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3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437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156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近日,据一份矿业调查报告显示,河南省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保有资源储量和矿年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是世界最重要的矿资源集中区和精矿开发供给基地。截至去年年底,河南省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483.7万吨,保有资源储量454.9万吨,累计查明资源储量占全国的50%左右。去年生产精矿10.875万吨,  相似文献   
992.
新疆白杨河铀铍矿床独特的元素组合世界罕见。铀铍矿体主要产于杨庄花岗斑岩体与塔尔巴哈台组(D3t)火山岩接触带上,成矿与中基性岩脉有密切的关系。本次研究了与铀成矿关系密切的中基性岩脉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定年等,探讨了中基性岩脉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及形成环境。对区内与铀矿相伴产出的4条较大的中基性脉岩,本次获得215 Ma,216 Ma,217 Ma和203 Ma 4个年龄数据,属印支晚期到燕山早期形成;中基性脉岩具有不相容元素(K,Rb,Ba,Sa,LEE)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Zr,Hf)亏损的特点,暗示岩浆源自与俯冲作用有关的交代地幔,属中亚造山带后碰撞阶段造山期后伸展环境下形成的。中基性脉岩在空间上与铀矿体分布密切相关,时间上与铀成矿年龄(197.8±2.8 Ma^237.8±3.3 Ma)相当,认为铀成矿作用与中基性岩脉侵位而引发的热液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93.
994.
南美安第斯带斑岩型铜(金-)矿床受板块持续俯冲作用影响,呈线性多条带状分布,以中安第斯段的矿床数量多、分布集中、矿床规模巨大为特征;成矿时代有晚古生代冈瓦纳造山旋回两期和中—新生代安第斯造山旋回4期,以始新世晚期—渐新世和中新世中期—上新世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995.
十二排矿床位于上杭-云霄断裂带与闽西南拗陷的复合部位,是紫金山铜金矿田外围新近探明的一处具有中大型远景的斑岩型矿床。野外地质调查显示,其矿化呈细脉状、网脉状主要产出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斑岩中。热液蚀变具有斑岩型矿床的分带特征,由黑云母花岗斑岩向外依次发育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矿体主要赋存于绢英岩化与钾硅酸盐化构成的叠加带中。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斑岩分别形成于(143.1±0.9)Ma和(143.5±0.4)Ma。4件辉矿样品的Re-Os加权平均年龄为(143.9±2.1)Ma。辉矿的w(Re)为1.2×10~(-6)~7.8×10~(-6),说明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地壳。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十二排含矿花岗岩具有相似的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均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其中,黑云母花岗斑岩表现出高分异花岗岩特征,两者可能是古老变质基底来源的熔体经历不同程度分异结晶的产物,并混入有少量幔源物质。综合已有的资料,文章认为十二排斑岩型矿化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上杭-云霄断裂带存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引发构造体制转换阶段的成岩成矿响应,进一步找矿勘查工作应加强评价早白垩世早期高分异花岗岩体的多金属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996.
胡文峰  张烨恺  刘金华  郭亮  周炼 《地球科学》2019,44(6):1923-1934
选取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的驱龙、达布斑岩型铜矿及鸡公村石英脉型矿为研究对象,分别挑选含矿斑岩和石英脉中的黄铜矿、辉矿进行Cu、Mo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西藏冈底斯斑岩型黄铜矿的δ^65/63Cu介于0.01‰~0.98‰,辉矿的δ^97/95Mo介于-0.34‰^-0.15‰,热液脉型矿床中辉矿的δ^97/95Mo介于-0.35‰^-0.23‰.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后的冈底斯斑岩型铜矿床的Cu同位素与俯冲带产出的斑岩型矿床中的Cu同位素组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表现为单峰分布的特征.驱龙斑岩型矿床中热液脉与含矿斑岩中的δ^65/63Cu具有一致性,可能反映了二者在来源上具有一致性.在冈底斯斑岩型铜矿床中,不同蚀变带具有不同的Cu、Mo同位素组成,自蚀变中心向外,δ^65/63Cu与δ^97/95Mo表现出负相关趋势,可能与成矿流体的性质密切相关.冈底斯石英脉型矿较斑岩型铜矿δ^97/95Mo相对偏负,结合两类矿床的成矿年代,可能暗示两类矿床的成矿物质是同一源区连续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7.
