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6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689篇
海洋学   132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及其异构体的好氧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种苯二甲酸二甲酯异构体(邻、间和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主要应用于化学工业,作为增塑剂和生产聚酯的原料。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惟一碳源,从红树林底泥中驯化、富集、培养、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phthalate,DMP)及其异构体对苯二甲酸二甲酯(Terephthalate,DMT)和间苯二甲酸二甲酯(Isophthalate,DMI)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此菌株16SrDNA分子生物学的鉴定为Rhodococcusruber1k。实验得出该菌能够在苯二甲酸二甲酯作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浓度为50mg·L-1的DMP、DMI和DMT分别在6、10、11d内可以完全被降解;DMP能够在好氧条件下被该菌快速降解,生成邻苯二甲酸一甲酯(monomethylphthalate,MMP)和邻苯二甲酸(phthalicacid,PA)2种主要中间产物,最终可以完全矿化成CO2和H2O;该菌对DMI和DMT的降解速度则比DMP慢。两者的降解中间产物间苯二甲酸一甲酯(MMI)和对苯二甲酸一甲酯(MMT)却不能被Rhodococcusruber1k继续降解而在培养基中积累。结果表明苯二甲酸二甲基酯的3种异构体能够被红树林底泥中的土著微生物降解。降解速度及降解途径与底物的化学结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酸溶——催化极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的钨、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秋丽 《陕西地质》2008,26(1):82-86
本文采用混合酸溶解样品,对影响催化体系稳定的酸度、温度和不同反应时间的因素分别进行了对比试验,确定催化体系相对稳定的最佳条件,经过大量样品的分析验证,分析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3.
贵州沉积型镍钼钒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贵州沉积型镍钼钒矿与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密切相关,文章从该类型矿床的时空产出特征、沉积环境与岩相特征、赋矿层位与含矿岩系、控矿因素与富集规律、成矿物质来源特征诸方面,对其成矿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探讨了矿床成因,提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中高浓度的铵态氮对生活饮用水安全及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威胁。相比较硝态氮,高浓度的铵态氮不仅有各种人为来源,天然沉积环境更是造成高铵地下水的主要成因。本文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运用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研究区高铵地下水的赋存环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NH4+质量浓度介于未检出~180 mg/L。研究区1539组地下水样品中,NH4+质量浓度大于10 mg/L的高铵地下水69组,其中含NH4+质量浓度大于30 mg/L的高铵"肥水"23组。对比2005-2008年历史水化学数据,2009-2018年新增建设用地孔隙含水层高铵地下水样品比例增加25%。高铵地下水呈斑块状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系底部低洼的基底、洼地等退积层序发育的淤泥质含水层中。淤泥层等富含有机质和总有机碳的沉积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铵层",有机氮的矿化是三角洲平原区城市化孔隙含水层中高铵地下水的主要驱动力。城镇化扩张引起生活污水及富铵工业废水的泄漏入渗是城乡结合部高铵地下水铵氮的重要来源。三角洲平原区中性至弱碱性富含有机质的还原环境是高铵地下水的主要成因。风化溶滤、阳离子交换吸附、海陆交互作用是珠江三角洲高铵地下水质演变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Although inorganic species are predominant in natural systems, bu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organoarsenic species such as methylated and phenylated arsenic compounds. Phenylarsonic acid (PA) is a degradation product of organoarsenics used for chemical warfare agents, which has been detected in well water at the disposal site of the agents in Japan. There are few reports studying behavior of PA in soil. In this study, PA was adsorbed onto ferrihydrite and its chemical forms were determined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nnected to inductivity-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HPLC-ICP-MS). 100 mg/kg of PA was mixed with 0.03 g of 2-line ferrihydrite. For each suspension, pH was adjusted by HNO3 or NaOH. Each sample was incubated for more than 19 hours and the final pH was measured. After filtration, the chemical form of arsenic in the filtrate was measured using HPLC-ICP-MS. In addition, ferrihydrite separated by filtration was dissolved by 3 ml of 0.5 M HCI and the arsenic species in the solution was detected by HPLC-ICP-MS (column: Tosoh TSKgel SuperlC-AP, eluent: 0.01 M HNO3). It was verified that PA is not degraded by heating in 0.5 M HCl solution. At pH 3.1, any arsenic compounds were not detected from the solution, because almost all arsenic species were adsorbed onto ferrihydrite at lower pH. At pH= 12, however, 7%-10% of inorganic arsenic was detected in the solution. In solid phas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determine the precise ratio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species. When the solution includes Fe ion at 0.01 M level, the retention time of arsenic species drifted compared to those in standard solution,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determine precisely the arsenic species adsorbed on ferrihydrite. Therefore, more study is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ratio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species in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16.
