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8篇
  免费   1715篇
  国内免费   2694篇
测绘学   152篇
大气科学   1382篇
地球物理   1135篇
地质学   5907篇
海洋学   204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73篇
自然地理   563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53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349篇
  2020年   255篇
  2019年   357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270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383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448篇
  2008年   367篇
  2007年   353篇
  2006年   455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388篇
  2003年   346篇
  2002年   336篇
  2001年   384篇
  2000年   258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229篇
  1997年   196篇
  1996年   218篇
  1995年   169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3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8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国土资源情报》2014,(7):F0003-F0003
海螺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贡嘎山东坡,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沪定、康定、九龙和雅安市的石棉4县交界区,幅员面积906.13平方公里,由海螺沟、燕子沟、磨子沟、南门关沟、雅家埂、磨西台地六个景区组成,距省会成都296公里,距州府康定情歌城76公里,距红色名城泸定县城50公里,是古代通往藏区的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相似文献   
942.
青藏高原的降水量预测不仅为该地区水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依据,同时对中国及周边国家气候变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1990—2016年青藏高原降水量数据,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对青藏高原月降水量进行预测,主要包括:① 使用青藏高原86个测站1990—2013年的月降水资料,预测各个测站2014—2016年的月降水量,并与传统的RNN、NAR、SSA和ARIMA预测模型相比,平均决定系数R2分别提高了0.07、0.15、0.13和0.36,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表现更低;② 分析了降水量预测精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各模型的R2在青藏高原地区内插值,分析R2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所有模型降雨稀少的干旱地区和降雨多的湿润地区R2较低,在气候稳定、降水规律性明显的地区R2较高,且LSTM模型R2≥0.6的空间范围远大于传统模型;③ 分析了不同预测长度对各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发现所有模型会随着预测长度增加而预测精度降低,但在不同的预测长度下LSTM预测的RMSE值都低于其他模型。  相似文献   
943.
基于Global CMT提供的1976-01-01~2015-12-31期间1 255个MW≥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FMSI方法对青藏高原西部及邻区(新疆西部地区)应力场进行反演,得到区域应力场特征,并分析西昆仑断裂带及阿尔金断裂带的断层滑动趋势。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西部及邻区的最大主压应力轴σ1整体呈NNE-SSW向,自西向东顺时针旋转;最小主压应力轴σ3整体呈NWW-SEE向。最大主压应力轴σ1倾角大小约为5°~9°,说明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以水平运动为主。西昆仑断裂带及阿尔金断裂带具有较强的滑动趋势(Ts≥0.5),说明西昆仑断裂带及阿尔金断裂带未来失稳滑动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44.
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传播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1998年夏季日本静止气象卫星探测反演出的红外辐射亮温资料,对青藏高原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进行了自动追踪,进而对移出高原的MCSs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方法得到了东移出高原的MCSs与其环境物理量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00hPa上,当MCSs的中心位置位于100°E附近时,移出高原且向东南方向移动的MCSs仅与该等压面上的高度和温度有关;而向东北方向移动的MCSs仅与高度和假相当位温有关;此外,移出高原且方向向东的MCSs主要决定于等压面高度、散度、涡度和假相当位温这4个物理量值。在500hPa上,位于东经104°E以西且最终移出高原的MCSs,决定其是否移向东北方向的环境物理量因素为K指数和水汽通量散度,而影响其向东南及东方向移动的因素则较多。  相似文献   
945.
基于卫星观测的两例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风云2C卫星云图和配有云顶亮温的MTSAT卫星红外云图,描述了两例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发展及消亡过程,云图清晰显示了高原低涡具有涡眼和暖心结构的特征,并利用水汽图分析揭示了缺乏水汽供应是导致这类低涡不能进一步发展并移出高原的重要原因.最后用1°×1°NCEP分析资料对高原低涡形成眼结构时的基本物理场进行了诊断计算.结果表明:低涡整体为上升气流,而涡眼区在近地层为下沉气流,上层为相对涡区较弱的上升气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进而印证了动力学研究工作得出的高原低涡具有与热带气旋类低涡(TCLV, tropical cyclone-like vortices)类似的涡眼和暖心结构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946.
1INTRODUCTION In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cloud images, the features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are shown in white bright cloud cluster, cloud band, cloud line, vorti- calcloudsystem,etc. The MCSlife cycle and spatial size usuallyvaryfrom several hours to one day and 100km to approximately 1000km, respectively.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storm and intensive con- vective weather, such as spasmodic thunderstorm and gale, tornado and short macro-precipitati…  相似文献   
947.
胶南-威海造山带中的榴辉岩为晋宁早期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沿造山带广泛分布的花岗质片麻岩,则为晋宁晚期板块由俯冲转为碰撞过程中同造山岩浆事件的产物.它们与全球性的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属同一事件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穿时性.侵入于同造山花岗质片麻岩的片麻状花岗岩及震旦纪朋河石组,为后造山伸展机制下发生的岩浆及沉积事件的产物,与700~650Ma期间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8.
通过收集近年来华北地块前寒武纪研究取得的新进展,结合山西地质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新认识,比如原建立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不断被新的地质事实否定或修订,目的在于修订后的山西前寒武纪年代格架该如何建立。其方法是依靠比较精确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来建立山西前寒武纪年代格架。结论是吕梁运动的原始含义也发生了改变,新定义的吕梁造山带涵盖沉积盆地拉开沉积俯冲碰撞岩浆造山等全过程。  相似文献   
949.
1特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长约500km,宽约70km。走向北东-西南,可分为三组:东南为都江堰-和县断裂;西北为理县断裂,中间为映秀-北川断裂,属逆冲、右旋、挤压型断裂,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龙门山属强地震带,自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5次,其中里氏6级地震18次。  相似文献   
950.
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盆山体系研究是当前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四川盆地周缘为造山带所围绕,盆地与造山带存在着耦合关系。系统地分析四川盆地和周缘造山带组成的盆山体系的结构和演化特征对深入认识四川盆地的构造和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造剖面的解释、沉积充填特征和陆源碎屑物源的分析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的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化历史。四川盆地与周缘造山带均以冲断褶皱带相耦合,构造变形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提出了"复合盆山体系和亚盆山体系"的概念,并认为四川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组成了一个复合盆山体系,并由多个次一级的亚盆山体系所组成,各亚盆山体系是互相影响、互相叠加、互相干扰联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盆山体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