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21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正截止2013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数据,我刊2012年第5期共28篇论文的被引频次已达70次,下载率高达5 481次。其中:《中国东北钼矿床地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显生宙构造深化的有关问题》《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Ma到180Ma》《地球深部探测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现状及趋势》4篇文章的被引频次合计为41次。2012年第5期是为纪念原长春地质学院建院60周年,本刊特向地质学界颇有建树的专家、校友和吉  相似文献   
262.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数据发布:《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度核心影响因子为0.966,学科排名第8,离均差率为0.37;核心总被引频次1 666,学科排名第8,离均差率0.47;综合评价总分47.6,学科排名第9。其中,核心影响因子在地球科学类36种期刊排名中,首次进入了前10名,较上年提前了11位次。此外,学科影响指标从2011年的0.56上升  相似文献   
263.
264.
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异常对我国寒潮活动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周星妍  朱伟军  顾聪 《大气科学》2015,39(5):978-990
基于1961~2011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566站逐日平均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利用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首先分析了年际尺度上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与同期我国寒潮频次的联系。发现,北大西洋风暴轴位置异常与我国寒潮频次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当在40°W以西风暴轴较气候平均位置偏北(偏南)和在40°W以东风暴轴较气候平均位置偏东北(偏西南)时,同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寒潮频次异常偏少(偏多),而其强度异常与我国寒潮频次变化的年际关系并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风暴轴位置的改变会引起天气尺度瞬变涡动的传播出现异常,而这种传播异常既可以直接影响我国寒潮活动,也可以通过其反馈作用影响大气环流来间接影响我国的寒潮活动。具体的可能影响过程如下:当风暴轴偏东北(偏西南)时,其离亚洲西风急流的位置较远(较近),不利(有利)于将北大西洋上强的瞬变涡动通过亚洲西风急流波导直接传播到我国地区;此时,北大西洋西风急流偏北(偏南),相应地北大西洋涛动(NAO)出现正(负)位相异常,而传播到下游的瞬变涡动通过动力反馈作用,可使得高纬西风加速(减速),极涡加深收缩(减弱扩张),冷空气禁锢在极地不易(容易)南下,而中纬西风则减速(加速),经向环流加强(减弱),从而引起西伯利亚低层冷堆温度增高(降低);最后,所有上述环流异常形势以及瞬变波的异常传播可最终导致我国的寒潮活动频次减少(增多)。  相似文献   
265.
266.
1961~2016年中国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6年中国529个台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研究了中国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时空变异特征。旋转经验正交分解结果显示,中国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在空间上可以分为5个区域,即东北—华北东部地区、江南地区、西北东部—华北西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北部地区。小波分析表明,这5个区域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在年际尺度上呈现出2~4年的振荡周期,其中江南地区、西北东部—华北西部地区和新疆北部地区2~4年的振荡周期在整个研究时段都显著,但东北—华北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2~4年的显著周期分别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和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长期变化上,这5个区域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总体均呈减少趋势,但突变年份具有明显差异。Mann-Kendall和滑动t检验结果表明,东北—华北东部地区春季极端低温事件频次的突变时间为1987/1988年、江南地区为1995/1996年、西北东部—华北西部地区为1990/1991年、西南地区为1987/1988年、新疆北部地区为1997/1998年。伴随着春季极端低温事件频次的降低,5个区域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强度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也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但近10年来,中国东部地区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和强度却有所增加,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67.
利用98个测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集,对1979~2018年西南地区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异常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气候平均西南地区夏季高温热浪频次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空间差异显著。近几十年来,西南地区高温热浪总体上显著增多,并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EOF分解第1模态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可以反映西南地区夏季高温热浪变化的主要特征。第2模态空间分布大致呈现出南正北负的反相变化特征。(3)西南地区高温热浪偏多可能与对流层中层青藏高原以东至朝鲜半岛的明显高压异常相联系。在这个高压异常的控制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西移动,这有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减少,云量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加。同时,东亚西风急流位置北移,可以阻止来自中高纬的冷空气入侵西南地区,引起这里降水减少干旱频发。最终,异常干燥和炎热的地表条件,与有利的大气环流背景相配合,从而造成西南地区夏季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8.
269.
270.
《贵州地质》2012,29(3):240-240
多年来《贵州地质》杂志,一直坚持办刊宗旨,提高刊物质量,在全国省办地质科学类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排位一直靠前。近年来,加强了稿件的三审制度和主编的终审,在稿源有限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办刊质量。在省办地质科学类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