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8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628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1992篇
海洋学   402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22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熵权物元可拓模型的冻土路基热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冻土路基热稳定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评价问题.应用可拓理论,选取年平均地温、体积含冰量、天然上限、路基高度及路基走向5个影响路基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作为冻土路基热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将熵权法引入可拓学理论中,避免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随意性,从而建立熵权物元可拓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青藏铁路普通路基的热稳定性评价.将评价结果与青藏铁路现场监测系统中4个普通路基断面热稳定性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应用物元可拓模型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路基热稳定性评价结果.因此,该评价方法可应用于冻土路基热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992.
袁胜元  李长安 《现代地质》2014,28(5):980-985
选择江汉盆地中心位置的ZL钻孔,利用ICP-MS方法,对钻孔岩心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R因子分析,研究了新近纪以来江汉盆地沉积物物源的变化。结果表明:2.77~2.68 Ma B.P.期间,江汉盆地沉积物微量元素组成表达了一种近源为主的沉积过程;2.68~2.23 Ma B.P.期间,江汉盆地碎屑沉积受长英质类物源供给影响较为明显;2.23~1.25 Ma B.P.时期及1.25 Ma B.P.以来的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都表现出受铁镁质岩体影响的特征,推测这一阶段有较大面积基性岩体分布的长江上游流域可能已经成为江汉盆地的物源供给者。  相似文献   
993.
塔西南坳陷位于西昆仑和南天山山前,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充填巨厚的粗碎屑沉积,是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段之一。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和盆内钻井对比,在克孜勒苏群内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河流三角洲等沉积类型。重矿物物源体系分析表明,塔西南坳陷山前带和盆内钻井样品物质来源较复杂,既有岩浆成因,也有变质成因和再造沉积物,重矿物含量以赤铁矿、磁铁矿和白钛矿占绝对优势。重矿物组合类型反映出本区母岩性质主要为变质成因和岩浆成因,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进一步区分出南天山白垩纪高级变质岩母源区、西昆仑北带低级变质岩母源区和西昆仑南带基性火成岩3种不同的母源区。物源分析为沉积古地理恢复提供了重要依据,南天山西段山前以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为主,西昆仑北带早期以河流沉积为主,后期逐渐演化为冲积扇,西昆仑南带主要沉积河流-河流三角洲。扇/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形成优质储层的有利区。物源体系和沉积古地理分析对区内有利储集相带分布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铜钵庙组是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早白垩世发生初始裂陷的记录。铜钵庙组沉积早期,受强烈起伏的基底地貌和同生正断层活动的双重控制,塔南凹陷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铜钵庙组沉积晚期,断裂活动趋于平息,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相。笔者系统总结了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的扇三角洲相和湖相沉积特征,分析了沉积相带的平面展布特征。铜钵庙组沉积时期塔南凹陷出现雏形,沉积中心多且相对孤立,至南屯组沉积时期因同生正断层的进一步活动而连接成北东向条带状延伸的沉降带,盆地向西扩大。  相似文献   
995.
在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概况和前人研究成果,充分运用重矿物的组合特征、岩心观察描述的岩性序列特征、岩性及电性的横向变化特征、地震反射特征,结合砂岩厚度、砂地比的平面展布规律,对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东南部古近系渐新统核桃园组的物源方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泌阳凹陷东南部主要发育5个物源,其中主要物源有1个,为泌150—泌285井区的平氏物源,该物源对研究目的层各个层序的西南部沉积砂体均有控制;次要物源有4个,即泌102—泌239井区的杨桥物源、正南方向的泌151—泌251井区的魏庄物源、东南方向泌129井区的栗园物源、以及东北方向的泌319井区的栗园东北物源,这些次要物源仅对部分层序的沉积砂体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深入认识四川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物源方向及物源区构造背景,对该盆地次级构造单元内须家河组砂岩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中的碎屑物源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部分可能来自造山之前的混合区,不同的构造单元和层位存在不同物源区的特点:川西坳陷物源主要受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控制;川东北坳陷物源主要受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控制;川东南坳陷物源受雪峰古陆控制,而川中古隆起物源则主要来自南部峨眉瓦山古陆。物源区具有大陆边缘向大陆岛弧转化的构造演化特点,须四期龙门山的逆冲推覆活动明显强于须二期。  相似文献   
997.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发育3套重要的深水相黑色岩系,分别为下寒武统荷塘组和黄柏岭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和相当层位的霞乡组。27件样品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此3套黑色岩系具有Li、Be、Rb、Ba、Cs、W、Th、U、Cd、Bi、Pb等元素富集,Sc、Sr,Cr、Cu、Ga、Co、Ni等元素亏损,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和具负Eu异常等壳源物质特征;微量不活动元素含量和比值特征的构造环境判别表明,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黑色岩系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兼具被动大陆边缘特征;母岩以上地壳的再旋回沉积物和后太古宙地层沉积物为主,部分为未分异的太古宙地壳和玄武岩成分,源岩性质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和沉积岩;沉积环境为缺氧的半深海、深海环境。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物源的来源进行了探讨,认为物源主要来自江南造山带。  相似文献   
998.
曹飞  郑文全 《贵州气象》2012,36(2):55-57
能见度目标物分布图后期的绘制,没有较为专业的底功,往往无法绘制,作为基层台站一般都是交由专业人士进行制作,而利用Visio2003软件就能轻松绘制能见度目标物分布图,真正做到简单、轻松、快速。  相似文献   
999.
针对传统的失地农民生存状态评价的指标体系比较杂乱、指标权重的确定比较主观化,并且存在信息屏蔽问题,本文根据ERG理论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来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物元分析方法,以江苏省的发达地区苏州市和不发达地区连云港市的失地农民为例子,在入户访谈的基础上,对其生存状态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表明:①物元分析模型能够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和综合评价结果的中间信息,基于物元分析—投影寻踪模型适用于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的评价;②在今后征地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失地农民的生存需要,更应该考虑其发展需要,为失地农民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川西南美姑地区飞仙关组碎屑岩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以探究其物质来源以及构造背景。川西南美姑地区飞仙关组为一套碎屑岩,三角洲相沉积。碎屑岩主量元素中w(TFe2O3)为3.46%~11.23%,w(MgO)为2%~7.98%,w(TiO2)为1.51%~2.62%。微量元素中亲铁镁矿物元素w(Cr)为66×10^-6~426×10^-6,w(Co)为18.8×10^-6~30.6×10^-6,w(Sc)为16.9×10^-6~23.7×10^-6。REE分布模式和Al2O3/TiO2比值与峨眉山高钛玄武岩较为相似,指示着飞仙关组的物质来源于晚二叠世的峨眉山高钛玄武岩。样品的成分异变指数(ICV)值为0.95~3.49,普遍大于1,暗示着飞仙关组的物质来源大部分未经历过风化-沉积成岩的过程,为第一次循环碎屑。飞仙关组碎屑岩CIA值为60.49~72.44,反映了飞仙关组时期该地区经历了温暖、湿润环境下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同时碎屑岩中的TFe2O3+MgO,TiO2,Al2O3/SiO2地球化学指标最接近大洋岛弧特征值,Th-Co-Zr/10,La-Th-Sc,Th-Sc-Zr/10图解亦指示着飞仙关组的源岩形成于大陆岛弧-大洋岛弧的构造环境中。结合飞仙关组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晚二叠世时期在大洋岛弧的构造背景下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溢流而出,而后隆升,为飞仙关组的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同时,随着飞仙关组的不断沉积,亦逐渐有其他物源混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