列廷冈-勒青拉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北缘多金属成矿带东侧,是该成矿带内一个独特的同时发育Pb、Zn、Fe、Cu、Mo五种元素矿化的典型矽卡岩型矿床.对该矿床成矿流体性质研究有助于解决这种具有不同来源属性的多金属共生矿床的成矿机制等科学问题.基于此,选取与Fe-Cu-Mo矿化和Pb-Zn-Cu矿化密切相关的矽卡岩矿物和脉石矿物,系统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和碳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二者的成矿流体来源相同并经历了相似的演化过程.矽卡岩阶段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具有高温中高盐度特征.成矿期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成矿后期碳酸盐阶段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和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前者成矿流体温度属于中高温范畴,而盐度分为高盐度和低盐度两类;后者成矿流体温度属于中低温范畴,而盐度同样分为高盐度和低盐度两类,研究表明出现两种盐度截然不同的流体是由于沸腾作用造成的.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源于发生过脱水去气作用的残余岩浆水,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均有大气降水的参与.灰岩地层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相比δ18O明显亏损,表明成矿流体在矿区灰岩地层中大规模运移并发生水岩反应,从而在远端矽卡岩带形成铅锌铜矿化.结合前人及本次研究结果,列廷冈-勒青拉矿床Fe-Cu矿化与Pb-Zn矿化为同一时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但分别与不同属性的岩浆有关.降温冷却、流体混合作用以及pH值的变化是控制列廷冈-勒青拉矿床金属沉淀的重要因素,而成矿温度和岩浆属性的差异是造成成矿元素在空间上分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8.
周雄  曾令熙  赵开乐 《矿物学报》2019,39(5):609-614
香格里拉铜多金属矿石中主要的可利用成分为、铜,伴生有钨等成分。为在选冶利用中选择合理高效的可利用方法,工艺矿物学研究主要针对矿石中可利用成分和相关伴生成分开展了赋存状态研究,特别是、铜金属矿物存在形式及其对选矿利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最终实现该类型矿石的高效合理利用提供基础依据。选矿实验采用"浮选-磁选-重选"联合工艺流程,获得精矿品位52.34%,回收率71.32%;铜精矿品位22.68%,铜回收率71.91%;钨精矿品位36.13%,钨回收率57.27%,从而实现了该矿中、铜、钨等有用元素的综合回收,验证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99.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红壤施用不同浓度的硼、微肥对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植株生长和叶肉细胞超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10、30、70 mg·kg-1的硼酸或05、10、40 mg·kg-1的酸铵都能增加圆叶决明的株高、分枝数、干物质重和硼/元素的吸收,稳定细胞壁、细胞膜、叶绿体膜的结构,增加叶绿体的数量;其中以30 mg·kg-1的硼酸或40 mg·kg-1的酸铵为最佳施用量.本研究证实了在施用的硼、浓度范围内,施用较高浓度的硼酸(70 mg·kg-1)会对植株产生一定的毒害,而施用高量(40 mg·kg-1)的酸铵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毒害症状.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东北钼矿床地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中国东北地区是中亚造山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叠加的区域,成矿作用复杂而强烈。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的矿床勘查和研究进展,形成如下主要认识:1)研究区已发现3个超大型、18个大型等70余处矿床,探明资源量仅次于东秦岭矿带;2)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斑岩型(含爆破角砾岩型)、矽卡岩型,次为热液脉型;3)成矿岩浆岩多为高硅富钾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岩浆活动具有多期多阶段性;4)矿床集中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南大兴安岭、北大兴安岭和吉黑褶皱带等4个地区;5)与岩浆活动的多期多阶段性相一致,矿化具有多期多阶段性,但中生代最为重要,并集中在250~210、190~160和150~110 Ma等3个高峰期;6)矿床的辉矿Re含量变化较大,总体较低,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复杂,但以壳源为主;7)成矿时代越老,辉矿Re含量越高,Cu/Mo储量比越大;8)矿床主要形成于增生造山和大陆碰撞造山(含后碰撞)两种构造背景,单矿床始现于三叠纪,只形成于大陆碰撞造山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