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37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31.
西藏罗布莎铁族元素金属互化物矿物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西藏罗布莎铬铁矿中的铁族元素金属及金属互化物矿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测定,结果显示其归属于镍纹石、自然铁、钴铁矿及铁镍矿4种矿物。它们与超高压矿物方铁矿、铂族元素矿物等连生,形成于深部的高还原环境,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地核十分相近,故认为它们可能来自于地幔及地核。  相似文献   
232.
马言胜  陶琰  钟宏  王兴阵 《矿物学报》2007,27(3):342-350
位于扬子地台西缘的金宝山岩体赋存我国最大的独立铂族元素矿床,岩体为似层状产出的小型超镁铁岩,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晚二叠纪(260Ma)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相关。该岩体由单辉橄榄岩、辉橄岩及橄辉岩、辉石岩异离体组成。铬铁矿以副矿物形式出现,从形态上可以分为三类:包嵌于橄榄石中的自形铬铁矿、以自形或半自形体存在于辉石中铬铁矿以及环绕结构铬铁矿。其中环绕结构铬铁矿外壁浑圆,内为棱角状,其中心为橄榄石、辉石。本文在薄片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电子探针研究,认为包嵌于橄榄石中的自形铬铁矿是在岩浆早期深部岩浆房中结晶形成的;存在于辉石中的铬铁矿则是岩浆进一步结晶演化的结果,主要为就地结晶的产物;在岩体形成的过程中,作为岩体赋存空间的堆晶相与后续岩浆持续反应,使铬铁矿不断聚集和生长,最终形成了环绕橄榄石晶体的形态。铬铁矿的生成模式进一步说明了金宝山侵入体为一岩浆通道,并且经历深部结晶分异演化。  相似文献   
233.
最近在西藏罗布莎蛇绿岩豆荚状铬铁矿中,发现包括金刚石、柯石英和某些简单氧化物,诸如SiO2、MgO、Fe2O3、Cr2O3、Al2O3以及(Si,Ti)O2等组成的矿物群。这些矿物是非常复杂的由70~80种矿物组成的地幔矿物群的一部分。这充分证实在地幔中存在简单氧化物。高压-高温相平衡实验表明,硅酸盐矿物在下地幔条件才可分解成FeO、MgO和SiO2等简单氧化物(>670km)。因此有理由认为罗布莎简单氧化物可能来自下地幔深部。  相似文献   
234.
陆国隆  祝庆敏  朱永峰 《地质学报》2021,95(6):1805-1821
贺根山豆荚状铬铁矿是典型的高Al型铬铁矿(Cr#=47.8~54.9,Mg#=64.1~73.7),其中的包体以硅酸盐矿物为主(包括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韭闪石、钠长石).根据包体形状、矿物组合及分布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包体呈孤立单矿物相,主要包括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第二类包体由平衡共生的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构成,上述两类包体均具有被熔蚀的边,且零星分布在尖晶石中,属于捕虏晶成因.第三类包体属于熔融包体,具有多边形外形,包含复杂的矿物相并密集分布于尖晶石核部.利用尖晶石颗粒内部保存完好的单斜辉石以及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包体估算的温度(1148~1254℃)与压力(490~1290 MPa)表明,贺根山豆荚状铬铁矿矿床的形成深度为16~43 km.熔融包体中含大量钠长石和韭闪石,指示铬铁矿母熔体富集H2 O、Na和Si.与铬铁矿平衡母熔体的Al2 O3含量(15.4%~16.3%)、TiO2含量(0.3%~0.9%)和FeO/MgO比值(0.6~1.1)与低Ti拉斑玄武质熔体的类似.利用尖晶石和橄榄石包体计算获得铬铁矿原始熔体的Mg O含量为~19.8%.贺根山豆荚状铬铁矿经历了深部预富集和浅部成矿两个阶段,其中浅部成矿作用涉及熔体与方辉橄榄岩反应以及演化的熔体与原始熔体混合等过程.  相似文献   
235.
扎河坝蛇绿岩是东准噶尔地区一条重要的蛇绿岩带,主要由橄榄岩、层状辉长岩、玄武岩、斜长花岗岩、硅质岩等组成。其中橄榄岩主要由方辉辉橄岩(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和少量纯橄岩组成。二辉橄榄岩中的单斜辉石Cr_2O_3平均1.11%,Al_2O_3平均4.77%,MgO平均16.99%,CaO平均21.84%,SiO_2平均50.00%;铬尖晶石副矿物具有较低的Cr_2O_3(平均40.35%)、Cr~#(平均0.53)和更高的Al_2O_3(平均24.10%), MgO(平均13.23%)和Mg~#(0.62)含量,属高Al型,橄榄岩形成于扎河坝洋扩张时期(MOR环境);块状铬铁矿铬尖晶石各元素含量变化较小:Cr_2O_3平均55.45%,Al_2O_3平均10.88%, MgO平均11.98%和Mg~#为0.60,属SSZ背景高Cr型铬铁矿。二辉橄榄岩单斜辉石具有典型的熔融残余结构和熔-岩反应结构,斜方辉石保留绢石化假晶和部分未蚀变的辉石残余体(主要是顽火辉石),铬尖晶石副矿物具有熔蚀特征。单斜辉石的熔融残余结构是含铬矿物熔融、释放铬的一种表现,是橄榄岩部分熔融程度升高,向更富镁方向演化的结构标志,但可能对富Cr型铬铁矿的形成贡献有限。橄榄岩存在熔-岩反应新生的单斜辉石、橄榄石及结构标志。熔-岩反应过程中流体、挥发分的作用不可忽视。文章还探讨了铬铁矿Cr~#、Mg~#和Al_2O_3含量差异与蛇绿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关系及影响因素。卡拉麦里洋壳俯冲和地幔对流循环使扎河坝早期形成于MOR环境的富Al铬尖晶石富集,形成高Cr块状铬铁矿。  相似文献   
236.
