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1篇
  免费   664篇
  国内免费   955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470篇
地质学   2258篇
海洋学   74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3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根据穿过南海北部陆缘和南海西北部西沙海槽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P波波速结构,依据笔者反演的当地现今地温线对P波波速进行温压校正,得到南海北部陆缘和南海西北部西沙海槽地壳在600MPa和室温条件下的校正P波波速值.  相似文献   
992.
北祁连构造带是世界上典型的造山带之一,是研究板块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993.
利用EASR%Ro模型,计算了渤南洼陷沙四段~孔店组(Es4-Ek)的古地温和古地温梯度的演变值。古地温的演变与盆地的构造演化关系密切,抬升剥蚀期地层温度下降,沉降期地层温度升高,地史过程中地温梯度的变化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采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且再现了渤南洼陷Es4-Ek地史期的超压演化过程。此过程与该区构造演化和有机质生烃增压作用紧密相关,沉积和剥蚀速率及地层地史期的孔渗性决定了早期超压幅度的高低,而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及有机质的生烃作用,决定了现今压力系数的大小。压力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了超压积累~破裂泄压~超压再积累~再破裂泄压的反复过程,说明盆地的压力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间伴随着高压流体的幕式排放。  相似文献   
994.
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地壳减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新生代以来南海北部地壳拉张减薄情况以及上下地壳在拉张过程中的贡献, 利用南海北部陆缘现今地壳厚度、新生代基底埋深和地表断层参数等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计算了地壳在新生代的拉张因子, 并绘制了拉张因子区域分布图; 沿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530剖面,计算了上地壳和下地壳的拉张因子分布曲线. 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由陆向洋, 有地壳厚度逐渐减薄和拉张因子逐渐增大的趋势, 且地壳减薄与莫霍面上涌呈镜像关系. 拉张因子值介于1.5~6之间, 其中有2个强烈减薄中心, 分别为莺歌海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 通过对白云凹陷1530剖面的研究发现下地壳拉张的贡献大于上地壳. 上地壳和下地壳的拉张因子的计算揭示了位于陆坡区的白云凹陷在变形前应该具有一个热减薄的初始地壳, 推测与白云凹陷变形前的演化历史和新生代的构造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995.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六盘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六盘山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的远震体波记录,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台阵下方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并采用接收函数振幅加权叠加方法对这一地区平均地壳厚度和泊松比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的接触过渡带接收函数震相复杂,地壳变形强烈,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1.5km,六盘山下方地壳厚度在53.5km,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0km,整个莫霍面呈下凹状.泊松比计算结果显示,六盘山东侧和西侧地壳泊松比值在正常范围内(0.25~0.26),六盘山下方的地壳泊松比值偏高(0.27~0.29),推测与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泊松比值的横向变化,指示测线范围地壳物质组成和力学性质存在横向差异,反映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作用影响下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存在向北东方向的流动.  相似文献   
996.
阿尔泰晚古生代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泰是中国重要的贵重、有色和稀有金属矿产富集区之一,通过初步研究,按照成矿系列的学术思想将区内金属矿床划分为4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对每个成矿亚系列形成的构造环境和主要地质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进而探讨了该地区区域成矿规律与构造演化的关系,总结了该地区构造活动的时-空演化导致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内生金属矿床侧向分带现象。  相似文献   
997.
南祁连盆地石炭系充填型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祁连盆地石炭系海陆相沉积频繁交替出现,浅海相沉积突然大面积覆盖在下伏陆相沉积物之上,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序缺失,而且海相层在很大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可追踪性与对比性,在横向上并无明显的相变关系,这样一种盆地充填特点,很难用经典的瀵进型的海侵与海退模式来解释,似乎用快速“倒灌式”的海侵模式来解释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998.
曹娥江出口江道的演变与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揭示了曹娥江出口江道演变的影响因子: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主要包括地转偏向力、径流量、来沙量和人类活动等.认为曹娥江出口江道的频繁摆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钱塘江主槽的变迁和南股槽的变化.从兼顾防洪排涝和两岸围涂造地考虑,曹娥江出口江道以出东北方案为佳.提出了"因势利导,围涂治江"的整治原则.堵截南股槽可以稳定钱塘江主槽走向,进而稳定曹娥江出东北的走向,同时也可增加围涂面积.  相似文献   
999.
张明华  张家强 《物探与化探》2005,29(4):295-298,303
通过卫星测高重力数据与船载重力测量结果进行空间分辨率对比、海陆重力异常接图, 以及我国南黄海海域卫星测高重力对沉积盆地与隐伏构造解释的应用试验, 对现代国内外卫星测高重力数据获取与重力异常分辨能力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现代卫星测高重力异常的精度达到4×10-5m/s2左右, 可以满足1∶100万比例尺的海洋重力调查与辅助前期资源勘查的需要, 并对卫星测高重力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希勒克特哈腊苏铜矿位于阿尔泰铜矿带南缘,即原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内。初步的研究和钻孔资料表明,铜矿体完全受斑岩体(石英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控制,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黄铁矿以及少量的磁铁矿、斑铜矿和镜铁矿。其中磁铁矿形成早于黄铜矿,指示了岩浆具有较高的氧化状态。矿化蚀变分带与斑岩铜矿基本相似,岩体内见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硅化和黄铁矿化,接触带见石英绢云母化,围岩见青磐岩化。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属于埃达克岩(adakite):高SiO2(63%~66%)、高Al2O3(15%~17%)、富集Sr(378×10-6~447×10-6)、无负Eu异常、亏损Y(10×10-6~14×10-6)和Yb(1.3×10-6~1.5×10-6)以及低的Sr同位素初始值(0.70439)、高的(εNd)t(+6.9~+8.2)和低的δ18OV-SMOW(<10‰)。其Rb-Sr等时线年龄为(332.8±8.5)Ma,为早石炭世侵位的产物,其形成与蒙古洋板块向南俯冲造成的洋壳部分熔融有关,因此其成矿地质背景与世界巨型斑岩铜矿十分相似。另外,在希勒克特哈腊苏铜矿外围还有数个与其十分相似的铜矿点,因此该地区展示了良好的找矿前景,同时也是中国又一个潜在的斑岩铜矿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