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415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037篇
海洋学   216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河流输入的陆源有机碳在河口和陆架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陆源有机质的输入量的估算是研究陆架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基础。黄河输沙量极大,为探究其携带的陆源有机质对陆架边缘海有机碳库的影响,以黄河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的木质素,结合总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和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评估了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组成、来源和分布。8种木质素酚单体中,紫丁香基酚类(S)与香草基酚类(V)的含量比值S/V(0.63±0.31)和肉桂基酚类(C)与香草基酚类含量比值C/V(0.25±0.15),反映出研究区陆源有机碳主要来自草本被子植物。V系列中木质素酸(Ad)与木质素醛(Al)的比值(Ad/Al)V较高(0.53±0.14),表明陆源有机质的降解程度较高。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和木质素含量Λ8相结合的土壤有机质-陆生维管植物-水生有机质三端元模型对陆源有机物的贡献的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陆源维管植物和水生有机质的平均贡献分别为59.9%±15.0%、7.3%±7.0%、32.8%±11.8%。土壤在陆源有机质中的贡献占有绝对优势,可能与该区域沉积物的主要源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侵蚀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282.
文章通过对辽河群上百条实测剖面中岩石类型进行了加权平均统计,得出了辽河群中各种岩石类型的百分含量;对辽河群中已有的上千组岩石化学数据进行了筛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94组数据,用以对辽河群原岩建造恢复和形成构造环境的讨论。认为辽河群的原岩建造为巨厚的陆源沉积碎屑岩—内源沉积碳酸盐岩(夹少量火山岩)建造,具有典型的大陆架沉积特征;这在威尔逊旋回中属于成年期洋盆(大西洋)阶段所独具的沉积特征,这个洋盆暂且称之为辽吉古元古洋。  相似文献   
283.
为了深入探讨川西坳陷中段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的物源及其源区属性,应用碎屑岩碎屑组分特征及其Dickinson三角投点特征对研究区物源及其源区属性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表明,研究区东北部的中江、新都等地具有低石英、高长石特征,属于切割岛弧、基底隆起、过渡大陆的构造背景,而研究区西部的鸭子河、孝泉等地区具有高石英、低长石特征,且具有相对高的变质岩岩屑,属于再旋回造山带的构造背景。结合沙溪庙组沉积时期周缘造山带的演化特征,认为研究区东北部的中江、新都等地区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的米仓山-大巴山,而西部的鸭子河、孝泉等地区物源主要来自西部的龙门山。   相似文献   
284.
杨敏  刘良  王亚伟  廖小莹  康磊  盖永升 《岩石学报》2016,32(5):1452-1466
碎屑锆石为沉积岩中最稳定的矿物,其年龄谱系不仅可限定沉积物的最大沉积年龄与物源性质,而且能够为探讨其形成构造环境提供关键约束。作为北秦岭构造带主要构造岩石地层单元之一,二郎坪杂岩由北、中、南三个构造岩片——北部碎屑岩片、中部蛇绿岩片和南部变碎屑岩片组成。本文对二郎坪杂岩南部变碎屑岩片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龄测试研究,获得样品锆石谐和年龄值分布在500±7Ma~3894±5Ma之间,1个年龄高频集中区为0.9~1.0Ga,6个次要年龄集中区分别为500~600Ma、750~850Ma、1.35~1.48Ga、1.6~1.75Ga、2.6~2.7Ga和3.0~3.4Ga。研究结果表明:1)最小峰值年龄限定二郎坪杂岩南部碎屑岩片原岩的最大沉积时代为500Ma,结合西庄河花岗闪长岩侵入南部岩片的地质事实,南部岩片的形成时代应为早古生代寒武-奥陶纪(500~475Ma),明显早于中部蛇绿岩片中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463~475Ma);2)通过与邻区地质事件年龄谱峰及其锆石阴极发光图像特征的对比,二郎坪杂岩变碎屑岩原岩的物源分别主要来自南部秦岭杂岩中的早新元古代花岗岩和北部华北南缘熊耳群中元古代火山岩,其物源具有双源性,暗示其形成于与伸展作用相关的裂谷或弧后盆地构造背景,而二郎坪蛇绿岩片所代表的古洋盆可能正是在此基础上发育产生的;3)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分析,二郎坪杂岩中的沉积碎屑岩片可能形成于商丹洋向北俯冲期间所产生的弧后伸展盆地构造环境;4)通过与宽坪岩群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年龄数据的对比,揭示二者碎屑锆石具有相似