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07篇
  免费   10735篇
  国内免费   13480篇
测绘学   3426篇
大气科学   4039篇
地球物理   10534篇
地质学   41470篇
海洋学   4796篇
天文学   373篇
综合类   5632篇
自然地理   5652篇
  2024年   429篇
  2023年   1698篇
  2022年   1906篇
  2021年   2084篇
  2020年   1675篇
  2019年   2255篇
  2018年   1511篇
  2017年   1544篇
  2016年   1677篇
  2015年   2032篇
  2014年   3481篇
  2013年   2770篇
  2012年   3483篇
  2011年   3491篇
  2010年   2929篇
  2009年   3319篇
  2008年   3297篇
  2007年   2843篇
  2006年   2987篇
  2005年   2749篇
  2004年   2439篇
  2003年   2305篇
  2002年   2316篇
  2001年   2353篇
  2000年   1931篇
  1999年   2049篇
  1998年   1905篇
  1997年   1792篇
  1996年   1661篇
  1995年   1522篇
  1994年   1392篇
  1993年   1249篇
  1992年   1184篇
  1991年   1084篇
  1990年   869篇
  1989年   715篇
  1988年   189篇
  1987年   153篇
  1986年   102篇
  1985年   79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48篇
  1981年   49篇
  1980年   49篇
  1979年   26篇
  1975年   12篇
  1954年   18篇
  1948年   17篇
  1941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51.
太子河流域西部竹蜓类动物群,以本溪—牛心台地区为最发育,一般可划分为一个共存延限带,一个组合带,后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组合亚带。ⅡFusulina-Fusulinela组合带3Fusulinacylindrica-F.quasicylindrica组合亚带2Fusulinelaprovectu-Fusulinapseudokonnoi组合亚带1Fusulinaschelwieni-F.mayiensis组合亚带ⅠProfusulinelaparva-Eostafelasubsolana共存延限带Profusulinelaparva系作者等研究辽南竹蜓类并建带的带分子,Eostuffelasubsolana为盛金章教授建立的辽东本溪群下部竹蜓带的带分子,时代为中石炭世早期。Fusulina-Fusulinela组合带代表本区及东北南部最发育的竹蜓类动物群。该带属于中石炭世中—晚期,也是太子河流域最大海侵期。以上二个竹蜓类生物带总体应属于Moscovian阶,时代为中石炭世。  相似文献   
152.
153.
青藏高原及邻近区域的S波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周兵  秦建业 《地球物理学报》1991,34(4):426-441,T001
本文收集了WWSSN台网和我国台网中13个地震台站的长周期地震记录,用140条10-90s瑞利波频散曲线和作者提出的Tarantola-Backus面波频散层析成象方法,作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速度反演,得出该地区岩石层速度结构的三维图象.结果表明,1.在10-110km深度范围内,速度结构出现与大地构造特征相关的分区性,显示出四个构造单元:青藏块体、柴达木-巴颜喀拉-三江块体、塔里木块体和印度块体.2.高原内部,深度为10-70km内速度较低,莫霍界面呈不对称盆形分布,藏北那曲附近地壳厚度超过70km,高原边缘壳厚为45-50km,90-110km为高速异常,表明高原内部存在上地幔盖层.3.高原北部的班公湖断裂和东部的三江断裂系是该区重要的分界线,是岩石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接触部位,可能是冈瓦纳古陆与欧亚古陆的缝合带.4.柴达木-巴颜喀拉-三江块体内部速度分布不均匀,地壳厚度由北向南从45km加深到60km;在深度90-110km存在一低速层.5.塔里木地块内速度随深度均匀增加,从地壳到上地幔110km内没有发现低速层.地壳厚度约50km.  相似文献   
154.
准噶尔盆地陆1井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陆1井岩屑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对砂岩储层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实作用使岩屑砂岩的孔隙度随埋深迅速减小,成岩早期的胶结物使大部分原生孔隙被充填。水化作用在成岩早期及有机质半成熟和成熟期成岩作用过程中,制约着各个阶段的成岩作用特点。在水化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作用的共同影响下,使得方解石胶结物发生选择性溶蚀形成了深部(上乌尔禾组)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155.
提出川滇地洼系“四层楼”铜矿床序列的形成与陆壳演化的成生联系,是与本区陆壳由前地槽—地槽—地台—地洼演化各阶段与之相匹配的成矿作用的产物.与此同时,并总结了本区“四层楼”铜矿床序列的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新生性、旋回性及层控性四大特点和多因复成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6.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和发震构造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石油地质勘探的最新资料和元-济人工地震地壳测深剖面相应地段重新解释的结果,分析了邢台7.2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和发震断裂。研究结果表明,7.2级地震震中位于束鹿断陷盆地南部次凹的东缘,该次凹发育在由新河断裂等4条缓倾铲形正断裂分制围限地台盖层而成的“斛”状构造块体上,块体之下的地壳中存在两条倾向相反的高角度断裂;地震与断陷主断裂及其控制的断陷盆地并非是简单的对应关系,7.2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不是单一的缓倾铲形新河断裂或其下方的高角度的F_3断裂和深部的东断裂,而是它们的组合,且高角度断裂是发震断裂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57.
本文根据野外地质填图和水系位移测量结果,论述了香山-天景山弧形断裂带新生代有两个不同活动性质的阶段,即早期阶段的强烈挤压和晚期阶段的左旋走滑兼挤压。分析、讨论了不同活动阶段的时间界限和转变原因。指出了1709年中卫南71/_2级地震形变带的表现形式、延伸范围  相似文献   
158.
渭河盆地北缘断裂带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渭河盆地北缘断裂的形成和活动时代,活动特征等资料出发,结合北缘断裂带及整个盆地历史地震活动和新生界地层发育特征的综合分析,对北缘断裂带的活动期次,主要断层的运动幅度和滑动速率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北缘断裂带的形成是一个由盆地中心向北逐渐扩展的过程,自上新世起,断层活动明显有东强西弱的变化特征,而且扩展方向也发生了偏转。这一转变及活动强度的东西差异与山西剪切带对渭河盆地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9.
本文着重描述了SGR钻孔处冰盖上的积雪在密实化过程中的特征变化,并对该过程进行了分段的和全面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冰盖密度随深度增大,但增长幅度随深度减小.作者提出密度变化减小度的概念.计算得出的所研究冰芯钻取点的密度变化减小度为-0.15kg/m~3·m~2,粒雪成冰前的密实速率平均值为4.08kg/m~3·a.本文得到的冰盖密度变化“临界点”与以往报道的有所不同.分析这一现象时,作者强调当积雪还在活动层时冰盖温度的影响,并以此解释密度剖面的异常变化以及离差的回升.特别指出,积雪的密度变化具有气候学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积雪形成及变化过程中气候变化的某些信息.本文由密度变化确定的钻孔点雪冰转化深度为50米.  相似文献   
160.
关于南黄海地震区(带)的厘定及其有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通过对南黄海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该区的地震活动水平远高于扬州-铜陵地震带,应作为一独立的地震区(带)存在,以利于对该海域的地震研究和监测;并对其地震活动有关的若干问题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