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72.
随着梯级水库和水库群的建设,不仅需要单站的信息,而且需要流域内各站的综合信息,迫切需要发展多站的随机模拟模型。基于多变量分析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多站随机模拟方法。采用季节性自回归模型模拟主站的日流量序列,建立多维Copula函数描述主站和从站之间的时空相关性特征,依据Copula函数,生成从站的日流量序列。以长江上游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长江宜昌站、金沙江屏山站、岷江高场站、沱江李家湾站、嘉陵江北碚站和乌江武隆站的多站随机模拟模型,并与现有的主站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模拟与实测序列的统计特征值差别不大,模拟效果优于现有的主站法。  相似文献   
73.
李荣武,全国著名赏石家、山东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在他的石馆中,陈列展览着上百种动物奇石,有来自祖国西南巴山蜀水的大熊猫,有生于长江上游的白天鹅,有古代的巨龙,有翱翔高天的老鹰,有喳喳报喜的花喜鹊,有跳龙门的鲤鱼,有银白色的玉免,有来自大海的海狮,有各种各样的狗,有大大小小的龟,还有鹿、马、牛、猪、鸡等,还有神态不一的小虫.可以说天底下的动物,在他的石中应有尽有。  相似文献   
74.
《中国地名》2010,(1):78-80
虎跳峡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东北,相传老虎可以蹬踩江中的一块巨石,跳过金沙江,是中国最深的峡谷之一。虎跳峡峡谷长16千米,右岸玉龙雪山主峰海拔5596米,左岸中甸雪山海拔5396米,中间江流宽仅30~60米。长江上游金沙江到此急转北流,号称“长江第一湾”。虎跳峡的上峡口海拔1800米,下峡口海拔1630米,  相似文献   
75.
长江上游流域1961-2000年气候及径流变化趋势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艳君  姜彤  施雅风 《冰川冻土》2005,27(5):709-714
长江上游流域及周边113个气象站1961-2000年的气象数据以及干流屏山、宜昌水文站的径流数据为基础,对40 a来的气温、降水、参照蒸散量和径流进行了趋势分析.长江上游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尤以1990年代的升温幅度最为显著,其中冬季的增温对年增温的贡献最大,增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及金沙江流域.长江上游流域年和冬季降水显著增加,年降水的增加主要由于夏季极端降水事件频率的增大,降水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及金沙江流域.长江上游流域参照蒸散量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夏季参照蒸散量下降趋势最为显著,主要分布在川江流域.屏山站径流量表现为微弱增加趋势,而宜昌站径流量呈微弱下降趋势,这除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外,川江流域年降水量的下降是宜昌站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长江上游古洪水记录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长江上游三峡河段主要的古洪水记录有:1)三峡深槽的蚀积变化;2)长江阶地粗粒沉积;3)长江的泛滥沉积;4)长江的古洪水平流沉积。不同时间跨度不同类型古洪水记录的精度有较大的差别。古洪水记录显示,晚更新世晚期的40~30kaB.P.,长江上游大洪水比30kaB.P.以来的长江上游大洪水大得多;全新世以来,以3983aB.P.前后的大洪水为相对最大;公元1870年大洪水为3000aB.P.以来最大洪水;近百年来的实测洪水以公元1981年洪水为最大。  相似文献   
77.
对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陈国阶 《山地学报》2002,20(5):536-541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内容和目标之一,也是建立全国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恰切涵义是什么?建设的目标和评价体系与标准是什么?并没有科学的界定。因此,以政治口与代替科学决策的现象较为普遍。当前,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有些概念和内容需要澄清:(1)“山川秀美”与生态屏障。对山川秀美需加以科学界定,否则易得出喀斯特地区早就已建成生态屏障的结论。(2)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就等于建成生态屏障。忽略了生态系统的及其功能的复杂性、多样性。(3)生态屏障与减少泥沙进三峡库区,过于强调减少泥沙的功能和速效。理解过于狭窄,实际上也做不到。(4)生态屏障建设5年就能初见成效,10年就能大见成效,30年就能建成。低估了生态屏障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5)建设成生态屏障,就能消灾保平安。对自然灾变过程与人地矛盾,缺乏正确的理解。为切实搞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应首先明确生态屏障的建设目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江上游进行全面系统的生态区划和生态建设规划,划分不同生态类型区,明确各生态类型区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地位、功能、建设标准;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要树立系统、综合、全局观点,反对部门、地区割据;要树立长期奋斗艰苦观点,反对浮夸和短期行为;要建设起生态屏障的社会、经济支撑体系和科学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8.
应用最优化订正法制作长江上游面雨量预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最优化订正法,通过对MAPS数值降水预报进行订正,制作长江上游六大流域短期面雨量预报。2002年6-10月业务试验表明,长江上游六大流域平均的常规降水面雨量预报准确率比MAPS高19%左右,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击中率为48%左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9.
六大流域强降水面雨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上游六大流域1971~2000年强降水面雨量进行了统计,通过分析强降水面雨量出现频次、极值分布、滑动极值和流域之间强降水的关系,初步得出强降水面雨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即强降水面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年变化清楚,不同流域强降水面雨量频次分布、量级分布、极值分布、集中降水强度差异明显,相邻流域强降水面雨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0.
运用3S技术和不同水蚀区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对金沙江流域龙川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量和需要治理的面积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旱年1998年土壤流失总量为840069.19t,流失总面积为2293.7841km2;涝年1999年土壤流失总量为8690182.6t,流失总面积为2293.7841km2;1999年和1998年强度、重度和剧烈以上流失面积分别达85%和66.8%,该项指标1999年明显强于1998年.②从流失面积来看,1999年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流失总面积的35.2%,而1998年只占26%.③1988年和1999年防治强度分级中急需治理和需要治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27%和14.63%.④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接近,说明该方法对西南红壤季风区的水土流失定量监测与分析具有准确、实用和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