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0篇
  免费   462篇
  国内免费   576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712篇
地质学   1195篇
海洋学   422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地理   18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5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采用环剪仪对超固结黏土抗剪强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涛  洪勇  栾茂田  陈榕 《岩土力学》2009,30(7):2000-2004
利用大型高速环剪仪,对不同超固结比、法向应力和剪切速率下的超固结饱和黏土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循环荷载作用前后残余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1)超固结比对超固结黏土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有着明显的影响;(2)在剪切速率相同的条件下,土体达到残余强度时的位移取决于现存的应力状态,而与应力历史无关;(3)剪切速率越大,峰值强度随之增大,达到稳定残余强度时的剪切位移也随之增加,但剪切速率的变化对残余强度值几乎没有影响;(4)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残余强度不同程度的降低,最大降低幅度达12.2 %;当土体剪切面为不规则剪切带时,施加循环荷载后出现残余强度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992.
借助137Cs估算滇池沉积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water quality of Dianchi Lake declines quickly and the eutrophication is getting serious. To identify the internal pollution load of Dianchi Lake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its sediment accumulation. Sedimentation rates of Dianchi Lake are determined by 137Cs dating. However, 137Cs vertical distribution in sediment cores of Dianchi Lake ha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Dianchi Lake is located on the southeas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Kunming quasi-stationary front is over the borders of Yunnan and Guizhou where the specific precipitation is distributed. Besides 1954, 1963 and 1986 137Cs marks can be determined in sediment cores, a 137Cs mark of 1976 representing the major period of 137Cs released from China unclear test can be determined and used for an auxiliary dating mark. Meanwhile Di-anchi Lake is divided into seven sections based on the water depth, basin topography, hy-drological features and supplies of silt and the lakebed area of each section is calculated. The mean annual sedimentation rates for seven sections are 0.0810, 0.1352, 0.1457, 0.1333, 0.0904, 0.1267 and 0.1023 g/cm2 a in 1963-2003, respectively. The gross sediment accu-mulation of the lake is 26.18×104 t/a in recent 17 years and 39.86×104 t/a in recent 50 years.  相似文献   
993.
冯欣  孔令伟  郭爱国 《岩土力学》2009,30(Z2):208-213
通过控制恒温恒湿箱的温湿度工作参数,改变膨胀土试样的蒸发路径,实现饱和膨胀土在不同脱湿速率下的不均匀收缩,结合有荷膨胀率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研究膨胀土不均匀收缩方式下胀缩特性和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脱湿速率越小,膨胀土的胀缩性越大,剪切强度越高;对比不同收缩方式,均匀收缩下膨胀土的收缩与膨胀变形和剪切强度均大于不均匀收缩下的收缩与膨胀变形和剪切强度。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均匀收缩试验中水分蒸发的路径不同,沿深度方向的含水率不同,基质吸力不同,引起的应变也不同,这种不均匀性改变了原有膨胀土的均一性,限制了膨胀土胀缩特性和强度特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994.
通过航、卫片解译和野外实地踏勘对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及活动速率方面有了新的认识:研究认为该断层晚第四纪以来曾有过强烈的活动,断层最新活动在南台子断错乌鲁木齐河Ⅰ级阶地的全新世砂土卵砾石层,形成20~40 cm的垂直断距,在柴窝堡盆地盐湖以南断错冲沟河流Ⅱ级阶地的晚更新世砾石层,垂直断距大于9 m,初步估算晚更新世以来该断层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09 mm/a,引起的水平缩短速率为0.5 mm/a.作为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分支的板房沟断层,其最新活动的证据是断错了乌鲁木齐河Ⅰ级阶全新世砾石层.  相似文献   
995.
肃北野马河北侧断裂地貌特征及其晚第四纪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阿尔金活动断裂带东段的滑动速率由西向东逐渐减小,而肃北是阿尔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的"突变点"之一。在肃北以东分布多条分支断裂,野马河北侧断裂便是其中的一条。野马河北侧断裂长约30km,总体走向NEE,该断裂沿野马河盆地北侧山前洪积扇延伸,沿断裂具有大量的左旋走滑和逆冲等地貌现象,多处冲沟出露有断层剖面。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该断裂是一条左旋走滑兼逆冲断裂,错断了晚更新世时期形成的洪积扇或冲沟阶地。通过实测得到地貌面左旋、垂直错动数据,并采集样品测试相关地貌面的年龄,估算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27±0.18)mm/a,平均逆冲速率为(0.4±0.07)mm/a,该断裂分解了阿尔金断裂东段的部分运动量  相似文献   
996.
