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1.
以UNAVCO公布的阿拉斯加地区GPS 1 Hz和30 s采样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分别对两种采样率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2020年7月22日阿拉斯加MW7.8地震震时地表动态变形及同震三维形变场。结果显示,震中270 km范围内高频GPS震时波形明显,最大振幅达600 mm。根据各个GPS站的动态形变波形振幅及响应时间认为,其振幅和响应时间受地震的破裂传播方向和场地效应影响较大。静态同震位移矢量指向震中,同震位移大小基本符合随震中距离增大而减小的特征,除站点AC13外,其中距离震中最近站点的最大水平位移达26.7 cm。GPS测定的同震形变表明,2020年阿拉斯加地震是发生在阿拉斯加阿留申俯冲大断裂的一次逆冲型地震。  相似文献   
212.
聂凤军  蒋喆  李强峰  王丰翔 《地质通报》2015,34(6):999-1010
对北美地区规模最大的珀博铜-金-钼矿床的发现历史、产出环境、地质特征和形成作用进行了论述,对如何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技术方法运用于中国的找矿实践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和吉黑成矿省侏罗纪—白垩纪火山-沉积岩地层分布广泛,各类深大断裂纵横交错,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十分发育,物化探异常显著,是寻找大型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有利地段。采用指示性矿物法、水文和土壤地球化学法,结合系统的中大比列尺地质填图是在兴蒙造山带东北段寻找隐伏铜多金属矿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13.
北极阿拉斯加春季积雪中汞的时空分布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北极雪冰中汞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的探究,不仅可以丰富冰冻圈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而且对评估北极环境中汞的潜在暴露风险具有现实意义。在2017年4月至5月对美国阿拉斯加的积雪进行大范围样品采集,探讨了该区域积雪中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汞的沉降后过程以及潜在来源分析。研究表明:积雪中汞的空间分布受大气汞亏损事件(AMDEs)及人为源的共同影响,毗邻北冰洋海岸(如巴罗)积雪中总汞(THg)浓度较高,接近人为源的山地表层雪中THg浓度较高。巴罗雪坑中THg浓度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积雪中主要阴阳离子与THg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阿拉斯加积雪中THg的空间分布可能主要受北冰洋海盐气溶胶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4.
为了揭示低可容纳空间三角洲沉积背景下层序发育及砂体分布特征,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等资料,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下段为例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控砂模式的研究。识别出强制海退和正常海退造成的暴露侵蚀不整合面、与暴露侵蚀界面相对应的整合面、海泛面、最大海泛面、强制海退底面和最大海退面等6种界面,将研究区珠江组下段划分为一个半三级层序;并指出低可容纳空间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沉积界面与基准面一致或略低于基准面,准层序以与海泛面对应的暴露侵蚀面为界面,且主要形成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区域基准面相对海平面的下降是控制层序边界形成的主要因素;平面上砂体赋存在三角洲前缘和下三角洲平原的沉积地区,新增可容纳空间的形成速率及剩余可容纳空间的原有规模是控制砂体横向连续分布的关键因素;垂向上砂体分布在SQ1层序基准面缓慢上升到下降之前形成的高位体系域和SQ2层序基准面下降最低点到缓慢上升至最大海退面形成的低位体系域,这两套砂体横向连续性较好,存在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条件,是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215.
The replenishment source of Xidatan drinking mineral springs in island permafrost area on north slope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are mainly the melting water from the modern glaciers bottom, snow and ice melting water,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water in Yuzhu Peak area on the Kunlun Mountains. This scenario i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hydrogeology, water-conducting and water-controlling faults, and water chemistry, and on the EH-4 high-frequency electronic deep exploration. The original water recharges the deep groundwater at fracture zone of active normal faults F3 and F4 , then groundwater enriches at normal faults F2 and F2-1,2 , and then run northward. A water-rich triangle area is formed when groundwater reach the active reverse fault F1 . Groundwater then discharges through fracture zone of F1 , which is the major cause of the Xidatan mineral springs formation.  相似文献   
216.
