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90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张玉强 《地理教学》2014,(11):25-29
正一、教学思路本节课采取模拟旅游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视频,沿成都→雅安→康定→巴塘→昌都→林芝→拉萨一线,重走茶马古道,感受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整个旅游过程以"高寒"为核心展开,又以"高寒"为核心结束,让学生主动参与旅游过程,积极进入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52.
在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的吉隆地区出露有一套混杂岩,该混杂岩中见大量的放射虫化石。其研究成果可为恢复缝合带南缘混杂岩地层层序、探讨特提斯古海洋盆地演化、揭示印度-亚洲板块的全面碰撞过程等提供重要的生物地层学证据。将吉隆地区桑单林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宗卓组、桑单林组和者雅组3个岩石地层单元;并在其中发现有晚白垩世-始新世放射虫化石,鉴定出50属、72种,划分了4个放射虫化石带:Immersothorax cyclops带(晚白垩世Campanian期),Spongurus irregularis带(早古新世,RP1-RP3),Buryella dumitricai带(古新世中晚期,RP4-RP6),Phormocyrtis turgida带(始新世早期,RP7-RP8)。通过对古近纪时期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地层、沉积等特征进行横向上的对比分析,认为古新世时处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带北亚带西段的吉隆地区为前渊环境,东段的江孜地区则为滨浅海沉积环境,表明西藏境内特提斯洋的闭合并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自东向西发生。  相似文献   
153.
聂宁  张智杰  张万昌  邓财 《冰川冻土》2013,35(3):541-552
综合运用RS和GIS手段,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 结合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及数字高程模型(DEM), 获取了雅鲁藏布江流域不同朝向上冰川面积分布、 冰川面积随高度带分布状况统计结果, 及3个冰川聚集区21条大型海洋性冰川在1976、 1988、 2005年的冰川面积、 厚度、 冰储量及物质平衡线等基本参数, 丰富了该研究区相关冰川信息, 并统计分析了21条大型冰川面积变化状况及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研究表明: 3个区域冰川在1976-1988年和1988-2005年时间段内随着气温、 降水的变化出现了相应的波动, 但总的来说在1976-2005年间, 这21条大型海洋性冰川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前进或退缩现象, 这可能是由于降水的增加抵消了气温升高给冰川积累带来的不利影响, 也可能是由于大型冰川在高海拔地区有较大的积累区补给造成的, 进一步的研究亦在进展中.  相似文献   
154.
雅鲁藏布江中游某水电站库区泥石流工程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雅鲁藏布江中游某水电站在库区6.7km范围内发育有11条泥石流沟,泥石流发生频率较低。本文主要通过对库区各石流沟的危险性、堵江可能性及对水电站工程设施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进而综合分析库区泥石流的工程影响。其中3条沟距离坝址较近,危险性较大,会对坝址区水工建筑及施工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库区泥石流不会造成严重的堵江问题。水库蓄水后,库区泥石流堆积区急剧后退,对水库正常运营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5.
怒江处于云南省西部,自北向南流,也是重要的国际河流,是目前我国境内还未建大坝的两条大河之一(另一是雅鲁藏布江)。怒江入缅甸后称萨尔温江,由莫塔马湾归入印度洋。怒江-萨尔温江全长3200km,流域面积32.5万km^2。在中国境内长1540km,云南段长650km。  相似文献   
156.
对位于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中段的夏如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2件样品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74.9±2.3)和(478.3±1.7)Ma,代表了花岗岩的形成年龄,是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内首次发现的早奥陶世岩浆活动记录.该花岗岩无角闪石,含电气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1.1(1.10~1.20),富集Rb,Th和U,相对亏损Ba,Nb,Sr,Zr,Ti和Eu等,属强过铝质的S型花岗岩,是同碰撞背景下地壳中泥岩质成分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和本文数据提出,夏如岩体的形成很可能与原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过程中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有关,是大洋消减作用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地块或微地块之间发生碰撞而使地壳加厚、上地壳重熔形成的强过铝质花岗岩.夏如早奥陶世花岗岩的厘定也指示了其围岩可能形成于寒武或前寒武纪,夏如地区可能存在地壳基底.  相似文献   
157.
采用1961-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近50 a降水量的实测数据,统计降水量的年、干季、湿季平均序列;结合流域6个水文站近50 a年径流序列资料,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 雅鲁藏布江流域1961-2010年近50 a年平均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增加,增加速率为3.3 mm·(10a)-1,其中干季、湿季分别为1.9 mm·(10a)-1 和1.4 mm·(10a)-1,均为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相对偏多,70年代较平稳,而80年代为最少,到90年代有所回升,21世纪前10 a降水量处于不显著的增多态势. 雅鲁藏布江径流的变差系数CV值在0.15~0.40之间,年际变化较小. 径流的年代际变化总体上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相对的丰水期,70年代减少,80年代达到最小值,之后径流有所回升,进入21世纪前10 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 年、湿季尺度上径流量和降水量的相关显著,湿季作为径流主要形成期,其降水量的多寡直接影响流域径流量的丰枯,湿季降水量的增减影响着流域径流量的增减. 由此可见,降水变化是雅鲁藏布江天然径流最主要影响因子,最终也决定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年径流量的丰枯.  相似文献   
158.
通过分析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7个气象台站平均的气温变化趋势和气候系数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1960~2005年间该流域中游日喀则站和下游林芝站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该流域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气温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夜间气温和冬、春季气温的升高更显著,而且该流域变暖幅度高于整个高原的平均增幅,因此该流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程度也较整个高原更为显著;而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温幅度要明显高于下游地区的,即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暖较下游地区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9.
指出交通闭塞和能源短缺是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两大障碍,阐述了发展"一江两河”地区经济的重要性.提出了在修建青藏铁路后,再修建雅鲁藏布江铁路的必要性,并对修建该铁路的可行性和困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0.
从INDEPTH-MT结果探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电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捍东  陈乐寿 《现代地质》1997,11(3):375-378
INDEPTH MT研究结果表明,在雅鲁藏布江未发现反映深断裂的电性显示,而在江孜和仁布之间见有规模宏大、底界深达55km、向北倾斜的低阻高导体。这表明该区可能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地表出露的实际位置。高导体范围内存在3组反映断裂构造的电性梯度带和畸变带。3条断裂带向北倾斜,沿纵深向主断裂带F3汇聚。其北侧,发育多条南倾断裂,它们共同构成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散状断裂构造特征。大规模高导体的存在与地下热状态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