西藏谷露盆地西缘断裂新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静  申旭辉  孟恺  关鹏 《地震工程学报》2009,31(3):272-276,284
谷露盆地位于亚东-当雄构造带的最北端,全长约50 km.通过遥感解译和实地野外考察,将盆地内的堆积扇分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和全新世晚期三期,并认为其西缘断裂带是一条既有垂直运动又兼具右旋走滑的正断层.通过测定错断地质体位移和沉积物年龄样品,得到断裂带在1952年当雄北7.5级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为5.5 m,同震垂直位移为2~5 m;4 ka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3.75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5~1.5 mm/a;大约10 ka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0~5.0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5~0.85 mm/a.  相似文献   
997.
洋中脊构造及地震调查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洋中脊的全球分布和构造特征,对全球主要的、不同扩张速率的洋中脊进行了分类和列表描述;对洋中脊的构造特征,如地形特征、地壳厚度与扩张速率的关系及扩张轴下的岩浆房的特征、洋中脊与地幔柱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阐述。回顾了海底地震仪在洋中脊构造调查中的应用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简要介绍了我国将用海底地震仪开展洋中脊构造调查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98.
北京天津地区垂直形变剖面复测结果的GPS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北京和天津地区的28个GPS连续观测站资料(资料截至2008年8月)计算得到的垂直向时序结果,分析各个GPS连续观测站垂向分量的变化特征,计算得到2007~2008年北京天津地区GPS站垂直运动速率,并与水准测量计算得到的2007~2008首都圈地区垂直形变速率进行比较;通过寻找水准测量路线附近的GPS站点,相应于水准的初测和复测时段,计算得到GPS路线剖面图,将GPS与水准2个时段的剖面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水准和GPS结果的这种“由面到线”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从趋势上看,GPS与水准的结果是相似的,GPS结果同样反映了2008年北京东南附近区域有隆升的迹象,但量值比水准结果小,水准结果所反映的“南升北降”的特征在GPS结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和体现。  相似文献   
999.
利用1996~2008年天马台的定点跨断层场地的水准测量资料分析长乐-诏安断裂带的现今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W—E测段活动速率最高,S—E测段活动速率次之,W—S测段活动速率最小。断层各段以压性逆断为主,与地质考察结果基本一致。同时讨论了断层活动与地震关系.认为3次准同步转折均与地震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西秦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梯度带内,是高原物质向北、向东扩展的前缘,其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 地貌过程应该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西秦岭内部中-新生代沉积、变形及地貌记录的初步综合分析,得出如下初步认识:(1)根据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沉积岩石组合和构造变形特征,可以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三个构造层,分别对应于西秦岭新生代3个构造演化阶段。(2)西秦岭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的褶皱缩短和区域断裂带的逆冲推覆发生在古近纪末期-新近纪初期,与整个青藏高原主要逆冲推覆构造事件同步,说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应力在古近纪末已波及至西秦岭。(3)西秦岭新近纪以来经历了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侵蚀夷平期,于36 Ma之前形成了以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侵蚀面、前新生代碳酸盐地层的岩溶夷平面为标志的主夷平面以及夷平面发育过程中形成新近纪近水平的、以红色粘土岩为主要特征的细碎屑沉积。这一夷平面可以作为高原组成部分的西秦岭隆升的基准面。该夷平面现今高程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反映了西秦岭隆升呈现自西向东连续的扩展。(4)青藏高原南部构造变形方式在中新世发生了由逆冲推覆 褶皱缩短向伸展走滑的构造转换,而在西秦岭内部却并未发生这样的构造转换,仍然以逆冲构造为主,只是西秦岭北缘的边界断层在中-晚更新世才发生逆冲 左旋走滑作用,这可能指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走滑作用只是构造块体边界与构造挤压应力方向下非正交的应力分解所致,同时也可能反映了作为西秦岭块体整体滑移和块体内部的收缩变形并行不悖。(5)由GPS观测数据确定的区域位移场应该指示了现今西秦岭块体的整体缓慢的向东移动,地震机制解确定的构造应力是下地壳向东蠕动拖曳脆性上地壳的整体运动,西秦岭地壳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厚是西部由于南北向缩短增厚的下地壳向东扩展流动的结果,增厚地壳的均衡抬升是西秦岭地貌面高度变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