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47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在冻融循环环境下,路基结构内水分迁移是导致道路冻胀、融沉变形的主要原因。为了探究冻融循环条件下路基结构的水热汽迁移规律,模拟了实际工程的路基结构,基于半膜材料开展了冻融循环条件下的水、汽分离的水分迁移试验,通过监测试样的水热变化、荧光素上升图像、补水量和集水量变化曲线,得到了水分迁移规律,进而分析了土的孔隙结构、升降温速率和温度梯度等因素对水汽迁移和液态水流出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土水势作用下,马氏瓶的水分首先以水-汽混合的形式在土柱中向上迁移,达到一定高度后,转变为以水汽的形式向上迁移。非饱和土柱的水汽会过半膜向碎石层和控温板底迁移,在整个冻融循环过程中,水汽向碎石层和控温板底的迁移量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表明水汽迁移在水分聚集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碎石层和控温板底液态水的流出主要集中在每个冻融周期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降温阶段,以冷凝水为主;第二阶段为融化阶段,以融化水为主,融化水占一个冻融周期液态水流出量的70%以上。粉质黏土孔隙较小导致水汽迁移主要受体积含气率的影响,随着粉质黏土土柱含水率的增加,水汽迁移量呈减小趋势。而砂土的孔隙较大,水汽迁移主要受水汽扩散增强因子的...  相似文献   
82.
陈晨  陈亮  陈静欣  等 《江苏地质》2017,41(2):263-268
城市不水面遥感提取方法一直是城市遥感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南京市为例,采用Landsat TM(ETM+)数据,结合IKONOS影像,阐述了多源特征的提取与选择方法及其对不水面估算精度的影响,并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参数,构建GA-LS-SVM模型。应用该模型估算南京市不水面,与神经网络模型和像元分解线性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多源特征提取城市不水面,可以明显提高估算精度;GA-LS-SVM模型2000年与2006年估算误差RMSE分别为0.106和0.158,SE均为-0.001,明显优于其他2种模型。  相似文献   
83.
近年来,中国城市暴雨内涝频繁发生,已经发展成为一类严重的“城市病”。城市不水面密度及其空间格局是形成暴雨内涝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一种耦合蚁群算法和SCS-CN水文模型优化不水面空间格局的方法,从而实现通过增加地面雨水渗量达到减缓城市内涝发生的目的。首先应用Williams公式计算基于坡度修正的CN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地表径流量;然后设定径流系数最小化目标,耦合水文模型和蚁群算法对径流小区尺度的不水面空间格局进行优化配置;最后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对不水面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面对1年、5年、10年、20年、50年以及100年一遇重现期的1 h持续降雨事件,研究区优化后的不水面空间格局可以分别减少径流系数21.19%、19.58%、19.38%、18.93%、18.41%和17.25%,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暴雨内涝的发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暴雨内涝防治的城市更新优化措施建议:① 通过增加草地、花园、树木等植被绿化减少高不水面类型的面积,并划分成更多中高不水面类型的斑块;② 集聚低、中低等不水面类型,从而加大连通性,形成更多的中高不水面类型;③ 增加每个径流小区内斑块数量,增大斑块密度,减少其蔓延度和聚集度。  相似文献   
84.
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志明  李小春  李洪  陈寒秋 《岩土力学》2010,31(10):3223-3229
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具有温室气体减排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双赢效果的新兴技术,相关研究受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发达国家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该技术在高渗、不可采煤层中的应用,注入气体主要为CO2,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封存CO2,同时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国内煤层具有渗率普遍较低、不开采煤层与要开采煤层难以界定的特点,注CO2气体驱替煤层气在这种煤层中的可行性值得商榷。针对国内煤层特点和煤矿瓦斯抽采率低的现状,建议采用富N2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以提高煤层气产采收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实施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适用于国内低渗、可开采煤层,可以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和单产量。  相似文献   
85.
