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根据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世上、下油砂山组的沉积特征及其地震反射界面的特征,推断阿尔金山的主隆升时期为中晚中新世,山体的隆升导致盆地沉积中心向东迁移.盆地周缘山系的隆升年代学资料也表明,青藏高原北缘在中晚中新世发生了快速抬升,与青藏高原南部的同期区域构造事件一致,表明中晚中新世是青藏高原向北生长的重要时期.阿尔金山此次隆升事件与塔里木板块向柴达木地块楔入有关,整个高原的隆升动力源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拼合后持续向北的俯冲.  相似文献   
182.
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揭示了新生代时期大兴安岭东南坡平均隆升速率为29.68m/Ma,大约隆升了1 944 m,平均降温103.50℃,平均地温梯度为53.24℃/km。在时间上,其隆升剥蚀具有明显的幕式特点,5次低速和4次高速隆升相间分布。其中,4个高速隆升期分别是距今56.44~49.65Ma、40.40~31.80 Ma2、5.00~17.91 Ma1、1.72~4.45 Ma。在空间上,隆升存在差异,根据其隆升剥蚀情况,可将新生代大兴安岭东南坡的地貌演化分为4个阶段:(1)距今65.50~56.44 Ma为以FT4为分隔点的定点分隔型地貌;(2)56.44~40.40 Ma为挠曲下降型地貌;(3)40.40~8.00 Ma为以FT1为分隔点的定点分隔型地貌;(4)8.00~0.00 Ma为以FT7为分隔点的定点分隔型地貌。在总体隆升的高速期,地貌类型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183.
大黑山条垒南段,靠近佳-伊断裂西侧发育有一构造变形带,构造带内西部远离佳-伊断裂的岩石表现为韧性变形,东部靠近佳-伊断裂的岩石表现为脆性变形,岩石的变形特征自西向东呈现出由韧性到脆性渐变的规律,这主要是由大黑山条垒的差异隆升造成的.本文认为大黑山条垒的隆升始于早白垩世泉头组地层沉积之后,自晚白垩世之后一直处于隆升状态,遭受剥蚀,缺失晚白垩世以来的地层沉积.  相似文献   
184.
《山东地质》2008,(5):67-67
2008年5月12日14:28分,在四川省的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据初步调查统计,此次地震最大烈度达11度,破坏特别严重地区超过10万km^2。受灾最严重地区是四川省北川、什邡、绵竹、汶川、彭州等地,灾区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截至5月21日12时,汶川地震已造成41353人遇难,274683人受伤,累计失踪32666人。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10~20km,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相似文献   
185.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差异隆升过程裂变径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的分析方法,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差异隆升过程及其隆升强度,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晋西挠摺带府谷—吴堡区段)构造演化历史及其与多种能源矿产耦合关系提供新的认识。不同构造单元及其不同层系样品的AFT分析表明:研究区北段府谷—兴县地区构造抬升相对较早,且经历了白垩纪晚期(86~56Ma)和古近纪(44~37 Ma)两次隆升过程,平均隆升速率分别为24.5 m/Ma和41.8 m/Ma;研究区中段紫金山地区抬升相对较晚,主控构造事件发生在晚白垩世末期—古近纪早期(68~56 Ma)和古近纪中晚期(35 Ma),平均隆升速率分别为48.8 m/Ma和49.2 m/Ma;研究区南段临县—吴堡地区抬升最晚(35~21 Ma),平均隆升速率为73.9 m/Ma。因此,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晚白垩世以来的差异隆升过程具有北段抬升早、中段抬升相对较晚和南段抬升更晚的特点,南北区段统一的强烈构造抬升活动主要发生在古近纪以来的晚近时期,且构造隆升强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弱。结合已有的成矿(藏)年代学资料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关键构造事件及其隆升强度与多种矿产耦合成矿(藏)事件关系密切,构造事件与成藏(矿)事件呈现出显著的协同耦合特点。  相似文献   
186.