东天山大草滩蛇纹岩中发育副矿物铬铁矿,部分铬铁矿具环带结构,核部为铝铬铁矿,富Al贫Fe,Cr2O3为39.27%~42.65%,Al2O3为24.58%~26.21%,Ti O2含量很低(0.20%),Fe O为12.18%~18.14%,而Fe2O3含量为0.33%~7.30%,Cr#为50.6~53.5,Mg#为53.3~68.2,Fe2+#为31.8~46.7。核部铝铬铁矿结晶温度平均约为1 385℃,结晶压力平均为2.77 GPa,推断其形成深度约为86 km,相当于软流圈位置;相对于FMQ缓冲剂的地幔氧逸度为FMQ-4.38~FMQ+0.63 log单位,平均值为FMQ-1.15 log单位;地幔熔融程度F为21.04%~21.28%。推测大草滩蛇纹岩的原岩橄榄岩单元源区为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形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可能产自俯冲带环境中的岛弧环境。大草滩铬铁矿的环带结构特征表明其经历了温度由高到低、氧逸度由低到高的过程,反映了大草滩蛇纹岩由最初的高温高压地幔环境被推覆到地壳,随后经历了低温低压的浅程度区域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237.
坡一含铜镍基性-超基性岩体是新疆北山西段早二叠世幔源岩浆活动产物之一。本文主要对该岩体中铬铁矿及内部固体包裹物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坡一岩体铬铁矿主要成分呈线性变化并具低Zn、Ti和Fe3+的特征。铬铁矿内部固体包裹物由橄榄石、辉石等无水单矿物相包裹物,角闪石、金云母等含水多矿物相包裹物以及硫化物三类组成,硅酸盐包裹物化学成分上表现出富镁高铬的特点,其中云母具有富碱高镁的特征。估算得到铬铁矿结晶温度在1340~1411℃之间,结晶压力在2.56~3.33 GPa之间,坡一岩体原始岩浆Al2O3含量约为14.13%,Ti O2含量约为1.57%。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坡一岩体原始岩浆早期属于低钛苦橄质岩浆,可能是软流圈地幔环境下经历了15.5%~18.9%程度的部分熔融产物。原始岩浆早期存在含水富挥发份流(熔)体相且达到了硫饱和,铬铁矿结晶可能是导致硫饱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8.
马达加斯加北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植被稀疏、矿产资源丰富,利用遥感技术提取矿化蚀变信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较好的效果。为了对BINARA地区铬铁矿进行遥感找矿预测,文章首先利用Landsat 8遥感数据2、4、5、6波段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研究区内基性-超基性岩信息;然后基于实测高光谱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Fe含量定量反演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Hyperion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计算,提取研究区内Fe含量异常信息;最后根据综合遥感异常信息以及野外调查验证结果,确定研究区内的Fe含量为一级异常的区域作为预测区。  相似文献   
239.
拉硐超基性岩体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城东北约15km处,面积约7.6km2,岩性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岩、蛇纹石化辉榄岩、蛇纹岩及纯橄岩组成,共发现157个铬铁矿小矿体,铬铁矿体成群出现,依据野外铬铁矿体分布范围,自西向东划分为10个矿带,通过对其中铬尖晶石取样分析研究,并与区内其他含矿岩体中铬尖晶石样品化验分析结果对比,确定该类岩体不同岩性组合带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40.
河北高寺台含铬超基性岩杂岩体成岩成矿时代及岩石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河北高寺台含铬超基性岩杂岩体产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具有环状分带的特征,核部为纯橄岩,向外依次为辉橄岩、辉石岩、角闪石岩,各岩相之间为过渡接触关系,在纯橄岩相中赋存有铬铁矿床。本文对该杂岩体的锆石年龄、Hf同位素和主量、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性程度的降低,各岩相岩石在主量元素特征上呈现连续的变化特征,Al2O3、TiO2和K2O逐渐升高,MgO含量逐渐降低;微量元素特征上配分曲线形态相似,具有富集Ba、K等LILEs,亏损Nb、Zr等HFSEs,稀土元素具一定程度的分异,无明显Eu异常的特征,说明各岩相为同源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通过对3件铬铁矿石和1件辉石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确定高寺台含铬超基性岩杂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为213±1Ma,为晚三叠世,形成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后的伸展阶段;年龄值介于214~211Ma之间的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介于0.282589~0.282693之间,εHf(t)介于-2.0~+1.6之间,说明高寺台含铬超基性岩杂岩体的岩浆源区组成为亏损地幔物质和富集地幔物质的混合,在岩浆上升过程中有大陆地壳物质的混染,其侵位时代晚三叠世可能代表了华北克拉通北缘岩石圈减薄的开始。高寺台杂岩体年龄测试样品中广泛存在继承锆石,其年龄值介于2800~244Ma之间,分布范围宽,但相对集中于2.6~2.5Ga、400~360Ma、300~280Ma、244Ma共4个年龄段,很可能是岩浆上升过程中的捕获锆石,记录了区域内在新太古代、中泥盆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存在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