的年龄谱峰,结合宽坪群变沉积岩中发现大量疑源类、几丁虫和虫颚等早-中奥陶世化石组合以及二郎坪杂岩蛇绿岩片中的火山岩夹层硅质岩中发现早-中奥陶世牙形石和放射虫的研究,分析认为二者沉积物的沉积时代相近,沉积物源几乎完全一致,暗示它们形成的构造环境可能具有一致性;5)二郎坪蛇绿岩片中的典型的与洋壳俯冲有成因联系的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463~475Ma)明显迟后于区内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峰期变质时代(514~484Ma)约20~30Myr,清楚地表明二郎坪洋壳拖曳秦岭杂岩发生陆壳俯冲-深俯冲作用的可能性不大;6)二郎坪杂岩南部碎屑岩片和宽坪岩群碎屑沉积物中碎屑锆石中最主要的年龄集中区(0.9~1.0Ga)的物源来自秦岭杂岩中的早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而缺少秦岭杂岩中的早古生代岩浆岩和HP/UHP变质岩石锆石的年龄信息,明确指示二郎坪与宽坪盆地沉积时,秦岭杂岩重要组成的早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已出露于地表接受剥蚀,而秦岭杂岩中出露的HP/UHP岩石和早古生代岩浆岩未抬升出露地表,即秦岭杂岩现今出露的前早古生代陆壳物质不是整体而是部分经历了陆壳俯冲-深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285.
周建波  韩伟  宋明春 《岩石学报》2016,32(4):1171-1181
胶莱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的北缘,其莱阳群沉积对反演郯庐断裂和苏鲁造山带中生代的折返过程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利用LA-ICP-MS方法对莱阳盆地的莱阳群碎屑岩和青山群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分析其年龄谱特征,探讨其沉积物源区,进而为苏鲁造山带的折返机制提供依据。(1)莱阳盆地发育莱阳群和青山群为代表的中生代沉积岩,锆石年龄测试得到莱阳群形成时代为125±0.6Ma;青山群形成时代为119±1Ma,表明两者都是早白垩世中-晚期的沉积产物;(2)超高压带北缘莱阳盆地与合肥盆地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对比表明,莱阳盆地的沉积物无论沉积时代还是物源区均明显不同与郯庐断裂西侧的合肥盆地,表明郯庐断裂应该形成于两个盆地形成之前,可能为三叠纪-早侏罗世之间;(3)莱阳盆地内发育大量的华北型碎屑物质,进一步表明在扬子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华北板块曾经仰冲到扬子板块之上;(4)莱阳盆地发育少量的新元古代岩浆和印支期变质锆石的年龄,表明早白垩世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已经折返到地表;(5)超高压变质岩与中生代岩浆岩同时作为莱阳盆地的物源,结合五莲拆离断层的同期活动和莱阳盆地的同时代沉积,说明苏鲁超高压带中生代的折返具有与变质核杂岩类似的大型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286.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关信息。本文针对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的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陶海营子组、老龙头组砂岩均具有成分成熟度低,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碎屑骨架成分显示多为火山岩区物源供给。锆石CL图和Th/U值也指示了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区域内已获得的2533粒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为3组:约230~570Ma(峰值年龄为270~315Ma、430Ma和500Ma)、700~1100Ma(峰值970Ma)及1500Ma(峰值1800Ma和2500Ma)。较古老的峰值年龄1800Ma和2500Ma,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信息。其余两组年龄则与西拉木伦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地块内部岩浆事件的时间相吻合。对比分析内蒙东部不同区域(克旗-林西地区、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地区和索伦-蘑菇气地区)、不同时代(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物碎屑组分变化趋势,推测古亚洲洋最终沿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时间持续至早三叠世。此外,索伦-蘑菇气地区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相对稳定的物源供给,证实了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辽-锡林浩特地块至少在中二叠世沉积以前就已经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完成拼贴,应为前人提出的早石炭世末。  相似文献   
287.
