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59篇
  免费   2046篇
  国内免费   1937篇
测绘学   637篇
大气科学   792篇
地球物理   1563篇
地质学   8288篇
海洋学   519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673篇
自然地理   543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390篇
  2022年   446篇
  2021年   444篇
  2020年   324篇
  2019年   430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307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328篇
  2014年   521篇
  2013年   488篇
  2012年   503篇
  2011年   499篇
  2010年   518篇
  2009年   480篇
  2008年   563篇
  2007年   483篇
  2006年   476篇
  2005年   448篇
  2004年   418篇
  2003年   417篇
  2002年   440篇
  2001年   344篇
  2000年   364篇
  1999年   310篇
  1998年   279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301篇
  1995年   256篇
  1994年   192篇
  1993年   176篇
  1992年   195篇
  1991年   162篇
  1990年   170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74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4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段文标  陈立新  孙龙 《山地学报》2003,21(4):473-481
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整地规格对栗钙土的物理性质和杨树人工林苗木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整地后土壤物理性质总体上得到改善.但不同规格的整地对栗钙土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程度和对杨树人工林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综合考虑整地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和苗木生长的实际效果,在栗钙土上应采用B规格的整地.  相似文献   
962.
本文简要介绍香港"LIVING GEOGRAPHY"(<生活地理>)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列举一些章节内容,体现地理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各种现象的紧密联系,打破以往地理学的逻辑系统,摆脱从理论到理论传统的束缚,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为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提供了一套素质教育的范本.  相似文献   
963.
佛坪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海拔梯度的关系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佛坪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多种性及群落各生长型多样性特征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与Simpson指数及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梯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则体现了“中国高度膨胀”的规律,即中等海拔高度上多样性高而低海拔和高海拔多样性较低;3)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在1600-1700m之间有个很不明显的峰值,而其它4个指标沿海拔呈单调的下降趋势;4)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中等海拔高度较低。  相似文献   
964.
基于GIS的滑坡空间数据库研究--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滑坡作为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现象,有其特有的属性特征、方法及事件特征。在面向对象的GIS中,滑坡因素空间数据库是描述滑坡对象的主要指标系统。滑坡因素空间数据库包括滑坡因子数据库和滑坡分布数据库。滑坡因子主要分为静力因子和动力因子。静力因子决定了滑坡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动力因子与新滑坡的变形失稳及老滑坡的再次活动密切相关。通过航片解译和现场勘查等工作建立的滑坡因素空间分布数据库是建立滑坡GIS分析模型的重要环节。滑坡因子数据库与空间分布数据库不仅包括属性数据库,而且包括图形数据库。它们的建立需要经过概念模式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3个重要的步骤。云南小江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以其为例对滑坡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创建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965.
侯杰  李亚新 《地球科学》2000,25(1):66-70
选取大庆市贴不贴泡区具有普遍意义的饱和-非饱和多层介质含水系统中石油类污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利用实验研究获得含水系统中连接上下含水层的弱透水层的渗透规律, 然后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起此类含水系统中石油类污染质运移数值模拟模型.应用所建模型对污染质的污染趋势进行了预测, 并提出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66.
基于GIS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关键问题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随着GIS技术的引入,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的效率和准确性得以大大提高。依据工程地质类比原则,在灾害学理论指导下,结合专家打分、层次分析、人工神经网络、信息量、Logistic回归、统计量等模型方法,以MAPGIS软件为平台,利用C++语言开发了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评价分析系统;并重点探讨了GIS支持下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过程中的因子分析、模型选取、模型复合、单元划分、系统集成、结果评价等关键问题,建立了一整套基于GIS的滑坡、泥石流灾害评价方法体系。应用该系统对长江三峡库区和辽宁省鞍山市分别开展了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7.
