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137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4月中旬以来,按照伊春市国土资源局党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殷广武率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检查组,深入到嘉荫县、铁力市国土资源局和16个基层分局对监控权力运行、防范廉政风险工作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督导检查。  相似文献   
82.
近日,伊春市国土资源局南岔分局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回头看工作,对内部风险点进行深入查找,不断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健全业务工作规范和监督约束机制,筑牢分局工作人员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相似文献   
83.
一、前一个阶段工作简要总结 总的看,前一阶段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在国土资源部和省纪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全省国土系统各级党组的高度重视下,经过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努力和扎实工作,启动比较顺利,开展比较平稳,效果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4.
1月5日上午,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济宝到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黄河路8号生产办公大楼、河南省地图院、河南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站,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实地检查。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毛忠民陪同检查。  相似文献   
85.
大型高尾矿库隐患治理是"十三五"期间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之一。高应力下尾矿材料的细观结构和宏观力学特性演化、大型尾矿坝沉积规律及复杂条件下高尾矿坝的劣化理论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为揭示尾矿细观结构特性,对尾矿材料进行了光学显微镜观察、电镜扫描和CT扫描处理,建立了尾矿材料的三维重构模型;为揭示高压下尾矿材料的力学特性,对尾矿进行了高应力三轴试验、高应力渗透固结联合试验,研究了高应力下尾矿材料的强度、渗透和固结特性;为揭示尾矿的沉积特性,进行了尾矿材料的大型模型试验,得到了矿浆流动、淤积形态、尾矿料物理力学性质的空间分布以及夹层结构在空间内的分布规律;为揭示高尾矿坝的失稳机制,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对高压下尾矿的强度准则进行了讨论,高尾矿坝的稳定性分析建议使用强度折减法;为揭示尾矿的排渗设施淤堵机制与服役性能,进行了尾矿-土工布渗透试验以及微观观测,发现细粒尾矿更容易产生物理淤堵,且化学淤堵程度与溶液中离子的种类和浓度有关;为了推进尾矿坝风险管控技术,搭建了尾矿库重大风险评估监测系统平台,以便实现尾矿库基础数据的提取、实时风险预警等智能化功能。通过以上坝体劣化理论研究、溃坝灾害评估与预警,提升了我国大型高尾矿库筑坝与灾害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江苏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地质背景及人类活动的分析,阐述了影响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地下水过量开采是控制区域地面沉降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南北地面沉降发生和发展的差异;主采含水层和相邻弱透水的固结压缩是沉降的主要来源。以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为核心,综合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工后沉降、滩涂区固结沉降,划分了地面沉降控制区,并根据主要沉降诱因分类分级提出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87.
基于自制装置室内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研究了黏土体含水量变化及应力环境改变对采煤区地表拉张裂隙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30%、35%、40%三种含水量情况下,随着黏土体含水量增高,土样表面拉张裂隙发育宽度和深度均明显降低,且拉张裂隙发育呈现时间上的滞后;当含水量增至40%时,土样表面不会产生拉张裂隙;在土样表面人为形成应力薄弱区,可以有效改变拉张裂隙发育位置;在孙疃煤矿1047工作面通过增湿试验地表“切眼裂隙”发育得到有效抑制;应力引导对地表“风机裂隙”的发育方向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8.
程艺  刘慧  张芳芳 《地理研究》2022,41(3):851-866
传染病影响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边境口岸地区是传染病境外输入防控中的薄弱区域。然而,目前关于边境地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和防控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指标体系构建或定性分析的层面。现有研究中缺乏从地理学视角分析边境口岸传染病的时空演化,对传染病风险的定量测度与情景模拟有待加强,对中国边境口岸的疫情防控工作缺乏精准指导。本文构建了一般意义上的边境口岸地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指数(ERI),评估了一般年份中国陆地边境口岸地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并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对中国陆地边境口岸不同管控措施情境进行风险分析,识别了疫情境外输入的高风险口岸。结果表明:①一般年份中约1/5的中国陆地边境口岸风险较高,包括瑞丽、二连浩特、满洲里、东兴等,其中中缅边境地区最为集中。②2020年中国边境口岸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呈现空间极化特征,集中发生在满洲里、绥芬河、瑞丽三个口岸地区。③中俄、中哈边境口岸地区是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的较高风险区域,霍尔果斯、满洲里、阿拉山口、绥芬河、珲春5个口岸仍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的较高风险。增强边境口岸管控措施对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风险效果显著,后疫情时代需积极转变边境对外贸易方式,协调边境发展与疫情管控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的传染病跨境传播风险评估方法,不仅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提供决策参考,更为今后各类传染病境外输入的定量评估和分级分类管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9.
周粉粉  郭蒙  钟超  常禹  于方冰 《地理科学》2022,42(10):1838-1847
以Fire_CCI51为主要数据源,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呼伦贝尔地区2001—2019年草原火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呼伦贝尔草原火时间上具有年际波动较大、循环周期不定和春、秋两季双峰式集中的特点;空间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森林草原、边境线附近,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格局。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对主要气象因子(平均降水量、最高气温、最小相对湿度、最大风速)与草原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气象因子与草原火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通过对呼伦贝尔市1981—2015年的草原起火原因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人类活动是导致草原火发生的主要因素。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对边境线20 km缓冲区内的草原火进行了提取,发现境外过火面积远高于境内而且俄罗斯的过火面积远高于蒙古和中国。  相似文献   
90.
《黑龙江气象》2013,(4):F0002-F0002
12月4-7日,中央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组长、局党组成员刘实一行深入黑龙江省,就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廉政风险防控信息化应用工作进行调研。调研期间,刘实听取了黑龙江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卫东所作的工作情况汇报,实地查看了黑龙江省的廉政风险防控平台操作系统的实时演示,并先后深入黑龙江省气象信息中心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