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泽当段岛弧火成岩组合中英云闪长岩的分析表明, 该岩石具有与典型埃达克岩相似的特征: 高SiO2(58%~63%), Al2O3(18.4%~22.4%), Sr(810×10-6~940×10-6), Sr/Y(77~106), 低HREE(Y=9×10-6~11×10-6, Yb=1×10-6~1.3×10-6), 富集LREE, 并有微弱的Eu正异常. ISr(0.70421~0.70487)较低, 而143Nd/144Nd (0.512896~0.512929)和εNd(t)值(+6.7~+7.3)较高. 以上特征表明, 泽当英云闪长岩是由洋壳俯冲到一定深度后部分熔融而成, 熔融过程中可能卷入了少量大洋沉积物. 这套俯冲洋壳成因的埃达克岩的厘定, 指示中生代时特提斯洋开始发生洋内俯冲, 印证了前人所提出的洋内岛弧的存在.  相似文献   
53.
惠 兰,王承书 摘译(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82)1 引 言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西藏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在过去5年的夏季对雅鲁藏布结合带进行了系统的地质研究。80年代在日喀则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蛇绿岩的成因(Allegre等,1984;Burg,1983;Durr,1996;Einsele等,1994;Girardeau等,1984,1985;Nicolas等,1981;Shackleton,1981;Tapponnier等,1981;Wang等,1987),其解释主要建立在现有模式之上。笔者进行研究的目的是对现有模式加以验证,并对该区提出新的认识。现有模式认为,特提斯洋是在单一的长期向北俯冲过程中消亡的。这种解释过…  相似文献   
54.
藏东南雅鲁藏布结合带下中新统冈仁波齐砾岩王承书,惠 兰 摘译(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82)1 引 言雅鲁藏布结合带是印度与亚洲之间的一条构造界线,除了大洋地块残余之外,还出露有各种砾岩质的“磨拉石”单元。这些砾岩记录了印 亚碰撞和西藏高原形成历史的各个阶段。以前曾将这些岩石单元划归始新世,但化石和构造分析表明其是在早中新世时期沉积的。鉴于砾岩的发育与碰撞造山作用有关,据此推测碰撞作用发生的时代为始新世。笔者曾先后5次进行野外工作,研究该结合带的各砾岩单元。其成果表明,该带不止发生了一期磨拉石沉积作…  相似文献   
55.
今年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发现十周年。走过这十个春秋,雅鲁藏布大峡谷做为地球上重要的地理地貌之一,已举世瞩目。笔者由此不能不联想起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者,是他们可贵的努力与付出,使中国又增加了一项世界之最。然而遗憾的是,这一世界峡谷之最究竟是怎样被发现与提出的,至今不甚了了。为了揭开内幕,笔者对其作了探索。幸运的是,我竟然看到了一系列很少公开抑或根本没有公之于众的材料和墨迹,使这段尘封十年的历史真相得以面向世人。  相似文献   
56.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时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地貌形成响应时间域的定量估算,大峡谷与上游河道特征的时比,以及大峡谷入口处河湖阶地的沉积分析和定年研究.结合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和数值地貌分析成果,系统论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现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与大峡谷上游的河道在大峡谷形成之前分属不同的河流体系,大约在距今30kaBP前后,原属于帕隆藏布江水系支流的扎曲一直白河段因溯源侵蚀,袭夺了位于现今直白河段上游的古雅鲁藏布江水系,使得此前向南经南伊沟(纳伊普曲)流出高原的古雅鲁藏布江与帕隆藏布江合二为一,雅鲁藏布大峡谷得以贯通和强烈的侵蚀下切,形成现今著名的大峡谷和大拐弯式样的流域结构。  相似文献   
57.
藏东南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藏东南南迦巴瓦峰地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呈弧形大致沿雅鲁藏布江分布,出露宽度2~10km。带内岩石变质、变形强烈,按产状可分为两大类:基质和岩块(片)。岩块(片)包括蛇绿岩套中的超镁铁岩、辉绿岩墙和辉长岩,石英(片)岩,大理岩和两侧老基底片麻岩等。岩块(片)大小不一,大的延伸可>50km,小的仅约0.5m;基质是塑性变形十分强烈的绢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绿片岩等岩石组合。变质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蛇绿混杂岩带可能由形成环境不同的“碎片”组成,包括弧前扩张带、岛弧、弧后盆地及洋岛等环境,是典型的消减带环境的蛇绿岩(SSZ)。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说明蛇绿岩可能在200Ma前形成,比原认为距今110~120Ma要早得多,这一结果与该带其它地段的研究成果相似。  相似文献   
58.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前锋地带,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都十分强烈,两者关系密切。区内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调查研究表明,它们的规模、性质、活动时代、活动强度等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北西西-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大,多为逆冲、逆走滑断层,形成较早;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单条规模相对不大,常集中分布,构成北北东向的剪切拉张断裂构造带,形成较晚,第四纪晚期活动明显。强震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差异运动强烈地带或地段,如块体周边的深大断裂带及其附近。7级以L地震主要与断裂构造带中规模较大、全新世强烈活动段、断裂几何构造复杂部位或多组方向断裂交汇密切相关。其中,7.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断裂构造带中走滑分量较大的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59.
《地学前缘》2017,(1):174-194
岩石地层的厘定是一件基础而重要的工作,集中体现了一个阶段对地层的综合认识水平;对一个地区而言,建立行之有效的岩石地层划分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详细介绍和评述了藏南白垩纪—古近纪(含中新世)33个岩石地层单元,其中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13个、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9个、日喀则弧前盆地带9个、雅鲁藏布缝合带2个。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白垩系包括古错村组、东山组、察且拉组、冷青热组、波林夏拉组、岗巴村口组、旧堡组、遮普惹山坡组、宗山组;古近系包括基堵拉组、宗浦组、恩巴组、扎果组;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白垩系包括维美组、日朗组、甲不拉组、床得组;古近系包括宗卓组、甲查拉组、蹬岗组、桑单林组、者雅组;日喀则弧前盆地带白垩系包括桑祖岗组、昂仁组、帕达那组、曲贝亚组,古近系包括曲下组、加拉孜组、达金组;中新统包括秋乌组、大竹卡组;雅鲁藏布缝合带包括白垩系冲堆组、渐新统—中新统柳区群。文中在结合物源分析、盆地演化等研究资料基础上,划分了7个构造地层单元:其中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的新生代2个(TS1、TS2)、碰撞前白垩纪印度北缘3个(TSI3、TSI4、TSI5)、亚洲南缘2个(TSL3、TSL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