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61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5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井下单极——偶极直流电透视原理及解释方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简要了采煤工作单极-偶极直流电透视原理和解释方法。正演结果表明,垂直,平行有--偶极两种方法均能有效突出工作面顶、底板围围的影响,而压制煤层的影响,为大水煤矿有的放矢地探测工作面顶、底板内的含水、导水构造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2.
通过现场实测和室内研究表明,采煤技术因素对底板突水的影响很大。如何防治底板突水,这里指出了一条改革采煤方法的途径。  相似文献   
73.
马敦昶 《铀矿地质》1991,7(6):351-359
地面磁测在黄狮涝山铁帽型金矿床的勘查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讨论了矿床的物性参数、磁异常与金矿的关系,初步建立了黄狮涝山铁帽型金矿床地球物理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74.
“下三带”理论与底板突水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多种现场实测资料及室内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学模拟,搞清了煤层采动以后底板以下所形成的”下三带”(直接破坏带、完整岩层带、导升带)情况,并在分析底板突水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利用完整岩层带预测底板突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75.
76.
铁帽样品中砷,锑,铋的X射线荧光光谱法快速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7.
用物理相似模拟技术研究煤层底板突水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物理相似模拟技术研究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的方法,实验表明完整底板破坏究水是沿“零位破坏”线发生的,底板断层交水与断层性质及采空区大小有着密切关系,并揭示了断层突水的机理,这说明用相似模拟技术研究底板究水机理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8.
基于粗糙集理论,以指标集为基础,建立了底板破坏深度影响因素的知识表达系统,提出了规则提取原则,通过粗糙集决策规则的数据处理,得出获得各因素对底板破坏深度的影响顺序为:采深、煤层倾角、工作面斜长、采厚、底板抗破坏能力、工作面是否有切穿型断层或破碎带。由于底板抗破坏能力、工作面是否有切穿型断层或破碎带这些参数难以确定,采用其余4种影响因素建立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并根据建立的模型预测肥城煤田的9101和9507工作面的底板破坏深度。通过与实测结果对比,证明该网络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规程提供的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79.
利用统计分析、数值模拟手段将煤层气储层按照日产水量的多少分为四种类型,即:日产水量在1 m3以下的为特低产水煤层气储层,日产水量在1~5 m3的为低产水煤层气储层,日产水量在5~20 m3的为中产水煤层气储层,日产水量在20 m3以上的为高产水煤层气储层。深入分析了煤层气储层高产水、低产水的成因,发现含水层富水性与构造条件以及压裂措施是煤层气储层高产水的主要控制因素,煤层气储层物性是煤层气储层低产水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时排采模式等也间接影响着煤层气储层的产水量。进一步给出了产气量不理想情况下的高产水、特低产水煤层气储层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80.
蛇绿岩与产于增生楔中的蛇绿岩碎片记录了大洋岩石圈形成、俯冲、消亡等造山作用的全过程信息;是解剖造山带与探讨造山作用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重点阐述蛇绿岩的继承性构造(形成于大洋岩石圈形成阶段:洋?陆过渡带型(ocean-continental transition,简称OCT)、洋中脊型(快速扩张脊的Penrose型与慢速扩张的洋底核杂岩型)、supra-subduction-zone(SSZ)型三个基本端元)与造山就位构造(构造就位于造山带阶段:仰冲就位与俯冲刮铲)的特征、区别及其地质意义.强调蛇绿岩形成的“生而不同”与构造就位的“死也有别”;讨论了蛇绿岩两阶段的特征、时代的大地构造配置,呼吁关注蛇绿岩构造就位阶段俯冲流体的叠加作用,其可能导致最终就位在造山带中的蛇绿岩大部分都具有SSZ型特征.最后,结合中亚造山带南部主要蛇绿岩的特征,对未来中亚造山带蛇绿岩研究提出一些思考与展望;指出未来研究应注重对有限洋盆或小洋盆的厘定,关注OCT成因蛇绿岩的识别与研究,重视山弯构造与走滑断裂对蛇绿岩带现今产出的控制与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