新疆伊犁盆地511砂岩型铀矿床成矿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511铀矿床的形成机理,通过野外岩心观察和系统样品采集,结合室内化学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方法,详细研究了赋存于Ⅴ旋回砂体的铀矿地质特征,对砂岩铀的成矿作用展开了初步讨论。认为Ⅴ旋回层间氧化带可划分为氧化带、氧化_还原过渡带(包括褪色亚带和铀矿石亚带)和还原带;铀矿赋存在过渡带砂岩中,空间展布严格受层间氧化带控制;铀主要以显微浸染状铀矿物(沥青铀矿 铀石)形式散布于炭屑木质细胞腔内壁和砂岩碎屑颗粒的填隙物中,部分以吸附形式赋存于粘土矿物和炭屑;层间氧化带发育是含氧层间承压水与砂岩之间水岩作用的结果。伴随砂岩中有机质、S2-和Fe2 被氧化,形成的有机酸类、SO2-4和Fe3 等组分部分迁移至过渡带沉淀,也是砂岩中铀元素活化迁移、沉淀富集,再活化、再富集的循环过程;层间氧化带及其砂岩铀成矿作用发生于表生环境,始于喜马拉雅早期(66Ma),具有长期性和滚动式向前发展的特点;铀成矿可能与微生物细菌活动及其还原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8.
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是一个近年来发现的、具较高品位、资源量已达特大型的层控卡林型金矿床.矿床受灰家堡背斜核部构造和有利岩性组合控制.金矿床具有低温成矿特征,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20℃±.出现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和粘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的Au-As-Hg-Tl元素组合.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成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较高压力和富挥发份的特点,均一温度在220℃±,盐度在6%±(NaCl,wt),压力为160±40 MPa,在VcH4+N2+CO2包裹体中CH4含量高达63%mole、N2为18%mole、CO2为19%mole.高压和富挥发分促使成矿流体从深部迁移至控矿背斜核部,并由于断层的作用导致挥发分的快速逃逸,压力骤降,促使流体快速卸载,形成金的快速沉淀,形成微细浸染状原生金矿石.  相似文献   
969.
郑家-王庄地区沙一段粘土矿物特征及对储层敏感性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营凹陷郑家—王庄地区沙一段砂岩储集层中蕴藏大量稠油油藏,但开发过程中粘土矿物的敏感性严重制约了该油类藏的有效开发。定向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本区沙一段砂岩储层中粘土矿物组成类型为伊/蒙无序间层矿物(S/I)、高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其中以伊/蒙无序间层矿物的相对含量居多。这就决定了研究区储层敏感性以水敏性为主,其余敏感性无或较弱。据定向X射线衍射谱图上S/I主峰d值大小,进一步识别出钙型S/I、钠型S/I及钙钠过渡型S/I。扫描电镜观察表明,S/I具有丝状、网状和蜂窝状三种形态,且大都包裹在岩石骨架颗粒的表面作为孔隙衬里而存在。阳离子交换容量和膨胀率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与样品中S/I含量和层间阳离子类型相关。膨胀率和阳离子交换量与S/I含量都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在S/I中蒙皂石层含量相当的情况下,钠型S/I的膨胀率和阳离子交换量值偏大,钙型偏小,钙钠过渡型居中。此外,粘土总量以及S/I产状对储层损害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0.
利用东北地区1°×1°深至400km的三维Vp(km/s)值数据,选择互相垂直的2条有代表性的剖面,初步建立研究区构造圈、均匀层基本结构模型;利用8套沿不同经纬线的剖面Vp值分布,勾绘出研究区深至过渡层的结构模型谱;进一步综合得到研究区三维岩石圈结构模型。东北地区的B″层可能由3部分组成,即下部的低速带,中上部的中速、低速相间互层带和上部的增速带,B″层底界面是区分B″与B'″层的稳定的标志,上部的增速带速度与B'下部速度值接近,按照传统认识,那里是岩石圈底界面的位置,东北地区B″层顶界面形态可能存在不连续或剧烈变化的部位。B″层上中部的宽广的分布边界形态及其变化,可能反映软流圈对周围地球物质的同化熔蚀作用;软流圈物质上涌为固体矿产提供物源,也对油气矿产形成起加速作用。岩石圈结构是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结果,它包含软流圈层对上覆地球物质的影响,并对油气、固体矿产存在一种动力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