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9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91.
朱伟元 《甘肃地质》1996,5(2):21-31
扼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内侧的喜马拉雅东端是一个受断层控制的独立构造岩层体,由结晶基底变质杂岩构成。该地体于喜马拉雅造山时期呈北东斜向板内逸脱,进而向冈底斯岩浆弧横推楔进,构成印度斯河—雅鲁藏布江缝合线转折部核心。该区基底岩系由富铝硅酸盐及钙硅酸盐结晶杂岩组成。岩层已受复杂的多期褶皱叠加和断裂变形,具强烈混合岩化态征。运用“构造—地层学“方法将区内变质岩系划分为多雄拉片麻岩组和阿尼桥片岩组,分别代表下部和上部二套不同层次的结晶岩序列,并将其归并为南迦巴瓦岩群。与此同时,对基底岩系的建造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南迦巴瓦岩群的原岩形成于中元古代  相似文献   
292.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分类与发育问题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李森  王跃 《中国沙漠》1997,17(4):342-350,T001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分类体系则4级21个类型组成,其中风积地貌划分为谷底与谷坡风积地貌2个亚类。河谷风沙地貌面积1929.946km^2,可称为“雅鲁藏布江河谷沙地”。河谷区具有沙源,风动力和堆积场地等风沙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93.
雅鲁藏布江径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黄俊雄  徐宗学  巩同梁 《水文》2007,27(5):31-35
本文以雅鲁藏布江为研究对象,结合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了流域1956—2000年的年径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流域径流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突变性。相关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降雨是河川径流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气候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径流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94.
This paper reveal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table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variations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t four stations (Lhaze, Nugesha, Yangcun and Nuxia) in 2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δ^18O of precipitation has distinct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The higher value of δ^18O occurs in spring prior to monsoon precipitation, and the lower value occurs during monsoon precipitation. From the spatial variations, with the altitude-effect and rainout process during moisture transport along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Valley, δ^18O of precipitation is gradually depleted. Thus, δ^18O of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downstream to the upstream, and the lapse rate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is approximately 0.34‰/100m and 0.7%J‰/100km for the two reasons. During monsoon precipitation, spatial variation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is dominated by the amount effect in the large scale synoptic condition.  相似文献   
295.
雅鲁藏布江中游近40年异常初终霜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军  宁斌 《气象》2006,32(9):74-89
以≤0℃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雅鲁藏布江中游4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该流域近40年初、终霜冻异常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流域东段表现为初霜来得迟、终霜结束得早、无霜期延长的显著趋势;江孜则表现为终霜日推迟、无霜期缩短的不显著趋势。20世纪70、90年代终霜日提早结束、初霜日推迟来临,使得流域东段生长季延长,以90年代最为明显;流域西段的江孜,终霜日则表现为逐年代推迟的趋势。流域特早初霜日频数为2~3次,以泽当最多;特晚终霜日发生频数为1~4次,江孜最多。流域内只有泽当初、终霜日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296.
西藏日喀则地区蛇绿岩的氦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日喀则地区蛇绿岩组合岩石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白朗的玄武岩具有比较均一的He同位素组成 ,3He/ 4He平均值为 5 35 9Ra;变橄岩的He同位素比值范围为 1 10 4~ 3 384Ra,平均为 2 383Ra;从东部的仁布和大竹到西部的下鲁和白朗 ,辉绿岩的3He/ 4He由低变高。采于吉定的新鲜辉绿岩平均高达 31 5 7Ra,该值接近于在夏威夷发现的高比值。分步加热法结果显示高R值的He是在低温步释放的 ,根据这种高R值的He可以推测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成因环境有地幔柱的作用 ,该构造带很可能出现过裂谷洋盆或未能发育成熟的深大裂谷带  相似文献   
297.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高精度航磁勘查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于2000—2001年在西藏一江(雅鲁藏布江)两河(拉萨河、年楚河)地区开展了1∶20万~1∶25万高精度航磁勘查,发现一批具有找矿意义的异常、一组北西向断裂及其他构造形迹,为基础地质研究、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提供了高精度的地球物理资料。  相似文献   
298.
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是地球“热点”的证据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首先从应用的角度给出了“热点”的定义 .再从固体地球物理方面指出大峡弯是一个“高温、低密、低磁、负重力、多地震、强构造运动”地区 .根据已有资料初步定出了“热点”中心位置 ,发现各气象站 1月份的地气温差 (ΔT)与距热点中心的距离呈反比 .利用地表面能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到“热点”中心的地下热流强度可达 2 5W /m2 .最后指出 ,此“热点”区是全球降水最多、热带森林纬度最高的地区 ,也是气候变化的“启动区” .  相似文献   
299.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旱涝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黄晓清  胡初阳 《高原气象》2002,21(1):108-112
利用1960-1998年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4个代表站的5-8月的降水和气温资料,对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初夏、盛夏的旱涝变化规律和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初夏旱明显多于涝,但重涝多于重旱,盛夏涝多于旱。60年代、90年代旱涝分布不均,70年代初夏涝、盛夏早;80年代初夏、盛夏以旱为主。初夏旱涝存在19.5和2-3a的周期,盛夏旱涝有3-4a的周期。  相似文献   
300.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段活动的地质构造、特殊的地形与气候条件酿就了暴雨泥石流及冰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近60a来,则隆弄冰川泥石流曾两度摧毁直白村;鲁霞-德阳段暴雨泥石流的洪积扇已经深入雅鲁藏布江中,该段河道处于半阻塞状态。两处地点的泥石流对上下游村庄、城镇及设施带来严重威胁。依据地貌调查及室内DEM定量分析,了解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对前人认为则隆弄冰川泥石流堰塞雅鲁藏布江造成上游回水成湖淹没米林、林芝等地的观点提出了新的看法;米林、林芝古淹没事件可能是对多地点泥石流爆发的响应。对米林—加拉一线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效应进行评估后提出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