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经过地质调查工作在西藏喜马拉雅成矿带东段扎西康矿集区南部新识别出由花岗片麻岩、强变形片岩和弱变质板岩组成的错那洞大型片麻岩穹隆构造系统。穹隆核部侵入的淡色花岗岩主体为含电气石和石榴子石的二云母花岗岩,具多期侵入的特征,其中与成矿有关的中细粒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6.64±0.38)Ma。在岩体边部强变形的片岩带中新发现了环穹隆展布,层位稳定的矽卡岩带和厚大的多金属工业矿体。预查工作通过稀疏地表工程控制,证实达到超大型规模,共生的锡、钨达到大型矿床规模,揭示出西藏喜马拉雅成矿带除原有的铅锌、金锑等矿种外,锡钨多金属还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该首次发现和报道的超大型锡钨多金属矿床对再认识喜马拉雅成矿带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指导区域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湖北大悟娘娘顶钨矿区处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桐柏-大别造山带中部,区内元古宙地层出露广泛,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具有多期次性。矿区内钨矿床产于花岗岩体接触带上,与燕山晚期娘娘顶岩体、鸡公山岩体密切相关。本文在分析了娘娘顶钨矿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圈定了2处化探异常,指出本区内燕山晚期花岗岩与地层、岩体间接触带及构造破碎带部位为重点找矿地带及找矿方向。本次研究既填补了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钨矿相关矿产研究方面的空白,又首次描述了研究区内矿床的地质特征,补充了国内研究相对很少的矿床方面的内容,同时为研究区乃至大别山地区下一步钨矿种的勘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3.
我国稀有金属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我国是稀有稀土金属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但部分稀有金属资源现状并不理想,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稀有金属消耗量大增,每年都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稀有金属精矿,因此加强稀有金属找矿,提高矿山采矿水平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4.
西昆仑大红柳滩一带锂辉石矿基本特征和勘查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其军  韩琼  李平  王登红  李建康 《地质学报》2019,93(11):2862-2873
西昆仑大红柳滩一带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成矿带位于康西瓦断裂南侧、大红柳滩-郭扎错断裂北侧,该区内广泛发育三叠纪二长花岗岩,锂矿体产于花岗伟晶岩中,近几年的矿产勘查工作,发现了多处具有大型—超大型找矿前景的锂等稀有金属矿产地。本次研究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锂辉石矿基本特征,开展了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稀有金属矿的成矿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矿体受伟晶岩脉控制明显,伟晶岩脉的含矿性与岩体之间空间分布距离具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表现为近岩体含矿性差,远离岩体含矿性好的特征。三叠纪岩体周边的伟晶岩脉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矿产的找矿前景,有形成稀有金属矿产接替基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5.
在西藏南木林县北部地区新发现了Be-Rb±(Nb-Ta)稀有金属找矿线索,但由于含矿岩体中锆石U含量过高,导致对其进行U-Pb年代学研究不能获得可靠的岩浆结晶年龄.采用LA-ICP-MS方法对赋矿岩体的独居石进行了U-Pb年代学研究,获得了207.0±0.7 Ma(n=22,MSWD=0.101)的独居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和207.0±0.8 Ma(MSWD=0.107)的下交点年龄,能够更加可靠地代表赋矿岩浆岩的结晶年龄.该独居石U-Pb年龄表明,含矿岩体结晶于晚三叠世,晚于区内的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可能代表了尚未能完全识别出的冈底斯印支期造山活动晚期一次重要的成岩事件.该期赋存稀有金属岩体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冈底斯成矿带的矿种和矿床类型,对更加深入地认识冈底斯成矿带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丰富和完善与青藏高原多岛弧盆演化有关的造山与成矿理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湘东北幕阜山地区分布传梓源(锂矿、铌钽矿)、仁里(钽铌矿)和虎形山(钨矿、矿)大型稀有金属矿床,是湖南省重要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通过对幕阜山地区花岗岩和伟晶岩开展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该区燕山期岩浆演化与稀有金属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区岩浆活动自侏罗纪(154 Ma)持续到白垩纪(92 Ma),形成了复式花岗岩体和伟晶岩脉,伟晶岩空间具有含矿分带性; 伟晶岩的成矿年龄(130~127 Ma)与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137~129 Ma)相近,成矿作用与岩浆高分异演化密切相关; 伟晶岩含矿分带性受成矿流体温度影响,矿流体温度由岩体向外成逐渐降低,形成了“岩体内伟晶岩型矿带—距岩体0~3 km伟晶岩型铌钽矿带—距岩体3~5 km伟晶岩型锂铌钽矿带—距岩体5~10 km石英脉型矿带”的环状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7.