古建筑木结构直榫和燕尾榫节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典型榫和燕尾榫榫卯连接的模型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榫卯半刚性连接特性和刚度退化规律.试验得出榫卯连接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并拟合出了弯矩-转角的关系方程和榫卯连接节点恢复力模型,由试验结果给出了两种榫卯连接刚度的非线性变化.研究结果为古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和修缮加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6.
储层沉积-成岩过程中物性演化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鄂尔多斯盆地Y25、Zh40区块长6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等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发现,胶结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胶结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储层的抗压实能力,也为后期的次生溶蚀提供物质基础,但胶结物的产生也占据一定的孔隙空间.两区块储层成岩作用是物性演化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储层类型为次生低渗储层(或成岩型低渗储层).Y25区块表现为早期胶结作用和后期的溶蚀作用强;Zh40区块表现为早期压实作用强,后期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强.储层形成过程中物性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环境基础上,成岩场和构造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7.
空气-泡沫驱技术在马岭油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泡沫驱油技术克服了单一注入空气易造成"气窜"的缺点,成为低渗油田进一步挖掘剩余储量的有效方法.马岭油田2个井组的试验研究表明,空气-泡沫驱油技术在低渗油田开发中起到了增油降水、延缓递减的效果,为重新实施注空气开发低渗油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8.
流域尺度的不透水面遥感提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一个地区的不水面覆盖度不仅是该地区城镇化程度重要指示因子,也是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示因子.现有的不水面遥感提取方法,多集中在城区尺度上.而流域尺度上快速、准确的不水面遥感提取方法在国内外还鲜有研究.本研究以覆盖海河流域同一季节的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已有土地利用数据集中的道路、城市、农村和工业用地...  相似文献   
89.
低渗透油藏CO2驱过程中含水率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内外多个油田水驱后实施CO2驱的矿场实例研究,发现注入CO2后很多油井存在含水率下降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CO2驱的整个开发阶段,包括注气初期阶段CO2未到达生产井、生产井见气阶段以及高气油比阶段。重点讨论了生产井见气前的开发规律,在该阶段油藏内以油水两相渗流为主,不受三相渗流作用的影响。通过现场动态反应并结合室内细管和长岩心实验,揭示了CO2与油、水2种介质的相互作用,得到了两个结论:第一是始于低含水阶段的CO2驱过程中气体穿越地层水驱替地层油到达生产井;第二是始于高含水阶段的CO2驱替规律在不同级别低渗岩心中的差异非常明显:对于特低渗岩心,CO2突破前的采出程度占CO2驱总采出程度的73.27%,CO2突破后的采出程度占26.73%,对于一般低渗岩心,CO2突破前的采出程度仅占CO2驱总采出程度的16.72%,而CO2突破后的采出程度占到了CO2驱总采出程度的83.28%。  相似文献   
90.
快速、准确获取不水面的空间分布信息对加快城市化进程及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数研究注重提取大城市不水面,忽略了不水面占比较低的半城市化地区,而传统不水面提取方法在半城市化地区适用性差,存在大量不水面与裸土混分。该文在BAEM(Built-up Area Extraction Method)指数的基础上,针对半城市化地区存在大量裸土以及建筑密度低的特点,选取Sentinel-2A作为数据源,分别从指数选取和阈值方法两方面展开优化,提出一种适用于半城市化地区的不水面提取指数MBAEM(Modified BAEM),并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和淮阴区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MBAEM指数和OTSU阈值法的优化方法提取效果最好,盱眙县和淮阴区的总体精度分别为89.50%和89.73%,Kappa系数分别为0.7907和0.7950;2)相较于传统BAEM指数提取方法,MBAEM指数较好解决了部分不水面与水体、裸土混分的问题;3)相较于归一化建筑指数、遥感建筑用地指数、组合建筑区指数,MBAEM指数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优化方法的提取结果在空间分布上更接近真实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