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徐波 《探矿工程》2008,35(10):16-17,35
在分析了PDC钻头特性及破岩机理的基础上,结合螺杆钻具和PDC钻头在鄂尔多斯工区定向井中的应用,总结了螺杆钻具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并介绍了螺杆钻具和PDC钻头组合在鄂尔多斯工区定向井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2.
梁广华 《探矿工程》2004,31(1):50-54
鄂尔多斯北部塔巴庙工区在钻井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刺、断、粘钻具事故,极大地影响了该区块的勘探开发速度,也是影响钻井效率提高的瓶颈,通过对钻具失效事故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钻具失效事故的原因,提出预防或减少钻具失效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3.
湖北北部耀岭河群、武当山群、随县群(大狼山群)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银胜 《地层学杂志》1997,21(1):77-80,F003
川、陕、豫、鄂边境和湖北武当山地区的耀岭河群—武当群,鄂北随州—应山地区的随县群(大狼山群),大别山西南麓孝感和黄冈地区长江北岸的原红安群上部地层实为同一地层。原耀岭河群是一套变基性火山岩,它岩性单一,厚度不大,应废群复组。其下为一套变质(含砾)含晶屑岩屑酸性火山岩,命名为柳林组。再下是一套变质碎屑沉积岩、火山质沉积岩,命名为天星庙组。耀岭河组在鄂东、鄂中缺失;柳林组、天星庙组横贯东西。建议三组统称武当山群。武当山群上覆有含化石的古生界和上震旦统碳酸盐岩地层,其间没有角度不整合界线;之下未见底,时代为早震旦世  相似文献   
24.
鄂北地区推覆构造重磁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区域重磁资料,对鄂北推覆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定性、半定量的分析与研究,解决了鄂北复杂地质问题,拓宽了区域重力调查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5.
荣士卫  卜有伟  刘杰 《探矿工程》2005,32(11):37-40
鄂北工区钻杆耐磨环失效现象很普遍,造成钻杆耐磨环失效的主要原因有地层研磨性、钻杆的井下工况、耐磨材料选择与敷焊工艺的影响。选择合理的耐磨材料与敷焊工艺对解决鄂北工区钻杆偏磨耐磨环失效问题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6.
米合江  汤涛  常军伟 《探矿工程》2012,39(Z2):326-329
对新疆孔喀依萨依工区ZK4孔的深孔钻探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总结。对煤矿地层深孔钻探技术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析了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提高的技术方法,对今后类似钻孔钻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结合苏里格南工区试验分析和往年施工经验,运用基于目标的较大炮检距观测系统设计方法,缩短道间距,同时增大排列长度;采用三线生产方法提高覆盖次数;使用"多井组合、单井小药量"的激发方式等野外技术措施以求改进野外采集记录。试验对比表明,此方法明显改善了资料品质,提高了剖面的信噪比及分辨率,达到了高精度地震采集的设计效果,为苏里格南工区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8.
三维地质结构是岩体力学计算和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也是岩体力学分析最大误差来源。强变质变形的复杂构造区由于地层失序无法用常规地质方法建立地层-构造三维模型。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部的丹巴水电站工区经历角闪岩相变质和多期剪切-挤压构造变形,地层序列混乱,构造格架复杂。二云母片岩等软岩层分布规律和厚度更是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工程地质勘查要求和丹巴地区地质特征,以构造历史分析为主线,综合利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工程区岩体的原岩类型、变形机制和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恢复,认为丹巴工区主期片理化岩体形成于15~20km的剪切型构造置换和构造堆垛作用下,提出了丹巴工区以顺层剪切和多层次滑脱为主的变形模式。在丹巴工区单斜层中识别出多套基本岩性段,将软岩基本厚度限制在328m,在"大套有序、小套无序"岩层序列基础上建立了丹巴工区三维地质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杂构造变形区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9.
鄂北什股壕地区下石盒子组沉积微相及展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北什股壕地区下石盒子组作为重要的油气产层,一直以来都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重要层位,本文通过对鄂北什股壕地区伊字号、锦字号等30余口井的测井资料的详细分析,结合J1井等23口钻井岩心观察描述,根据岩性特征、沉积相及研究区内东西、南北向沉积剖面结构特征的识别,将什股壕地区下石盒子组划分为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相,并可进一步识别出泛滥平原、心滩等4类沉积微相。在下石盒子沉积演化过程中,砂体具有东西向分带,南北向展布的特征,盒1段以冲积扇沉积为主,储集砂体厚度大,河道发育规模大;盒2、3段为辫状河沉积,砂体较盒1段薄,河道规模也不断变小。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储层分布规律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了主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