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2篇
  免费   359篇
  国内免费   59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41篇
地质学   1280篇
海洋学   112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西藏林周盆地设兴组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分布的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对了解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及约束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的下伏晚白垩世设兴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玄武岩夹层,并系统开展了玄武岩的Ar-Ar年代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设兴组玄武岩呈夹层状产出于设兴组顶部的红色砂岩中,其斜长石Ar-Ar年龄为90.6±1.8Ma。玄武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具有明显的大陆边缘弧的火山岩成分特征。玄武岩的Sr-Nd-Pb同位素成分比较均匀,(87Sr/86Sr)t为0.706568~0.706620,εNd(t)为+0.72~+4.75,(206Pb/204Pb)t比值为18.649~18.675,(207Pb/204Pb)t比值为15.640~15.666,(208Pb/204Pb)t比值为39.055~39.108,岩石总体表现出来自于亏损地幔的特征。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设兴组玄武岩可能是晚白垩世(约90.6Ma)俯冲于拉萨地块之下的新特提斯洋壳在重力拖拉下发生板片回转,导致软流圈物质上升提供热量,从而诱发了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形成的。本文结果进一步证明,之前普遍认为缺少晚白垩世火山岩的拉萨地块南缘,存在新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及其岩浆作用产物。  相似文献   
992.
江南造山带被普遍认为是扬子与华夏陆块在新元古代的拼合带, 其拼合机制及精细时代却一直备受争议.在江南造山带中段湘赣交界慈化地区识别出新元古代火山岩, 并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及主微量地球化学研究.该火山岩发育于冷家溪群地层中, 其锆石LA-ICP-MS年代学测试得到了832±12 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n=16, MSWD=0.12), 代表其喷发年龄.主量元素结果显示, SiO2和MgO含量分别为57.67%~61.33%和3.51%~4.29%, Mg#为52~57, 高于正常弧火山岩, 属高镁安山岩.微量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亏损高场强元素, 其Nb-Ta、Ti亏损, 具"弧型"地球化学特征, 可能来源于受板片熔体/流体或者俯冲再循环沉积物交代的难熔地幔源区.上述资料表明, 慈化高镁安山岩是江南造山带中段楔形地幔源区受消减组分交代作用的产物, 暗示此时江南造山带中段仍在消减, 扬子和华夏陆块尚未完全拼合.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江南造山带不同区段的闭合时间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3.
北准噶尔增生杂岩带重磁场特征及构造解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统计新疆准噶尔北部地区主要岩矿石磁性、密度参数,重点研究了该区航空磁场、区域重力场分布规律。按照布格重力和航磁异常形态,准噶尔地区可以划分为三个布格重力异常单元和五个航磁异常单元,认为北准噶尔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和航磁异常揭示该区可能为一陆缘增生杂岩带。该增生杂岩带形态上呈"锲形",其北缘位于阿尔泰–富蕴断裂一带,西部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毗邻,南部边缘为阿尔曼太蛇绿混杂岩带。该增生杂岩带由多个增生单元"拼贴"而成,具北东向凸起特点。阿尔泰–阿尔金地学断面揭示了增生杂岩带深部俯冲形态。本次研究成果为研究新疆北部与邻区大地构造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4.
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元素,其以单矿物(如石墨、金刚石)、化合物形式(如碳酸盐、二氧化碳)及生物体中的有机碳等多种形式存在。随着越来越多的深入研究,碳质物或石墨化的作用和地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石墨碳质物出现在不同地壳深度的断裂带或俯冲带岩石中,特别是在一些大地震断裂带中富集。在地质变质作用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增加,非晶形碳质物转变为晶形有序化的石墨,且其石墨化过程不可逆,因此其拉曼光谱峰可定量记录峰期变质作用温度;同时,在变形过程中,石墨的特殊结构性能和力学属性能有效降低岩石强度,促进塑性变形,在快速滑动面或地震滑动面中,起到固体润滑剂作用,因此,地壳中的石墨物质对于岩石强度弱化和地震断裂滑动及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石墨碳质物具有低溶解性和低移动性,常作为碳汇稳定存在于深部地壳中,在地质时间尺度上,一旦碳及石墨化共同参与到岩石中,一些主要的地质过程(如俯冲作用、断裂作用、风化侵蚀、生物作用)致使石墨碳质物通过形成和破坏过程富集或释放碳到地球表面(大气圈),将显著地影响碳循环。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的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及其与超高压变质岩带之间关系的构造意义。结果表明,在华北块体下面150km深处的速度高于扬子块体的速度值。大别-苏鲁造山构造带下面存在着一条地震波速度变化带。苏鲁、山东半岛下面的速度分布与大别造山带下面的速度分布处于同一个速度等值区域上。横跨大别造山带的南北走向速度结构剖面上,在100km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区域,华北块体下与扬子块体下面的速度均略低平均值。100km以下,大别造山带南北两侧的扬子与华北块体下面的速度结构分布形态大相径庭。华北下面的波速高于扬子块体下面的波速。大别造山带下呈现速度异常,界线的南侧,有一个略低于零速度的负波速异常区,呈现由南向华北块体的下方斜冲形态,下冲角度大约为30°,其先端部位下冲深达300多公里,其外围零速度等值线的分布区,斜向下延伸超过400km。在速度结构变化分界线的北侧,一个零速度值的分布区带,呈现出从由100多公里深处从北向南朝地表面斜上冲形态。这些速度结构成像的几何形态可能意味着200Ma前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与演化的俯冲、折返的构造运动在上地幔和岩石圈中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996.
巽他大陆由不同年代的增生杂岩体和裂离于冈瓦纳大陆之增生微陆块所包围。巽他大陆东、南边缘的大陆增生作用起因于中、新生代沉积物的增生作用和陆块的碰撞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大洋中的水下陆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今大洋中分布有许多水下陆块,其形成演化经历了大陆破裂,洋脊跃迁及同扩张沉降等过程。引发大洋水下陆块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推测与垩纪中期的超幔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98.
999.
南海西南部海盆七座海山古地磁研究表明,中中新世开始海山向南平均运动了4个纬度左右,运动速度约为24cm/a。西南海盆形成中先作顺时针旋转后改为逆时针旋转,反映了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板碰撞后华南大陆南缘向东南裂离扩散的同时,受到来自于东部构造运动影响的结果。南海西南部海盆为陆缘裂离后,由陆壳逐渐向洋壳转变形成。  相似文献   
1000.
当深度大于50km时 ,高压和高温将抑制脆裂作用的进行 ,然而俯冲带的地震却能在深达670km处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是变质反应触发了这些深部地震的发生。深源地震(>300km)可能是由与橄榄石转变成尖晶石的亚稳态反应相关的断裂活动引起的 ,中源地震(50~300km)可能是由俯冲洋壳中与变玄武岩和变辉长岩转变成榴辉岩相关的脱水脆化作用引起的 ,或由俯冲地幔表层中的蛇纹石脱水而引起。即使在俯冲带较浅的范围(<50km) ,变质反应可能也控制着大的板内地震的震源深度。本文认为蛇纹石脱水作用引发了发生在俯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