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06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阿尔金断裂带地处西藏、新疆、青海、甘肃交界的阿尔金山脉地区,西起新疆与西藏交界的拉竹龙,向北东东方向斜切昆仑山及祁连山,东端隐没于巴丹吉林沙漠之下.是中国西部一条著名的北东东向左旋走滑断裂带.阿尔金断裂由多条长达数百公里的断裂组合而成,卫星影像上主干断裂具有舒缓波状的线性特征,地面上以狭窄断层谷、断层崖分布为特点.现今阿尔金断裂带的形成和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和持续推挤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是青藏高原西北边界的断裂之一.  相似文献   
72.
73.
阿尔金山及羌塘高原区域水资源相对丰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镇钾盐贮量很大,远景储量达2.45×108 t,潜在经济价值约5 000亿元,已成为我国新的钾盐开发基地,但周边区域水资源匮乏限制了罗布泊钾盐矿发展.开发钾盐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然而罗布泊地区极端干旱缺水,要满足钾盐开发,水资源必然成为了关键因素.因此,新疆水利厅组织科研人员对实地进行了考察,提出了把阿尔金山的水资源作为罗布泊钾盐矿水源的设想,初步拟定的两个引水方案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从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和工程技术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终认为两个方案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总体较优,工程技术上基本可行,主要总是在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投资巨大.调用该水源极有可能对该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应采取的措施:(1)尽快在阿尔金山及羌塘高原区域建立水文、气象、生态等监测站点;(2)通过加大阿尔金山北麓水资源的开发力度来解决罗布泊钾盐矿近期工业用水需求,将阿尔金山及羌塘高原的水资源作为远期备用水源.  相似文献   
74.
阿尔金山新生代隆升历史一直倍受关注,大量热年代学数据显示,渐新世(40~30 Ma)以来发生阶段性隆升,而新生代初期隆升的热年代学记录极少。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柴西北地区)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研究表明,其物源区单一且在新生代早期古新世中晚始新世(65~50 Ma)发生快速隆升剥露,为该区提供陆源碎屑。前人通过物源分析发现,柴西北时期的碎屑物主要来源于阿尔金山。同时,该区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沉积地层残余厚度及沉积相特征表明,此时(65~50 Ma)阿尔金山存在一次短暂抬升,但幅度较小,与盆地高差不大,使柴西地区地形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锆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数据以及沉积学指标所记录的阿尔金山东段65~50 Ma构造隆升事件,是对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最初响应,也为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具有南北同步性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5.
古构造应力场恢复和区域断裂封堵性评价一直是盆地构造研究中的难题.本文将多轴电阻应变计测量工程构件变形量的原理应用到地质实体,通过沉积地层的形变率来反推造成该形变的古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并根据古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与断裂平面展布之间的关系判断区域断裂的封堵性能,该方法在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大型气田的发现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根据阿尔金山前东坪一牛中-牛东鼻状构造带三个构造古应力场方向的恢复结果,认为在关键成藏期北西向油源断裂开启,北东东向遮挡断裂封闭,从而指出该鼻状构造带具有较大勘探潜力,改变了以往阿尔金山前带烃源岩缺乏,勘探价值不大的传统认识,后经钻探证实,发现了东坪-牛中-牛东大气田.  相似文献   
76.
以Landsat MSS/TM/ETM+/OLI 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分析了阿尔金山地区1973、1999、2010、2015 四期冰川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1973-2015 年,冰川总面积共退缩了58.78 km2,年均退缩率为0.40%·a-1,东段退缩速率最快,其次是西段,中段最慢,且冰川退缩速率呈现出先变快后变慢的变化趋势。(2)各个坡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缩,偏南坡比偏北坡冰川退缩严重。(3)冰川面积退缩速率与规模等级呈现反相关关系,小规模冰川退缩速率快。(4)冰川分布随海拔变化呈正态分布,海拔越低退缩速率越快。统计分析气象数据表明,气候变暖是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同时地形与冰川规模也影响冰川变化。  相似文献   
77.
阿尔金山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在高原隆升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关于它的新生代隆升历史现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阿尔金山北麓若羌凹陷新生代接受来自山脉的剥蚀物质。因此,凹陷内的沉积特征记录了阿尔金山新生代隆升的重要信息。本文利用石油钻井编录资料及地震剖面,通过对盆地区新生代各个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沉积相组合和沉积速率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阿尔金山34Ma以来的隆升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34~20.4Ma,持续低速隆升;第二阶段为16Ma至现今,急剧快速隆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渐新世—早中新世,阿尔金断裂作为一个局限在中、下地壳的韧性剪切带造成阿尔金山一带产生大范围的地表隆起,控制了山脉在第一阶段的持续低速隆升;中中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青藏高原北缘主要通过地壳缩短的形式释放应力,控制了山脉在第二阶段的急剧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78.
阿尔金山索尔库里北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索尔库里北盆地位于阿尔金山中段,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阿尔金断裂的走滑作用密切相关。根据野外地质填图的结果,通过沉积相、沉积环境的研究,在盆地内部划分出早第四纪七个泉组砾岩层,并将盆地新生代的沉积划分为两大序列:下部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中新世上干柴沟组、油砂山组序列,沉积相从底部的冲积扇、洪积扇向上逐渐变化为断陷湖盆相,再变化为冲积扇、洪积扇相,为一个完整的断陷湖盆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序列;上部为早第四纪七个泉组序列,为冲积扇、洪积扇沉积。结合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和构造变形分析,建立了盆地多阶段的构造演化模式,进而探讨了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新生代阿尔金断裂带走滑作用过程之间的动力学联系。  相似文献   
79.
阿尔金山西端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尔金山西端发现的一套中性-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详细的岩石矿物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岩石为钙碱性系列,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经典的埃达克岩十分相似,相当于张旗划分的O型埃达克岩,其成因与板块的消减作用或玄武岩底侵作用有关,这些岩石因为分布于较古老的造山带-阿尔金造山带与青藏高原北缘接合部位,故暂称其为似埃达克岩,花岗闪长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575Ma,应为晚震旦世的产物,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与洋壳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0.
王瑜  万景林  李齐  王非  王二七 《地质学报》2002,76(2):191-198
阿尔金山北段阿克塞—当金山口一带的裂变径迹测年证据表明,该地区于9~7 Ma以来发生过快速抬升和剥蚀,并且一直持续形成了现今所见的阿尔金山。新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三次抬升:早期43.6~24.3Ma、中期19.6~13.6 Ma、晚期9~7 Ma。抬升速率先缓慢、后相对快速,9~7 Ma以来的抬升速率为0.94 mm/a。晚期的构造拾升可能与阿尔金断裂带左行走滑活动有关,而与相邻的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构造抬升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