对采自大兴安岭北段漠河盆地及盆地西南缘10个中酸性侵入岩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径迹年龄介于72±7~99±5Ma之间,平均径迹长度介于12.5±1.5~13.7±1.8μm之间。利用热史模拟软件AFTSovle对样品进行热史模拟,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段中新生代主要经历了2个重要的构造运动阶段,分别为白垩纪(120~90Ma)快速隆升剥蚀阶段及古新世(约60Ma)以来快速隆升剥蚀阶段。由此推测,这2个构造运动事件的形成分别主要受中生代末古太平洋俯冲及新生代太平洋俯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7.
大陆边缘反S状造山带三维模式兼论青藏高原结构与隆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中根据北美大陆西南边缘造山带的构造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特征, 建立了反S状大陆边缘造山带的三维构造力学模式, 指出阿拉斯加地区为弧形右旋剪切隆升造山带; 科迪勒拉造山带为直线右旋走滑造山带; 马德雷山以南, 延至加勒比海为一左旋沉降`旋扭沟-弧-盆系统'。以此模式检验欧亚大陆南缘造山带, 确定从阿尔卑斯经扎格罗斯、喜马拉雅至印度尼西亚蜿蜒曲折的山链是由四个反S状造山带连锁而成, 导致它们的分解为四个构造体系的原因, 与南半球冈瓦纳大陆裂解有关。依据上述的区域构造规律, 作者认为青藏高原内部结构的原型为旋扭沟-弧-盆系统, 属帕米尔—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反S状造山带尾弧的组成部分。后经印度板块俯冲、青藏—三江—印度尼西亚反S状造山带头部弧右旋隆升两组动力系统叠加结果。   相似文献   
188.
厄尔布鲁斯山位于土春板块俯冲至西徐亚板块之下而形成的大高加索弧形构造带的弧顶部位,本身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火山口组成的复式火山锥。厄尔布鲁斯山隆升过程和机制可划分为4个阶段;中生代板块俯冲形成大高加索相对隆起区;一代早期板块碰撞使大高加索成为强烈隆起的生代晚期发育了厄尔布鲁斯复式火山锥,并使之成为欧洲最高峰;许多迹象表明,厄尔布钱是斯火山现代并未熄灭,厄尔布鲁斯山以10mm/a的速度继续隆升。  相似文献   
189.
西秦岭吴家山隆起的隆升过程及时代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吴家山隆起位于西秦岭印支褶皱带东部 ,由前泥盆纪变质岩系构成 ,其上与泥盆纪西汉水群生物灰岩呈拆离断层接触关系。在变质岩系中可明显观察到最晚的两期构造面理 ,记录了晚华力西 _早印支期的热隆伸展作用和晚印支期的陆内挤压造山运动两次构造事件。吴家山核部变质岩系中获得的角闪石矿物的 4 0 Ar/ 39Ar同位素坪年龄反映出三次构造热变质事件 ,分别为 2 4 9Ma、2 2 0 Ma、180 Ma。因此 ,吴家山隆起的主要隆升时代应为晚华力西 _早印支期 ,并受到晚印支期的陆内挤压造山运动的叠加改造和抬升 ,燕山运动对隆起有较明显的改造作用 ,表现为正断抬升。  相似文献   
190.
滇西高原第四纪以来的隆升和剥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由滇西高原内古夷平面的抬高、外流水系的河流阶地、高原外营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沉积响应,共同揭示滇西高原第四纪以来的快速隆升和剥蚀历史。第四纪以来滇西高原区域性抬升了610~700余米、被剥蚀了1095~1600m,其平均剥蚀速率为0.68~0.94mm/a。根据河流阶地计算出第四纪以来各时段的隆升速率;隆升在0.386~0.296Ma达到峰期,隆升速率为2.24~2.SOmm/a;1.6~0.647Ma隆升速率最缓慢为0.68~0.94mm/a。滇西高原第四纪以来的隆升量和隆升峰期与同期的青藏高原具有相似性,但隆升速率明显低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隆升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