围大面积扩大,地壳底部几乎被S波速低值区全部覆盖.下地壳S波异常分布特点可能反映下地壳管道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齐诚  刘璐惜 《地学前缘》2008,15(1):232-241
与地震初动震相相比,后续震相包含有更为丰富的地球内部信息,因此逐渐地在地震层析成像研究中得到重视。文中以赵大鹏等最近的层析成像研究为例,介绍了通过增加后续震相到时信息得到的新的层析成像研究成果,包括通过使用反射波,仅用两个地震台站就可以进行地壳成像研究;深度震相到时的增加,拓宽了区域成像范围,成功实现了台网外部层析成像;随着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更丰富的各种后续震相到时,对后续震相的认识和使用促进了全球体波走时成像的发展和对地球深部结构及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另一方面,地震学相关领域的进步,使得更多的后续震相能够被拾取并被应用到成像研究中,这将大大提高对地震波形信息的挖掘,提高对研究地区下三维结构的认识,极大地促进地震层析成像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8.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能运用平时学到的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相似文献   
999.
1000.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能运用平时学到的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