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287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相似文献   
92.
刘勃 《海洋信息》2013,(3):62-64
海洋类期刊如何应对体制改革,确定改革、经营和发展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海洋类期刊整体市场化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但可以借鉴市场化的经营和管理,将学术与经营分开、编辑与出版分开,实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建立适应集约化经营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打造海洋期刊品牌,提高期刊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3.
"现在我们村里和田里,到处都在搞建设!土地整好后,我们就把土地流转出去,很快我们村就和铁耕村一样成为美丽、富裕、和谐的新农村!"2012年5月4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农民老韦兴奋地说。当天,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毛家村、花坪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项目等3个土地整理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这些项目由国土资源部门实施,以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农民自主开发保护耕地,促进农民自愿开展土地流转,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94.
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种植的时空格局及其地形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封志明  刘晓娜  姜鲁光  李鹏 《地理学报》2013,68(10):1432-1446
橡胶林地是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监测橡胶种植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维护边境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遥感技术实地研究了中老缅交界地区1980-2010 年的橡胶林地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了橡胶林地的分布特征及其地形因素的影响与限制。结果表明:(1) 2010 年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林地面积为60.14 万hm2,占土地面积的8.17%,是研究区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就林地结构来看,橡胶成林(≥10 年) 与橡胶幼林(<10 年) 之比大体是5:7,近10 年来橡胶林地扩展迅速。(2) 1980-2010 年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林地已由最初的7.05 万hm2增加到60.14 万hm2,扩展近9 倍,橡胶林地扩张显著。橡胶林地已呈现由集中至分散、由边境向国外,“以景洪为中心、北上南进、西拓东扩”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域扩展特征。(3) 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种植受地形因素制约,橡胶林地4/5 以上集中在600~1000 m适宜区间,很少超过1200 m;近2/3 集中分布在8°~25°的坡地,极少或很少分布在超过35°的急陡坡;主要分布在南坡和东坡,北坡和西坡相对较少,橡胶种植强度也呈现相同规律。(4) 橡胶林地国别对比分析表明,中国境内橡胶林地在向高海拔、陡坡地扩展,老缅境内具有较大地形适宜空间,有利于橡胶种植的跨境发展。(5) 中老缅交界地区的橡胶种植必将由中国向老挝和缅甸跨境发展,老挝和缅甸境内,特别是近中国边境地区的橡胶林地持续扩张已是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95.
应用NOAA/AVHRR数据测算局地水稻种植面积方法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李郁竹  曾燕 《遥感学报》1998,2(2):125-130
本文采用在模糊监督分类中增加迭代过程的方法--模糊监督分类一迭代法,在分解混合像元的基础上,利用AVHRR数据求算水稻种植面积。根据稻田与旱地存在温度差异的特点,在分析AVHRR数据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增加了第3和4两通道参加模糊监督分类,从而增加了分类橡元值矢量维数,增强了对水稻的鉴别能力。反采用的迭代法是收敛具有效的,经本方法输出的水稻种植面积百分含量图与实际水稻分布十分吻合,测算出的面积值与T  相似文献   
96.
基于MODIS数据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水稻种植面积监测遥感数据源的应用变化、特征指数和时相选取以及遥感分类方法的发展,分析了MODIS影像在水稻种植面积遥感提取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结果表明:MODIS具有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多时相等特点,在大尺度上提取水稻种植面积上,可提高作物识别和监测的精确度与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有着其他遥感数据无法相比的优势,应用MODIS数据提取水稻种植面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水稻遥感的最佳时相可以选择移栽期和孕穗期,利用对水体和植被较为敏感的波段或植被指数(如NDVI、LSWI和EVI)进行水稻识别,并提取种植面积。传统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如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算法成熟、操作简单,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类新方法,如决策树分类法、专家系统分类法、神经网络分类法,支持向量机法等,能够更准确地提取目标地物,对图像分类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和传统分类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多时相分析法与高时间、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的结合可以获取较高精度的作物种植面积数据,与传统分类方法相比有较大提高。利用MODIS对单一的或大面积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效果较好,但对于地块破碎的种植面积估算尚难达到满意的结果,添加其他的辅佐数据如高程、坡度等,并结合MODIS数据的多时相特点分类等方法,可提高遥感影像分类的精度。  相似文献   
97.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笔者现以龙江县为例,就农村居民点整理含义、特点、问题、模式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8.
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快速、准确地提取棉花的种植面积和分布信息,对于优化棉花种植空间格局、科学指导棉花生产及提高其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探讨多时相中高分辨率影像在棉花种植面积监测中的可行性,本文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根据棉花物候特征,选取2012年、2014年江汉平原棉花生长关键期的多时相HJ-1A/1B卫星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区棉花不同生育期的光谱特征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序变化特征,对分类影像进行阈值分割、掩膜处理,最后利用决策树算法提取研究区2012年、2014年棉花种植面积。通过计算混淆矩阵评价分类精度的方法和提取面积精度方法对棉花提取结果进行评价,总体精度达到95.96%,Kappa系数为0.93,以农业局统计数据为参考,2012年、2014年HJ数据提取的棉花种植面积精度分别达到了97.91%、91.27%。因此,在不受云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下,基于江汉平原区域关键时相HJ卫星CCD影像数据,可利用该方法进行棉花种植面积监测。  相似文献   
99.
100.
Rice planted in southern China accounts for 94% of the total in sown acreage and 88% of the total in production, which matters a lot to Chinese food security. However, due to the prolonged conflict between water availability and rice growth in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rice production suffers from seasonal drought at acreage of 16%-22%, which compro-mises food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food security. Focusing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asonal drought with rice and the practices to adapt to it, an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bal-anced water supply for and demand by rice at a growing season scale during 1981-2030,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changing seasonal drought in the process of rice production under the changing climate in the future, and identifies general rice re-cultivation op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1) Rice suggests a decline in seasonal drought, with early season rice (early rice hereafter) by 12,500 km2, middle season rice (middle rice) by 80,000 km2, and in particular late season rice (late rice) by 25,000 km2, which accounts for almost 20% of its cultivated acreage. It is indicated that due to climate change, seasonal drought in major rice producing areas tends to alleviate in general, late season rice in particular. (2) Future climate change brings about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rice 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Based on ’pre-designed’ adaptation actions for rice-re-cultivation, the rice cultivation pattern undergoes a significant alteration between 1981-2000 and 2001-2030. In eastern Guizhou and western Hunan, the pattern of single early plus single dry farming is changed into double cropping. In eastern Hunan, the pattern of dry cropping is changed into single early plus single dry farming. In northern Anhui, the pattern of dry farming cropping is changed into middle rice. All this is aimed at a potential adequate availability of water for rice production in the future. (3) Rice re-cultivation pattern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help re-balance water demand and supply for rice growth using the spatial analysis tool to adapt rice growth to the changing water avail-ability from spatial perspective, and come up with rice producer-friendly re-cultivation options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