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01篇
海洋学   11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3 毫秒
91.
沉积物中有机碳、生物碳酸盐和生物硅等生源组分的埋藏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洋古生产力的控制,常常被用作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本文利用TOC、生物硅及CaCO3等生源组分探讨冲绳海槽中部DGKS9604孔(28°16.64'N,127°01.43'E;水深766m;柱长10.76m)距今28ka以来陆源物质输入和古环境演化对海洋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风较强的末次冰期晚期(28~22kaB.P.),长江直接输运大量的陆源营养物质进入冲绳海槽,古生产力较高;在末次盛冰期(LGM,22~18kaB.P.),虽然河口距离海槽区更近,但大陆流域降水匮乏,河流人海径流量偏低导致海槽陆源营养物质明显减少,生产力降低,表现在生物硅和有机碳堆积速率明显降低;冰消期早期生产力与末次盛冰期相比并未明显降低,此阶段气候回暖,大陆流域降雨增加,陆源物质输入相对较高.全新世早期,古生产力快速下降,既反映海平面降低,陆源物质输入减少.还可能与冰消期寡营养盐的黑潮在海槽加强有关.DGKS9604孔CaCO3含量及堆积速率变化的总体趋势与有机碳和生物硅相反,表现为末次冰期晚期低.冰消期以来逐渐升高,一方面反映陆源物质输入的稀释作用;另一方面与黑潮加强致使钙质生物生产力增强有关.此外,15~7kaB.P.期间CaCO3含量及其堆积速率有几次明显降低,可能对应黑潮减弱、陆源冲淡水较强的环境事件.  相似文献   
92.
华南泥盆纪是在加里东运动之后,从地槽转化为地台,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联为一体,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的基础上接受沉积的。作为加里东构造面上第一个沉积盖层的泥盆纪陆源碎屑岩,广泛分布于滇、黔、桂、川、湘、赣、闽、粤等地,受古陆边缘断裂,特别是走滑和拉张断裂的影响,以及古地理格局的控制,其厚度大,沉积类型丰富。根据岩石组合、结构构造、沉积序列、古生物组合以及遗迹化石种类等基本原则,将华南泥盆纪陆源碎屑岩划分为大陆、海陆交互和浅海3大环境,7个相区,以及冲积扇、河流、湖盆等14种相类型,和20多个亚相。系统阐述了各种沉积相的分布规律和沉积特征,为研究华南泥盆纪扬子海盆的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93.
《海洋世界》2006,(11):4-4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期公布,海洋中“死亡区”的数量正在上升,沿海国家必须采取措施控制陆源污染,遏止“死亡区”增多的势头。  相似文献   
94.
北卡那封盆地中上三叠统Mungaroo组发育巨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Mungaroo三角洲。利用钻井、岩心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将Mungaroo三角洲划分为近端三角洲平原、远端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4个沉积亚相,其中近端三角洲平原与远端三角洲平原亚相分布广泛,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亚相欠发育。陆源有机质分析表明:(1)研究区目的层段沉积时期,在环特提斯洋巨型季风洪水的影响下,泥炭沼泽普遍遭受冲刷改造,有机质类型主要为分散有机质,仅远端三角洲平原发育薄煤层;(2)不同相带受季风洪水的影响差异较大,近端三角洲平原受洪水改造强烈,砂砾岩发育,夹薄层泥岩,泥岩中有机质显微组分主要为惰质组,镜质组大部分遭受氧化;(3)远端三角洲平原的沼泽沉积尽管受到洪水频繁冲刷,但仍发育多套薄煤层,泥岩中陆源有机质最为丰富,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4)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相带窄,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含量较低。远端三角洲平原烃源岩有机质生烃潜力最大,除发育广泛的薄煤层外,暗色泥岩中平均TOC含量可达4.11%。上述沉积相带与陆源有机质分布规律体现了强季风洪水影响下大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95.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biomarker distributions of Lower Permian coal-measure source rocks in northeastern Ordos Bsain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rce rocks are type III kerogen, thermally mature, with high content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he extracts of the source rock samples with different lithologies from Well Su 27 feature high Pr/Ph ratios, high C19TT and C24Te, high rearranged hopanes, a predominance of C29 sterane in regular steranes, and the absence of C30 4-methylsteranes.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source rocks were deposited in suboxic to oxic conditions with dominantly terrigenous higher plant input. In contrast, the source rocks from wells Shuang 1 and Yu 20,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Pr/Ph ratios, low C19TT and C24Te, high C23TT, similar content of C27 sterane and C29 sterane, and the presence of C30 4-methylsteranes, showing that the source rocks were deposited in reducing environment with algae and/or microorganisms and terrigenous higher plant input.  相似文献   
96.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热点。首先分析了海底地下水排泄的组成和驱动力,总结了海底地下水排泄的主要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其次阐述了海底地下水排泄向海洋输送溶解物质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剖析咸淡水混合带的地球化学过程,指出地下河口在研究海底地下水排泄中的重要地位;最后给出未来海底地下水排泄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7.
