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591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98篇
地质学   1308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尚鲁宁  张勇  姚永坚  吴浩  胡刚  田陟贤 《中国地质》2020,47(5):1323-1336
晚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主要集中于东海东缘。中新世以来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冲绳海槽弧后张裂、台湾弧-陆碰撞等一系列重大构造过程,塑造了现今琉球沟-弧-盆体系、台湾碰撞造山带和南海东北部的构造-地貌格局。本文基于对重磁和多道地震资料的解译,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恢复了冲绳海槽构造演化史,阐明了冲绳海槽弧后张裂和台湾弧-陆碰撞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建了中新世以来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南海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模型。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板块汇聚背景下东亚大陆边缘深部动力-热力过程对浅部构造格局变迁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972.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腾冲火山区发育大量的后碰撞高钾钙碱性岩浆岩(8Ma至今),形成了近连续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系列。在晚更新世(0.3~0.4Ma)粗面安山岩中发现了大量的辉长岩包体与辉长质矿物聚晶。辉长岩包体分为两类:I类为辉长苏长岩(直径2~4cm),主要由斜长石(50%~60%)、单斜辉石(20%~30%)和斜方辉石(5%~10%)组成,矿物间呈高角度接触的开放结构并包含少量的基质玻璃; II类辉长岩包体(直径2~12cm)主要由斜长石(40%~50%)与单斜辉石(30%~40%)组成,含少量铁钛氧化物(5%~10%),矿物间见少量的基质玻璃与微晶斜方辉石(粒径50μm)。矿物聚晶(粒径2~5mm)由斜长石(40%~60%)、单斜辉石(20%~30%)和斜方辉石(5%~10%)组成,矿物间呈高角度接触的开放结构,其间贯入基质玻璃。辉长岩包体、矿物聚晶与寄主粗面安山岩斑晶具有相同的矿物组成(斜长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辉长岩包体全岩主量元素成分落在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的演化序列中,它们与寄主粗面安山岩具有一致的Sr-Nd-Pb同位素组成。上述观测结果表明,辉长岩包体和矿物聚晶与寄主岩浆同源,它们均来自粗面安山质岩浆房。矿物温度与压力计算结果表明,辉长岩包体与矿物聚晶的结晶温度低于斑晶,形成深度位于粗面安山质岩浆房的中上部。这些具有开放结构的矿物聚晶与辉长岩包体可能代表粗面安山质岩浆喷发前形成晶粥的"碎片":矿物聚晶与I类辉长岩包体矿物间基质含量较高,矿物成分与寄主粗面安山质熔体(全岩成分)平衡,可能代表寄主粗面安山质岩浆形成的晶粥; II类辉长岩包体矿物间紧密程度较高,矿物与较演化的岩浆平衡,可能代表早期较演化的岩浆形成的经历压实作用的晶粥。粗面安山质岩浆的快速上升将这些晶粥破碎并以辉长岩包体与矿物聚晶的方式运移至地表。岩浆房中基性岩浆的补给是导致安山质岩浆喷发的重要诱发机制。  相似文献   
973.
滚石冲击碰撞恢复系数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何思明  吴永  李新坡 《岩土力学》2009,30(3):623-627
在研究滚石的运动规律过程中,滚石的碰撞恢复系数是重要的控制参数,它不仅与滚石的冲击速度、质量有关,还与滚石、坡面覆盖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密切相关,目前尚无合理的计算理论,这是滚石灾害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根据Hertz接触理论、Cattaneo & Mindlin切向接触理论,在考虑材料弹塑性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滚石法向碰撞恢复系数和切向碰撞恢复系数的计算模式,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并阐明了影响滚石碰撞恢复系数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一算例的计算分析并与已有结论的比较,表明该计算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74.
所谓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展开的课堂教学,而课堂生成的新问题超出教师原先预设方案的新情况。它随着课堂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对生成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在课堂生成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教师更不是课堂的主宰,是课堂的导播,是“电台”的主持人。学生不再一味地被告知、被灌输,而是知识开发的参与者,是知识形成的探索者。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问题和情况,不同的教师引领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病点与亮点仅是教师一念之差。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关注课堂生成,让地理课堂教学焕发生命之光,激扬思维创新之情。  相似文献   
975.
Along the western Kunlun-Tarim-Tianshan geoscience transect in the northwestern China,an integrated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wing to the abominable natural conditions there,the sounding profile could not cross the whole transect,consequentially,a variety of velocity structures in the transverse and vertical orientations beneath the whole transect were not obtained,such as the case within the we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To supply a gap of deep seismic soundings within the western Kunlun ...  相似文献   
976.