阿尔泰造山带广泛分布各种变质沉积岩并发育典型递增变质带,变质沉积岩变质之前的沉积时代与物源特征对于限定成岩历史以及造山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采自阿勒泰组变质带中石英岩夹层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分析并采用LA-ICP-MS方法对其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代学分析。共获得100个谐和或近于谐和的碎屑锆石年龄,表面年龄分布范围为(443±5)Ma至(2682±19)Ma。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寒武纪(486~540 Ma)并具有527~535 Ma的年龄峰值,可能源于区域内同时代的岩浆活动。新元古代年龄约占1/4,少量锆石具有古中元古代甚至太古宙年龄。结合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以及直接侵入该变质带中的英云闪长岩年龄可确定石英岩原岩的沉积时限为早志留世—早泥盆世,其后发生变质作用。古老碎屑锆石在该地区缺乏对应的岩石,可能源于区内隐伏的古老基底岩石或邻区古老陆块。  相似文献   
288.
羌塘盆地作为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盆地,是揭示特提斯域演化的关键区域,其构造属性与演化历史备受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对于盆地是否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以及其地质构造演化等问题一直存分歧。雁石坪群作为羌塘盆地分布最广,地层出露最全的一套侏罗纪地层,其碎屑沉积物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羌塘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为此笔者选择位于羌塘盆地东部唐古拉山北麓温泉地区雁石坪群砂岩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以期为解决羌塘盆地基底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依据。8件砂岩样品429个有效测试点的年龄结果显示,雁石坪群碎屑锆石的年龄时间跨度大,自新太古代至中侏罗世晚期(2668~166 Ma),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10个年龄组。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对年龄值大于486 Ma碎屑锆石年龄组进行了重点分析探讨,认为羌塘盆地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其形成的主要时期为1974~1666 Ma,且结晶基底还遭受了后期地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先后经历了与Columbia超级大陆、Rodinia超大陆演化相关的构造热事件、格林威尔—晋宁构造岩浆运动、泛非运动等一系列地质构造演化,支持了羌塘地块属冈瓦纳大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89.
赣江为长江八大支流之一,是江西省第一大河流,为研究赣江水系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赣江河流(南昌段)沉积物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研究。对3个河砂样品中的140颗碎屑锆石进行了测试,获得有效测试点123个。测试结果表明:锆石U-Pb年龄主要有7个年龄段,分别是134~197 Ma、221~290 Ma、386~484 Ma、520~625 Ma、727~895 Ma、980~1 110 Ma、2 502~2 861 Ma。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年龄区间分别与已知的构造-岩浆热事件时间相对应(燕山运动、印支-海西运动、加里东运动、晋宁运动、吕梁运动)。大多数锆石颗粒具有明显的岩浆结晶环带且Th/U0.4,表明这些锆石多为岩浆成因。通过对赣江流域及周边各个地区的年代学对比研究揭示:年龄段为134~197 Ma的锆石大部分来自赣中南—闽西—粤北地区;221~290 Ma的印支期锆石主要来自赣南地区,而海西期的锆石来自赣中、九岭地区;386~484 Ma的锆石主要来自赣中南地区,少量来自赣西北;520~625 Ma的锆石可初步判断来自赣南地区;727~895 Ma的锆石主要来自赣北江南造山带附近的九岭地区;980~1 110 Ma和2502~2 861 Ma的锆石主要来自华夏地块腹地的赣南—粤北地区。因此,赣江水系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可以有效地限定赣江流域的主要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290.
通过对南极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小冰穹冰心100个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进行R型因子分析,将主要环境信息归结到四个因子上,解释总变量方差的99.17%.F1因子特征值为3.775,解释变量方差的41.95%,为K+、Mg2+、Ca2+、SO42-组合,主要代表了陆源杂质的输入;F3因子特征值为3.338,解释变量方差的37.09%,为Na+、Cl-、Br-组合,代表了海源杂质的输入;F2因子特征值为1.030,解释变量方差的11.44%,代表NH4+离子的输入;F4因子特征值为0.782,解释变量方差的8.69%,代表NO3-离子的输入。通过考察代表不同环境的各因子的因子得分值随冰心深度的变化趋势,研究了可溶杂质输入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