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513篇
海洋学   6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31.
文章明确了双力源地壳运动仅是陆壳区的地壳运动,并分析了陆壳区地壳运动的形式和成因,认为将地壳运动分为"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较好;同时还分析了地壳发展的不同时期地壳运动的特点,探讨了地壳运动几个较为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32.
朱文斌  王玺  葛荣峰 《地质学报》2021,95(1):124-138
地体构造是对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它受控于全球板块动力学体系,因此不能将地体与板块割裂开来去研究.其相对于刚性板块的小规模、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了解全球板块的离散和大陆的拼贴增生过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地体构造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中、新生代陆缘造山带中,也存在于古老造山带中,一些古老的克拉通实际上也是由不同的地体拼合...  相似文献   
633.
巨型洋底高原或海山系统到达俯冲带发生俯冲以后会在俯冲过程中发生肢解,在增生杂岩带中形成面目全非的小型洋底高原-海山系统的断块或碎片,使得在增生杂岩带中识别古老洋底高原-海山系统变得十分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洋板块地层、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联合研究的新方法及其识别标志,重新审定增生杂岩中洋底高原或海山的成因.  相似文献   
634.
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亚陆缘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增生杂岩的构成与形成时代,并结合同时代火成岩组合及其时空变异以及沉积建造组合,重塑了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演变历史.结果表明:①位于佳木斯地块东缘的跃进山杂岩代表了二叠纪俯冲带,它是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产物;②侏罗纪增生杂岩代表了侏罗纪俯冲带,与陆缘同期钙碱性火成岩组合以及含煤建造一...  相似文献   
635.
王庆  蒋幸福 《现代地质》2023,(2):433-442
扬子地块黄陵背斜南部出露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是太古宙TTG片麻岩的重要组成单元,具有高Al2O3、Na2O、Sr以及低Rb、Nb等特征,属于高铝TTG系列,且具埃达克质岩石属性。结合片麻岩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的Nb、Ta和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以及Th、Pb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的特征,本文认为该岩石形成于俯冲环境下玄武质洋壳的部分熔融作用。黄陵背斜北部出露的2.9~3.0 Ga TTG片麻岩和弧性质角闪岩,反映该时期是扬子地块陆壳生长的一次重要阶段,且以洋壳俯冲产生岛弧或安第斯型岩浆作用的陆壳水平增生为主,通过微陆块拼贴或规模较小的板块构造模式而形成。  相似文献   
636.
浙西南龙泉地区集中出露一套中深变质岩系,是华夏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形成时代和成岩构造属性等问题历来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龙泉变质岩中变质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这些岩石的原岩成岩环境至少有两类:Ⅰ类岩石稀土配分曲线、微量元素蛛网图特征均显示与IAB的相似性,微量元素比值和图解判别均指示这套岩石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  相似文献   
637.
位于商丹俯冲增生带南缘山阳–柞水地区的侵入岩类在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新元古代(885~621 Ma)和中晚三叠—早白垩世(233~132 Ma)2个阶段,且后者多为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燕山期造山活动的产物。该构造带内土地沟至池沟地区出露有部分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小岩体,锆石LA–ICP MS 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144.4~158.8 Ma,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高Sr、低Y的特征。结合区域岩浆岩演化研究,可以认为土地沟–池沟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侵入岩类的形成可能与西太平洋活动应力作用以及区内的北西向构造系统约束具有密切关联。受此影响,以中南秦岭地区在后碰撞–后造山阶段拆沉和幔源物质上涌作用下,地壳物质发生重熔从而在山阳–柞水一带形成一系列中酸性侵入岩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