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4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华南港湾海岸的地貌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根据作者参加华南海岸和港口调查研究的体会,对华南现代海岸的形成条件和港湾海岸的地貌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2.
本文通过对测水组岩石学、生物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认为测水组形成于障壁沙坝-潮坪-泻湖沉积体系中,并详细论述了各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同时提出了测水组煤层形成的三种环境,并且对不同环境中形成的煤层特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川南晚二叠世硫铁矿作为煤系沉积型硫铁矿床的典型代表。近10年来,笔者在该区大范围内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所占有的资料表明,该硫铁矿不属于煤系沉积,而是火山-沉积型矿床。  相似文献   
64.
辽宁海岸沙砾堤—潟湖体系沉积特征与全新世海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海岸带,沙砾堤-潟湖体系沉积环境演化表明,冰后期由于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在9000aBP.左右海水开始侵入本区,8000—7000aBP.前的海平面约高于现海面1.5—2.5m。近5000年来,海面趋于下降过程中,并有波动和相对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65.
刘焕杰 《沉积学报》1988,6(2):42-49
本文论述了陆表海障壁海岸环境是我国南方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的主要古地理条件,潮汐沉积是含煤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煤层形成于潮汐流为主要水动力条件的泥炭坪环境中。论文提出了泥炭坪属于潮坪环境,而不是泥炭沼泽的论点;探讨了泥炭坪的成因标志及其所形成的煤层特点;最后指出了这些特点将成为煤田的普查、勘探、开采和利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6.
早寒武世晚期四川盆地构造背景为"两隆夹一凹"的格局,气候干旱炎热,为膏盐岩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野外剖面、钻井剖面、岩石薄片及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总结了下寒武统膏盐岩发育特征。基于岩性特征、岩性组合方式及分区的不同,对水动力特征、沉积构造、膏盐岩单层厚度、发育规模及位置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结合岩相古地理研究,建立了四川盆地下寒武统膏盐岩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膏盐岩主要以含膏白云岩类和石膏岩类为主,膏盐岩厚度介于0.74~419.9 m,具有分布广、变化大等特点,沉积中心分别位于重庆-合江一带、利川-彭水一线,整体上呈现"山字型"展布特征;2)膏盐岩岩性组合类型可分为: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组合、膏盐岩与白云岩呈韵律性互层组合、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组合,分别发育于潮上带、潮上带相对低洼处及潮上带-潮间带上部水体较深且循环受限的凹陷处;3)膏盐岩主要形成于川东南静水潟湖、其次为川东及川西南扰动潟湖与混积潮洼,即"一主两副"的多潟湖环境。  相似文献   
67.
南沙群岛永暑礁晚全新世软体动物记录与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沙群岛永暑礁南永3井软体动物的丰度、营养结构、化学元素和堆积速率的定量分析表明,晚全新世永暑礁漏湖经历了数次相对开放与封闭、与外海交流时强时弱以及盐度多次显著变化的过程。与氧同位素和北半球晚全新世快速气候事件的进一步对比表明,晚全新世快速变化的气候事件也波及到南海,由此造成的溺湖水动力环境、古盐度和沉积速率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软体动物的发育。基于软体动物的替代指标和氧同位素变化的综合分析,初步划分了晚全新世永暑礁漏湖7个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68.
Burullus是尼罗河河口高封闭性潟湖,其生源要素主要来源于尼罗河,是研究Aswan大坝建成以来流域变化如何影响河口湖泊环境的最佳区域。研究通过对Burullus潟湖B1岩芯的210Pb测年、粒度、以及TOC、TN、TP、BSi生源要素的测试分析,结合历史资料,试图揭示Aswan建坝前后河口湖泊营养盐的差异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TOC、TN和TP含量自下而上总体增加,表明尽管Aswan大坝导致营养盐通量急剧减少,但由于下游人类排放N、P通量大大增加,导致下游湖泊N、P浓度并没减少;且沉积TN/TP均小于16,表明湖泊仍为P限制。2)但BSi和BSi/ TOC自下而上总体呈减少趋势,表明Aswan大坝引起的水沙减少导致湖泊中硅藻的生物量及其总初级生产力占比都在减少,潟湖水体生态环境将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69.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是中国东部沿海研究海陆交互作用的重要区域,在该区域开展槽型钻和基坑剖面调查,同时采集泥炭层样品进行14C测年,结果显示废黄河三角洲区域浅表主要分布以淤泥质黏土、黏土或砂黏互层的“千层饼”状沉积物为主的潮坪-潟湖-砂坝相沉积层,以及以细砂、粉砂等砂质为主的废黄河沉积层,其形成时间分别为5—7 ka B.P.(中全新世早—中期)及12—19世纪黄河夺淮期间。因此认为全球性气候变化是废黄河三角洲区域沉积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中全新世早—中期全球性的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多造成入海沉积物的增加,形成了全区广泛分布的以潮坪、潟湖、砂坝等微地貌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12—19世纪黄河夺淮期间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与人类改造活动共同控制了废黄河三角洲现代地貌的形成。  相似文献   
70.
七里海有中国第一大潟湖之称,多数学者认为七里海外的海岸沙丘群是在滨外沙坝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研究认为,七里海外的海岸沙丘群是在末次冰期时期风成沙丘群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继承性沙丘综合体。七里海也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潟湖,它没有形成海岸沙坝这一潟湖形成的过程,其前身是晚更新世末期由风暴活动形成的风蚀洼地。应加强七里海外海岸沙丘群的形成、发育类型及演化过程的研究,从多角度探究七里海外海岸沙丘群的演化机理和发育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