为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浙江省防治海洋污染政策为例,基于2006—2017年我国48个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定量评价陆海统筹防治海洋污染政策对宁波市海洋污染的影响,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围绕陆海统筹理念制定,2013年实施后有效缓解宁波市的海洋污染,促降效应的发挥同时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和持续性,地区安慰剂和替换处理组的检验策略均证实该评价结果的稳健性。研究结果可为运用陆海统筹理念防治海洋污染提供重要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98.
近年来快速城镇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沿海地区营养盐含量显著增加,导致海湾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了解水体营养盐含量分布特征与陆源污染之间的关系,是对海湾进行有效环境管理的前提。本研究以2010—2019年福建省厦门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长期性、季节性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对海湾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为氮、磷污染物治理提供措施建议。结果表明:厦门湾自2013年以来无机氮、无机磷含量波动降低,但同安湾无机磷含量近年来有明显增加。春季和秋季无机氮、无机磷含量明显高于夏季,不同季节氮、磷含量均呈现由湾内向湾外递减的分布趋势,反映出典型的陆源输入特征。硝酸盐氮是厦门湾无机氮的最主要成分,其与无机磷的比值普遍高于Redfield比值。无机氮、无机磷是导致九龙江口、西海域、同安湾富营养化指数较高的主要因子,受径流调控明显,无机磷在秋季还受到沿岸排污口的显著影响。厦门湾亟需加强对所有入海河流氮、磷污染的总量控制,建议强化沿岸排污口的管控。  相似文献   
99.
胶州湾海水黄色物质荧光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海水黄色物质,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9月1-2日,利用荧光测量法,现场测量了胶州湾黄色物质荧光相对强度,首次获得了我国海区黄色物质分布数据。胶州湾黄色物质荧光强度主要分布特征为:胶州湾黄色物质荧光强度高度区分布在沿岸,尤其在河口附近;湾口次之;湾中部区域再次之,湾口外侧最小;胶州湾黄色物质垂直分布不均匀。这种分布与胶州湾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尤其与沿岸径流有关,因此,初步认定胶州湾黄色物质为陆源物质,由沿岸径流携带入海湾。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对冲绳海槽中部MD982194钻孔29.78m近200kaBP的岩芯进行了孢粉研究.结果表明,孢粉组合主要表现为裸子植物与草本植物花粉之间的交替.带气囊类的松属、铁杉在间冰期的1,3,5和7氧同位素期显著增高,而草本则在冰期阶段占优,两者的含量变化显示出对冰期-间冰期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本钻孔发现莎草科花粉在冰期阶段含量大幅度增加,伴随蒿属、禾本科、菊科、藜科和淡水藻类的显著升高.它们与轨道尺度的海平面变化呈现十分吻合的负相关关系.草本花粉总量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作为该区域海平面变化的替代性指标.末次盛冰期的海平面下降导致陆地与冲绳海槽的距离大幅缩小,源于长江的物质随河流进入大陆架后因流速急剧降低发生沉降,导致上游物质难以被远距离搬运到海槽.因此,冰期阶段冲绳海槽的孢粉物质可能主体来自于大陆架前缘的地表植被,而间冰期带气囊类花粉的比例增大与海岸距离较远和风力搬运物质的比例增加有关.钻孔的孢粉组分更替与气候变化也有显著的对应关系,反映出氧同位素7,5和1期木本含量高,并与东亚夏季风增强和降雨量增大有关.其中MIS5.3,MIS5.1和MIS3.3段的松属花粉峰值可能与轨道和亚轨道周期的地表太阳辐射和季风增强有密切联系.研究认为,盛冰期的东海陆架平原的气温和降雨量都有较明显的下降,但低海面时期裸露的大陆架平原可能并非由半干旱的地带性草原所覆盖,而是以疏林草地及密布的隐域性植被(河流补给淡水湖沼和湿地)组成.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海岸距离伸缩和源区气候变化对陆源物质通量和孢粉组分更替起到联合制约的作用,而冲绳海槽冰期-间冰期尺度的海岸线距离变化在孢粉信号中的表现要明显强于陆源区域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