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273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660篇
海洋学   12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根据涡旋诱发重联理论,对通量传输事件(FTEs)磁场分布特性作了计算.结果表明,卫星测到的FTEs的不同磁场分布形态,是取决于通量管的运动方向及卫星穿越通量管的部位.在北半球,当通量管由低纬向高纬(由南向北)直向运动时,不论卫星通过什么部位,绝大多数情况下观测到先正后负的Bx,变化(即正FTE),个别部位观测到先负后正的Bx变化(即反FTE);Bz是单峰分布形式,表现为V型、倒V型或是U型和倒U型.当通量管在x方向有正或负速度分量即斜向运动时,大部分部位测到的Bx呈不规则变化,Bz表现为双极分布.与61个FTEs的观测实例作了对比,理论计算与观测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63.
64.
西秦岭南亚带太阳顶群硅质岩是碳硅泥岩型微细粒浸染状金矿的主要赋存岩石。硅质岩总厚度555m,呈层状、透镜状产出。太阳顶群除硅质岩外.其余主要为细碎屑岩。硅质岩的主元素特征为富Si、Fe.贫Al、Ti、Ca、Mg等;微量元素贫Cu、Ni、Co,富U;稀土元素表现出较明显的铈负异常。硅质岩的全岩氧同位素δ^18OSMOW(‰)值为18.60=1,表明太阳顶群硅质岩具有热水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65.
盐湖相有机质成烃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德云  张国防 《地球化学》1994,23(C00):173-181
通过泥岩和泥岩顶底板加NaCl的生排烃模拟,指出盐湖相未成熟或低成熟石油是沉积岩石中分散有机质经化学降解聚集的产物,并对早期成烃机制进行了探讨,对常用的烃源岩母质类型、成熟度等参数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6.
67.
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太阳辐射能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强 《高原气象》1989,8(1):1-12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Nimbus-7的月平均行星反射率资料和根据卫星资料得到的地面总辐射、地表反射率的估算结果,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大气顶)的太阳辐射能收支和地表、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时空变化特征,给出了表征太阳辐射能收支的一些基本参数,讨论了以行星反射率为基本参数表征大气、地表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参数化方法。分析表明:过渡季节5月份的行星反射率极小值的出现对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能收支有重要调节作用;全年平均而言,青藏高原地区被地气系统反射和被大气、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的比例为37:18:45。  相似文献   
68.
地形对于气流运动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建立了二维、非静力平衡的数值模式,研究地形对上游气流的阻挡以及大振幅背风波谷与下坡风的形成。结果表明:地形的阻挡效应受地形高度、大气层结及地形非对称性等因子的影响。数值试验与理论分析都证明地形越高、层结越稳定时阻挡作用越强;同样条件下,迎风坡坡度大的地形容易对气流形成阻挡。此外,分析了地形高度、大气层结、地形非对称性以及基本入流大小对背风波谷及下坡风强度影响的规律,并通过一次实际观测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69.
许洪东 《世界地质》2001,20(2):148-154
油田水下窄小分流砂体进入中高含水期后,由于现井网对油层的水驱控制程度低,制约了分层注水调整技术优势的发挥,影响了开发效果。提出一套适合窄小砂体油田注采系统的调整,即以单砂体研究为基础,“分砂体、分阶段”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全方位优化转注方案 ”,对原井网进行了加密调整、细分注水。合理的注采系统调整是控制油田产量递减、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有利措施。  相似文献   
70.
针对一次发生在中纬度夏季的深厚对流过程进行的数值模拟研究的结果,引入一个较详细描述深厚对流状态下云微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对一个有限差分三维非静力弹性大气数值模式进行了改进.数值模拟得到了与天气雷达观测一致的结果.结果还显示,对于这次穿透高度超过了对流层顶的深厚对流过程,与高空斜压扰动有关的上对流层弱稳定热力层结对系统的维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发现强烈的对流发展到对流层顶的高度时,受上曳体的驱动,在对流层顶附近的稳定层结中产生浮力性的扰动;它们与风切变相结合,进而对系统的水平移动产生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