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3篇
  免费   841篇
  国内免费   928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404篇
地质学   3298篇
海洋学   24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04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本文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以西发生MW9.0级地震后所做的地震趋势预测做了反思,指出:关于全球特大地震近年可能连发,特大地震对几年内世界7级以上地震年频度没有明显影响,但未来几年内7级以上强震可能集中在这次特大地震附近或相关构造上的预测意见是正确的;而有关近年中国大陆及川滇地区可能发生7级强震的预测是错误的;并认为,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释放了已积累的应变可能是这次特大地震不能触发中国大陆及川滇地区发生强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12.
济阳坳陷四扣洼陷泥质岩裂缝储层预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济阳坳陷四扣洼陷及郭局子地区泥质岩储层的裂缝类型、识别特征进行的研究,认为影响本区裂缝发育程度的因素是区域构造应力及构造部位、岩性、岩相、岩层厚度、埋深及地层压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质模型、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四扣洼陷构造裂缝储层的分布进行了预测。通过预测,提出了研究区裂缝发育在平面上具有不均匀性、连片性差、与断层关系密切的特点,进一步指出了罗42-罗48井区等8个区带为裂缝发育的地区。这项研究不仅对研究区泥岩油气勘探,而且对济阳坳陷及类似地区的泥岩油气勘探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13.
张国常 《贵州地质》2002,19(2):93-98
在岩性及岩相观察基础上以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作为分层和描述地层的基本工作单元,把米级旋回层及其有序叠加形式作为识别三级层序的基础,通过野外露头的详细观察、描述认为:在南盘江坳陷晚古生界地层中SB1型层序界面是以区域平行不整合面、古风化壳、古土壤层、下伏地层的强烈白云石化以及沉积物转化面为识别标志;SB2型序界面是以沉积物转化面、地层结构转化面及古土壤层为识别标志:SB3型层序界面是以凝缩段直接覆盖在下伏地层之上为识别标志;SB型层序界面是以上下地层的岩性组合、地层结构转化面及年代地层为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214.
该文首先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江淮入梅前后大尺度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江淮入梅前期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副热带高压首先在太平洋中部增强北跳, 而后向西扩展导致太平洋副高西部脊 (120°E) 的增强北跳。进一步分析表明, 在太平洋中部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跳和西伸之前, 副热带高压南侧ITCZ中对流和孟加拉湾北部的对流活动明显并且都经历了一次增强活跃过程, 这意味着热带ITCZ和孟加拉湾北部对流的异常活跃可能对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跳西伸产生影响。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结果表明, 赤道中太平洋ITCZ中对流异常活跃不仅可导致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移, 而且还可导致副热带高压西伸, 与诊断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215.
抚顺盆地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表明,抚顺盆地基底的裂陷作用并非一种短暂的“瞬间拉张”过程,而是由弱渐强且在古城子组沉积期达到极点,随后迅速减弱并停止;拗陷作用也非裂陷后才发生的,两者基本上同时开始;拗陷作用一开始就具有较高的速率,直至西露天组沉积期才逐步减弱,并延续到耿家街组沉积期.抚顺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6个阶段:慢速裂陷和快速拗陷→加速裂陷和快速拗陷→快速裂陷和快速拗陷→减速裂陷和快速拗陷→裂陷终止和减速拗陷→慢速拗陷和拗陷终止.构造演化的结果形成了很具特色的 “下断上拗”结构.这种二元结构的形成,可能起因于区域构造应力场转变造成裂陷作用中断,而拗陷作用仍在继续.采用同沉积构造格架分析、基底沉降史反揭和热衰减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上拗”部分所需的巨大沉积空间,40%来自于下伏沉积物的压实,60%来自于盆地基底的长期低速拗陷.拗陷作用的终止,可能是渐新世初期新一轮深部热事件及其伴随的巨厚辉绿岩床侵入,导致岩石圈热衰减和重力均衡调整的逆转.  相似文献   
216.
饶如龙  赵云华 《福建地质》2001,20(3):137-140
福建省矿产资源较丰富,各种规模矿山14000多座,为我省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粗放型开采,也引发了矿山地质灾害,造成多起伤亡事故和严重经济损失,同时引发社会安定问题。为此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17.
三角洲感潮河段洪潮水位频率分析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珠江三角洲感潮河段年最高洪潮水位存在长期上升趋势的事实,提出了河口区感潮河段洪潮水位频率分析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新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未来不同年代同频率的设计洪潮水位各不相同,也存在相应的长期变化趋势。以灯笼山站为例,新方法计算的2030年和2050年的百年一遇设计洪潮水位分别为3.12m和3.28m,比传统频率分析方法计算的结果分别高出0.24m和0.40m。建立有关部门在制定河口区的防洪标准时,根据洪潮水位的长期变化趋势作相应的动态调整,以适应河口区洪潮水位变化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18.
结合研究实例,提出了根据成因地层学分析的储层地层单元分级以及充分认识沉积微相基础上的小层划分与对比;同时,依据钻井、测井资料,以环境水动力条件变化为基础总结出稳定型、分叉型、尖灭型、稳定 叠置型、叠置分叉型、叠置尖灭型等6种小层稳定性类型。  相似文献   
219.
研究和剖析了两次溧阳地震孕育和发生的主要地质因素,新生代茅东裂陷盆地;茅东与南京-溧阳两玄武岩喷发带的交汇;茅东断裂带最活动的上沛带;震源区地壳层圈构造(深、浅变质岩界面和低速层)与茅东部断裂带中、深脆-韧性剪切段的复合。探讨了控制溧阳震震级的因素;茅东断裂带属Ⅱ级断裂,茅东裂陷盆地属中、小型裂陷盆地,因此,决定溧阳地震震级为5.0-6.0的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220.
柴达木第三纪转换裂陷盆地形成演化及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沉积体系组合,构造地层分析和岩浆热流体标志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柴达木第三纪转换换裂陷盆地形成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笔者认为:柴达木第三纪盆地是以扩展裂陷为主的单型盆地,可划分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洪积扇-近岸浊流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常态湖三角洲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在湖盆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成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砾质辫状河沉积,近岸水下重力流-中深湖-扇三角洲,扇三角洲-中浅湖-河流三种湖盆充填形式。依据古构造运动界面和相应整合界面,将第三纪盆地划分为三个构造层序。分别对应于台裂陷,伸展扩张裂陷和转换坳陷三个发展过程。柴达木第三纪转换争盆地形成演化主要受控于地幔热柱的形成和衰减作用,同时喜马拉雅运动等运程应力作用对盆地的演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