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8篇
  免费   904篇
  国内免费   914篇
测绘学   509篇
大气科学   559篇
地球物理   945篇
地质学   2859篇
海洋学   273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232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对福建漳浦前湖湾潮间带两个钻孔岩心和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进行分析研究,有孔虫出现在钻孔最上部厚约2.46-2.96m的砂层中.根据群落优势种生态和非种特征判断,该段各样品有孔虫沉积环境均为近岸浅水环境,尽管其间海面有过3次上下波动变化.根据地层关系判断,其当为现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南海甲藻卡氏前沟藻的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省三亚海域收集分离了甲藻卡氏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藻种,并在实验室成功进行了人工培养,同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接种初始的细胞密度对其生长率和最高细胞密度影响很小,实验室培养和大量养殖可以采取低密度接种;最适宜培养的环境条件盐度为34,温度为26℃,营养盐浓度为2K。在温度为18—30℃、盐度为26—42、K培养液浓度系列为1/16—2 K的条件下都可存活,最大指数期平均生长率为0.958分裂.d-1,获得的最大细胞密度为7.27×105cells.ml-1。实验结果与属温带的胶州湾同物种对比,表明该藻种生长特性与温带品系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小直径组合桩的波浪力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给出小直径孤立桩、两个桩和2×2个桩的波浪作用力实验结果。在波浪水槽中以0°,45°,90°三个波浪方向测量了各桩所受的纵向力和横向力,文中讨论了组合桩之间的干扰效应,给出了干扰系数随KC数和桩距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东亚冬夏季风对热带印度洋秋季海温异常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多年的Reynol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距平(SSTA)与后期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主要模态是全区一致(USB)型和偶极子(IOD)型,USB型模态主要代表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长期变化趋势,而IOD型模态主要反映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年际变化。热带印度洋秋季海温气候变率中既存在着明显的ENSO信号,也有独立于ENSO的变率特征,独立于ENSO的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变化的主要模态仍是USB型和IOD型。前期秋季USB模态与东亚冬季风及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之间为负相关关系;与前期正(负)IOD模态相对应,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弱(强),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偏强(弱)。USB型和IOD型模态对后期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是独立于ENSO的,但ENSO起到了调节二者相关显著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和演变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第三代海洋模式(L30T63 OGCM)进行了改进。分析了该模式1959年1月—1998年12月的40a积分结果,以此研究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物理机制。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表面异常东风引起的异常环流结构是偶极子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力学原因,其表面异常东风转换为异常西风所引起的异常环流结构调整是偶极子消亡的主要动力学原因;海气界面热通量异常的交换对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偶极子模态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垂直输送作用是热带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偶极子模态发生和演变的主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站仪测角测距精度的提高,在高程联测中,用EDM高程导线测量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成为外业高程测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分析了影响EDM高程导线测量精度的因素,讨论了提高EDM高程导线测量精度的办法,提出了效率函数的概念,并以某测区三级GPS大地控制网高程联测数据为例,从精度和效率方面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在小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强度计算中,取消弯曲抗压强度fcm(Rw),采用轴心抗压强度fc,这与构件的实际破坏形态相符。对小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强度计算提出了设计建议。特别是对工程上大量应用的矩形截面对称配筋小偏压构件提示了简捷的设计方法,与以往的近似计算方法相比具有物理概念明确,精度高,方法简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虾蟹海产品香味的前体物质在加热前后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对虾和蟹肌肉中的糖原和不饱和脂肪酸在加热前后含量下降,糖原是Maillard反应的基础物质.不饱和脂肪酸是虾蟹肌肉香味中羰基化合物的前体物质。虾蟹肌肉中主要积累的核苷酸成分AMP在加热后减少,而肌肉提取物中的游离氨基酸和结合氨基酸,特别是疏水氨基酸含量均增加。  相似文献   
19.
虚拟速度-临界角谱是地震折射波虚拟射线理论的应用之一。根据共始点或共折射点记录的相似性,利用第一虚拟时距曲线方程,对时距曲线进行扫描计算,可以制作共始点谱和共折射点谱。文中,通过实际介质模型的计算机试算结果,对该方法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20.
前寒武纪—寒武纪边界处的海洋缺氧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寒武纪—寒武纪 ( PC— C)边界处两个明显不同演化阶段的地层主要根据以下几点事区别 :1可视后生动物组合的变化 ;2化石埋藏条件的变化 ;3痕迹化石组合的变化 ;4寒武纪最早期海洋沉积物中生物扰动强度的增加。生物的这种不连续性归因于生物大量灭绝以及软体生物化石埋藏窗的关闭。有不少迹象表明埃迪卡拉动物群不断减少和有骨骼的无脊椎动物群的出现之间发生了地层超覆 ,这些迹象包括在寒武纪沉积物中发现了埃迪犬拉动物群 ,弄清了寒武纪大爆炸之前没有出现生物大量灭绝事件。另一方面 ,有人认为富营养的底层缺氧水团向上贯穿运动导致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