锂、是当前全球战略性关键金属,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建立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微区原位定量分析天然矿物样品中的锂、元素含量,为锂资源高效利用以及赋存状态的研究提供分析技术支撑。锂辉石和绿柱石等矿物是提取锂、元素的主要原料,微区分析常用的电子探针方法对于能量较低的轻元素难以准确定量,而LA-ICP-MS方法亟待改进降低非基体匹配校准带来的基体效应提高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本文探讨了仪器工作条件(同位素选择及计数模式、载气He气流速、样品气Ar气流速、束斑直径、能量密度大小)和数据处理方法(外部标准物质、内标元素)对定量结果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e和Ar气体流速不仅会影响锂、信号强度,而且适当降低载气He流速(0.6L/min)可以减小相对误差。增加束斑直径虽可以将数据精密度提高10%以上,但是对于准确度影响不大;对于绿柱石这类硬度高的透明矿物应提高能量密度(相对强度>75%,通量>2.7J/cm2)以保证产生稳定剥蚀信号。测定7Li时选择现有标准物质中含量较高的GSE-1G校准、9Be选择NIST610...  相似文献   
108.
Eighty-one sample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Xifeng loess profile and analyzed for their element abundances using instrumental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and for ^10Be using the AMS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ations of element abundance and ^10Be with dept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δ^18O in DSDP ,and may be considered as an indicator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相似文献   
109.
江西雅山黄玉锂云母花岗岩属典型的华南[富氟高磷花岗岩(P2O5=0.15%-0.55%),表现为富氟(F=1.07%-2.04%),强过铝性(A/NKC=1.26-1.60),具有很高的Li,Rb,Cs,Be,Nb,Ta含量和很低的Y、REE含量.磷锂铝石是雅山黄玉锂云母花岗岩中的主要磷酸盐矿物,其产出与否同体的Li,Rb,Cs含量密切相关;磷锂铝石和长石矿物都是雅山黄玉锂云母花岗岩中磷的主要贮体,并且相互之间呈互补关系,当出现磷锂铝石时,磷锂铝石为全岩磷的主要贡献者,当无磷锂铝石晶出时,长石矿物为全岩磷的主要贡献者,体系的强过铝性以及很低的REE,Y,Ca含量使得磷灰石,独居石,磷钇矿都难以达到饱和结晶,磷灰石为少量出现,并且大部分为晚期形成;独居石和磷钇矿都为极少出现,反映出雅山岩体演化过程中具有独居石,磷钇矿等稀土磷酸盐矿物的结晶分离,磷酸盐矿物-羟磷钙石的出现反映了雅山黄玉锂云母花岗岩存在岩浆期后的含Be,Ca热液流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东海与黑潮海水中宇宙射线成因核素10Be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亮 《地球化学》2001,30(4):305-314
讨论了中日东海MASFLEX合作计划中调查的东海及冲绳海槽海水中溶解态10Be浓度水平及垂直剖面的结果,在这个海区,影响10Be浓度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生产力,悬浮颗粒物的再溶解,以及长江水与黑潮水的混合程度。在样品采集期间(夏季和秋季),东海水柱呈分层状态,通常10Be的垂直剖面可以分成三层,即表面混合层,10Be释放层和底层,表层水10Be的浓度众长江口到黑潮逐渐增大,在黑潮的边缘则剧烈增大,10Be的垂直分布表明,在夏季10Be富集在长江口附近和大陆架中部的底层水中,这两个富集海区是分开的,很可能是由大陆沿岸水所隔开,在秋季,10Be在底层水中的富集仅仅出现在东海大陆架的西部,这个现象是和受季风影响的东海海流的变化相一致的,黑潮分支在台湾东北外海向东海南部侵入对10Be的影响要比黑潮主干流本身更加重要显著,由箱式模型所得到的10Be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来自黑潮的10Be输入要比长江及大气沉降的输入更为重要,输入东海的10Be大约81%进入到沉积物中,而19%的10Be则通过海流和水交换流出东海,在东海的10Be沉积通量是10Be全球平均大气生产率的5倍左右,因而东海是10Be的一个重要汇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