通过沉积相序的变化识别出地层叠加样式,并定性判断单井上海平面升降变化过程。以此为基础,采用了连井沉积 相对比分析沉积相带的迁移过程,通过对削截、上超等地震反射轴的终止形式和前积体叠置关系进行分析,对珠江口盆地 新近系层序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并刻画了该区域新近纪海岸上超过程,进而构建了海平面升降曲线。随着海平面的升 降,古珠江三角洲的发育范围不断减小或扩大,而且三角洲还发生不同程度的侧向迁移。海平面变化促使有利砂体发育场 所两极化。海平面较低时,陆架坡折以下的陆坡内凹陷成为有利砂体发育的场所,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的重力流成因扇体 和楔状前积砂体;海平面较高时,陆架内凹陷成为有利砂体发育的场所,主要发育的砂体类型包括海侵期和高位期的中陆 架和内陆架三角洲砂体。  相似文献   
217.
基于生态足迹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承载力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承载力是测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系统压力程度的重要标尺。基于生态足迹法,构建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与预测模型,分别评价和预测了2010年与2015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结果表明:201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足迹组分以草地和能源用地为主,约占足迹总量的93%,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高于人均生态足迹;2015年生态承载状况仍然总体盈余。但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以及人均消费能力提高,201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已经低于2010年水平,城镇化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形成用地总量供给的增加可能是维持生态盈余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压力,需要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强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218.
天山北坡玛纳斯河355a来年径流量的重建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玛纳斯河树轮年表序列与该河肯斯瓦特水文站年径流总量相关显著,使用5个树轮年表序列较好地重建出天山北坡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355a来的年径流总量,解释方差达61%.355a重建流量变化表明:1)玛纳斯河年径流总量355a来大致经历了11个偏枯水期和10个偏丰水期,最长的偏丰水期为1670-1699年,持续了30a,最长的偏枯水期为1949-1994年,持续了46a;2)最显著的两个百年流量变枯趋势为1872-1995年和1671-1775年,径流量减少率分别为0.19×108m3·(10a)-1和0.26×108m3·(10a)-1;3)在1711-1712年、1872年重建流量发生过两次突变,前者年径流量由多到少突变,后者相反;4)重建流量最丰水的年代为17世纪80-90年代,比现今偏多17.9%~18.1%,最枯水的年代为19世纪60年代,比现今偏少16.7%;5)重建流量存在着58~59、9.6、27.2、16.9、4.8、4.3、2.9~3.0a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219.
用树木年轮重建天山北坡中西部7~8月379a的降水量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天山北坡中西部的两个树轮年表与该区域7~8月的降水显著相关.考虑到降水对次年和再次年树木年轮生长的影响,较好地重建了该区域7~8月379a的降水序列,经多方面验证,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可信性.在379a中,以6.6、6.5、5.4a的周期最为显著,有1734年、1759年、1819年、1872年、1963年5个突变年份,且经历了6个偏湿期及6个偏干期,与伊犁地区重建降水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20.
利用树轮图像灰度重建南天山北坡西部初夏温度序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相关普查发现,最大灰度标准化年表与6—7月平均温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最高单相关系数为-0.588,且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阿合牙孜(AHY)次年、乔拉克铁热克(QLK)当年、腊拉散(LLS)当年、琼库什太(QKS)次年的最大灰度标准化年表能够较好地重建南天山北坡西部6—7月平均温度序列,方差解释量达55.2%,并通过交叉检验表明重建结果是稳定可靠。南天山北坡西部地区6—7月平均温度重建序列具有如下特征:①经历了6个偏暖阶段和5个偏冷阶段,且多个阶段与全球变暖有较好的响应;②利用功率谱分析发现11 a、52 a的准周期变化,利用小波分析对周期的时频变化研究发现气温中短周期振荡随时间不断减弱,进入20世纪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同时50~60 a的长周期变化一直存在;③发生了2次明显的突变,其中包括1916年与193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