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7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253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461篇
海洋学   280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35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以永安石林为例,阐述分析了石林地貌的现代生物喀斯特侵蚀现象的类型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及地下的生物喀斯特侵蚀营力是石林现代侵蚀过程的主要因素,石林表面的大部分均有微生物覆盖并起侵蚀作用,形成明显的微观及超微溶蚀形态,石林表面的溶蚀作用性质不同于传统认识。对石林地貌发育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2.
江苏北部开敞淤泥质海岸的侵蚀过程及防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虞志英  张勇 《地理学报》1994,49(2):149-157
开敞淤泥质海岸是淤泥质海岸的主要类型,其自然演变过程,主要受沿海河流泥沙供应条件的制约,一旦泥沙供应消失,海岸往往进入不可逆转的侵蚀过程。江苏北部淤泥质海岸的侵蚀过程,起自1855年黄河入海口北归利津入海以后,主要是在近岸破波对岸滩物质的冲刷和潮流的输移扩散作用下进行的。通过对淤泥质海岸动力和沉积物性质的认识和概化,对海岸侵蚀过程作出定量模拟,并对该地区海岸防护工程作出评价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3.
南京梁代石刻微侵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捷  陈舒泛 《地理学报》1994,49(5):418-428,T001
从地貌学角度较系统地分析了梁代石灰岩石刻表面自然毁损的微侵蚀机制,本文指出,雨水沿缝合线渗流,经多种地衣及兰藻、绿藻等生物作用而大大加强了溶蚀作用,导致石刻的崩解,并讨论此种特殊微侵蚀形态的形成机制在地貌学理论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4.
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阮伏水 《热带地理》1995,15(2):138-146
本文利用实测降雨与径流小区资料对闽东南地区不同降雨类型的雨强等特点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60分钟瞬时最大雨强为侵蚀性降雨指标,其指标在该地区为I60≥9mm;建立了研究区年侵蚀力R值的简便算式,并根据谝绘制了研究区R值分布图。  相似文献   
105.
盐沼的侵蚀,堆积和沉积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钟  陈吉余 《地理学报》1995,50(6):562-567
最近国外对盐沼侵蚀,堆积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包括野外短尺度详细的沉积过程观测,室内物理模拟的深度和数学模拟的不断应,本文对此作了综述。这将加深人们对盐沼如何响应海平面、潮型、泥沙供给和波浪气候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6.
流域地貌系统的侵蚀演化与耗散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新中  陆中臣 《地理学报》1993,48(4):367-376
通过耗散结构的方法和概念,建立了流域地貌系统中熵产生和超熵产生的表达式。以此分析了流域系统的动力学机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例,建立了流域地貌系统的侵蚀演化模型。定量描述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流域系统的侵蚀旋回,确定了流域的发育阶段。分析了流域系统侵蚀状况的空间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07.
曹景民 《探矿工程》1991,(3):49-49,60
近年来我队302机在海边某金矿区施工.该区地层复杂,钻进时孔内经常出现坍塌、掉块现象,所用的泥浆又被侵入孔内的海水破坏,失去护壁性能,施工困难.为此我们配制了护壁性能较理想又抗海水侵蚀的Na-CMC栲胶泥浆.具体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8.
大气酸沉降     
大气中不同来源的酸性物质转移到地表面的过程,称为酸沉降。它包括湿沉降(酸雨)和干沉降。酸沉降不仅是个大气环境问题,而且包括了全部水域,地球的土圈和生物圈。可以说“环境酸化”是能最完整地表达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 PH值小于5.6的各种形式的降水称为酸雨。1892年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在其《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酸雨”术语。当今已是酸沉降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09.
Shen  ZL 束龙仓 《世界地质》1991,10(1):156-157
不同地球化学环境中化学元索相对富集和不足而引起地方病的问题在地城广阔的中国是十分严重的。高氟浓度的地下水覆盖面积巨大在中国北部地区几乎到处可见。大约有5000万人饮用这种高氟浓度的地下水,其氟的最大含量达40mg/L,至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水资源已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污染,中国42个城市55个地表水供水水源的监测显示58.5%的水NH-N超标,23.4%NO_3-N超标,33.3%挥发酚超标,41.9%悬浮物超标。中国地表水的污染超过80%。大量的污水,渣滓和有害工业废液排进上起Dukon下至上海的长达3500km的长江河段上。其它河流也逃脱不了这种灾难,沿着美丽的松花江,由于吉林省三大化工厂含汞废水的排入,使饮用河水的人体内汞的集聚量达16.5mg.大大超过了每50kg体重10mg汞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0.
中国酸雨     
沈照理  杨永强 《世界地质》1991,10(1):157-158
长江以南地区的酸雨大约90%的pH值均小于5.6,特别是四川省重庆市和贵州省的贵阳市。这两个市酸雨的平均值分别为和4.14和4.02,两市酸雨的频率均在80%。另一方面,中国北方城市很少出现酸雨。在1981年~1983年间北京降雨的年平均pH值均高于7。中国北方只有少数几个城市有酸雨。青岛是典型的例子,在1981年~1983年间,青岛降雨的年平均pH值分别为6.4,4.98和4.13,其每年降酸雨的频率分别为16.7%,98.3%和87.5%。酸性雨水中离子浓度排列如下:SO_4~(2-)>Cl~>NO_3~->F~-,Ca~(2+)>NH_4~+>Na~+>Mg~(2+)>K~+。酸性主要有由硫酸引起。有些地方为何硫的氧化物污染严重,酸雨却很少,特别是中国的北方城市,可解释为:酸雨的形成不仅与空气中SO_2污染有关,而且与大气中微粒的特性有关。北方非酸雨区的北京与南方严重酸雨区的贵阳的情况就是例子。这两个城市大气中微粒的平均初始pH值为8.2(北京)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