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58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然而,从特提斯的形成演化到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明显的演化阶段:古特提斯阶段、新特提斯阶段、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与青藏高原形成阶段。古特提斯洋自早石炭世开始打开,形成三个主支(修沟—玛沁洋、金沙江—哀牢山洋、澜沧江—昌宁孟连洋),至早二叠世扩张到最大规模后开始俯冲消减,逐渐缩小,至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初洋盆闭合,冈瓦纳古陆的前缘与劳亚古陆的前缘碰撞拼合。这大约经历了150Ma的时间。大致与此同时或略早,古特提斯以南的新特提斯洋两支同时打开,并大致于早—中侏罗世之交扩张到最大规模,然后开始消减、缩小。北支班公湖—怒江洋在晚侏罗世初到早白垩世末(大致在160~100Ma的时间间隔内)闭合,完成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南支雅鲁藏布洋闭合较晚,在白垩纪/古近纪之交(65/70Ma左右)印度大陆开始与拉萨地块(即欧亚大陆南缘)碰撞。新特提斯洋从打开到闭合,经历了约140Ma。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青藏高原形成的直接原因,从开始到完成,整个碰撞过程用了约20Ma(大致在65~40/45Ma时间间隔内);然后转入后碰撞阶段至今。很显然,几亿年时间尺度和几万公里空间尺度的特提斯的开合、演化、特别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必定对应着地球各圈层间巨大的物质与能量的调整和交换。而正是这种巨大的物质、能量交换,才是形成青藏高原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977.
青藏高原东段三个斑岩型矿床(玉龙、马厂箐和西范坪)产出于大陆碰撞环境,与喜马拉雅期埃达克质斑岩有关,并为新生代大规模走滑断裂所控制.在印度-亚洲碰撞带东部3个斑岩Cu-Mo-Au矿床已识别出3个明显的成矿幕次①玉龙矿区,石英-绢云母蚀变带中的硫化物石英脉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40.1±1.8Ma, 与赋矿围岩二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年龄40.9±0.1 Ma一致,表明Cu-Mo 矿化发生在斑岩岩浆作用的晚期阶段(约40Ma), 但热液系统至少延长到约36Ma,热液系统持续时间大于4Ma, 其间,构造控制的高级泥化蚀变叠加于早期斑岩型矿体中高硫化物矿化之上形成富矿体.②马厂箐矿区,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5.8±1.6Ma, 与容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和全岩Rb-Sr 年龄 (35~36Ma)一致,但早于含金石英正长斑岩的全岩K-Ar 年龄 (31~32 Ma),表明马厂箐斑岩热液系统的寿命为约4Ma, 其间,约36Ma有钾硅酸盐蚀变和Cu-Mo矿化, 而同Au 矿化密切的高级泥化蚀变发生在晚期 (31~32Ma).③西范坪矿区,钾硅酸盐蚀变带内辉钼矿等时线年龄32.1±1.6Ma最年轻,晚于热液蚀变黑云母和角闪石的K-Ar年龄33.5~34.6Ma, 很可能反映了斑岩热液系统在约32 Ma终止,如此短时的热液系统正是导致西范坪绢云母化蚀变微弱和高级泥化蚀变的缺失的原因.斑岩热液系统的寿命与矿床金属吨位(规模)的正相关,本区巨量玉龙斑岩铜矿可能与其热液活动时期延长有关.而热液系统的延长又与多期次的岩浆侵入有关.因此,从走滑挤压场(55~40Ma)到走滑拉张场(24~17Ma)的构造应力转换期内,幕式的应力松弛引起多期岩浆侵入是导致印度-亚洲碰撞带内热液系统的延长和叠加成矿作用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8.
天山—阿尔泰东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镍成矿区,近年来针对区内的铜镍矿床和相关岩体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找矿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已经探明了十几个矿床和矿点。笔者基于以往研究成果,结合目前地质勘查和找矿评价的新进展,比较详细地全面总结了后碰撞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基本特点、成矿规律和成矿过程,并建立了描述性成矿模型。这些矿床沿一组平行的走向近东西的深大断裂分布,与成矿有关的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体一般不大于5km2,小的可为一个岩墙。矿化分两种类型:通道型和熔离型。成矿时代为298~270Ma,为中亚成矿带大规模成矿期的组成部分,形成于后碰撞伸展阶段。与这组铜镍硫化物矿床有关的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体可能是早二叠世大面积喷溢岩浆的残留根部或通道部分,可能与地幔柱活动有关。另外,针对区内的地质特征,结合以往找矿的成功经验,对区内进一步的找矿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979.
采用台湾地区700多个地震台的P波初动极性资料确定了1991~2005年间该地区ML≥4.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由于涉及大量事件和台站,我们采用遗传算法非线性全局搜索震源机制解。该算法通过人工合成检验进行调整和验证。最终从4188个地震事件中得到了1635个高质量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逆)中为主,反映了板块碰撞造成的压缩应力场。正断层型事件发生在俯冲区的中等深度处,可能源于俯冲板块的弯曲。在欧亚板块内,北港基底高区(Peikang Basement High)附近和宜兰附近的板块碰撞较为复杂,也发现了走滑断层。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发震结构和板块构造所需的震源机制数据库。该数据库也可被构造地震学家用来计算波形层析成像研究中的合成地震波形。  相似文献   
980.
通过对2001年若羌8.1级以来欧亚地震带3次8级以上大震内存联系的探索,发现2008年汶川8级大震和2001年若羌8.1级、2004年印尼9级等巨大地震具有以下共性:①同属于印度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碰撞、推挤的结果;②表明印度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推挤在本世纪初这些年来急剧加强;作者电子信箱:牟雅元,muyayuan@163.c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