从地上、地下有机物质生产对湿地碳输入的贡献,湿地土壤碳库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土壤碳库和碳排放的影响,甲烷排放和可溶性有机碳输出以及影响因子,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模型4个方面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提出了我国亚热带区域天然湿地碳循环研究的主要热点和方向:⑴沿海湿地碳库估算及土地利用转化对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⑵酸沉降对于我国东南沿海低纬度地区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⑶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模型的应用与开发;⑷湿地系统可溶性有机碳的输出机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王水溶矿法与四酸溶矿法的对比,元素在泛滥平原A层、B层沉积物及水系沉积物中的分配,以及这3种介质圈定的异常对比等综合因素的研究,确定了泛滥平原A层沉积物是黑龙江省中部森林沼泽区开展超低密度深穿透地球化学调查的有效采样介质。  相似文献   
18.
酸沉降对土壤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酸沉降通过影响土壤组分的化学行为进而影响土壤地球化学过程。本文就该领域的目前研究进展做了较详细的论述。考察了酸化条件下土壤中盐基离子和铝,硅的释放淋失及硅对铝毒的缓解作用;论述了酸沉降通过影响土壤中微量金属及稀土离子沉淀-溶解,吸附-解吸,络合-解离,氧化-还原平衡进而影响共存在形态和化学行为;同时关注了酸沉降对C,N,S,P循环转化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模拟酸雨对福建四种山地土壤的淋溶与风化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樊后保  林德喜 《山地学报》2002,20(5):570-577
在不同pH值 (2 .0、3.5、5 .0、6 .0及蒸馏水 )的模拟酸雨作用下 ,对福建四种类型山地土壤进行了为期 12 0d的淋溶试验。结果表明 ,盐基离子的淋溶量随模拟酸雨pH值的降低而增加 ,尤其当pH≤ 3.5时 ,增加最明显。 4种类型土壤中各离子淋失量大小均为 :Ca2 >Mg2 >K >Na ,这与原土壤中交换性盐基含量一致。在pH≥ 3.5的酸雨作用下 ,土壤中铝的淋失较少 ,而当酸雨pH =2 .0时 ,铝的淋失骤然升高。pH2 .0的模拟酸雨不仅增加了土壤铝离子的释放 ,而且加速了矿物的风化。在pH2 .0的模拟酸雨淋溶下 ,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和紫色土中由矿物风化输入的 5种阳离子总量分别为 2 .94、4 .33、4 .35和 6 .0 4 (cmol kg)土 ,显著大于其它酸雨处理。土壤对酸沉降的缓冲作用由阳离子交换、氢氧化铝水解以及原生矿物风化缓冲作用三部分组成 ,其相对重要性不仅决定于土壤酸度、盐基饱和度和矿物组成 ,而且与酸雨的pH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钾-氩和氩-氩定年样品的送样要求及预处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K-Ar和Ar-Ar法定年样品的送样要求及实验室预处理程序,样品粒度以250~180μm为宜;用量则视样品的K含量和年龄情况而定,K含量越高、年龄越老,所需样品量越少,多数样品的用量在几十至几百毫克;对于年龄情况不清楚的样品,10~20g手标本或者1~2g合适粒度的样品可以保证用量。全岩样品常受蚀变和捕虏晶的影响,有效的预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这些干扰因素。文章还介绍了用稀HNO3消除碳酸盐、1.7mol/L HF消除轻微蚀变的影响以及电磁选剔除捕虏晶的实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